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

谢谢您的到来,本文较长,三千字,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的读书感受,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扩充,主要是《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作者李笑来的独特观点与做法。

您可以选择性地阅读!

第一部分: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1)

1949年美国的一名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了“墨菲定律”,与“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2)

想到了这个定律,是因为今天在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突然发现第三章“管理”部分,开篇就引用了墨菲定律中的一句话: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

这句话,最初我是不懂的,“管理”与“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恶性循环”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疑问,读完了这一章,恍然大悟,再回到了这一页,盯着这句话,明白了作者李笑来的良苦用心。

原来“管理”指的是自我管理;

“两点”指的是现状与欲望;

“最短距离”指的是捷径;

“恶性循环”指的是结果。

综合起来就是:

一个人如果不会自我管理,就会无视现状,在追求欲望(梦想)的过程中,常常寻求捷径,越想快则越慢,越想完美则越留有缺憾,与时间相爱相杀,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陷越深,难以走出。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3)

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老者挑着担子赶路,他一路匆忙,想在天黑之前,关城门之前进城,看着日色渐晚,心中越发着急,不由地加快了脚步,然而道路崎岖,加上身体已经劳累,一不小心被路旁的石头绊了一下,不但自己扭伤了脚,货物还洒了一地,只好停了下来。

故事中的老者,本想快一点,却败在了意外之中,反而拖慢了进程,不过这个意外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走得更稳一些,对个人身体,对路程更正视一些,定会有更好的行路方案。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家庭事业追求,有了慢的思考和积累,才能真正快起来。

然而,“慢”不是让我们做事磨洋工,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将自己调整到最好状态,有条不紊进行。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4)

对此,作者李笑来有更深入的分析,提出了13种自我管理的方法,分别是:

估算时间、及时行动、直面困难、关注步骤、并行串行、感知时间、记录开销、制订预算、计划、列表、流程、预演、验收。

这13个方法,作者真诚以待,引用了很多自己身上的故事,娓娓道来其中的道理,分享具体的实践方法。

这13个方法,13个通俗的词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形成了自己的经验总结,李笑来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第二部分:13种方法,跳出“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的恶性循环”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5)

01 正确估算时间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在时间领域有一个与墨菲定律同源、貌似悖论的侯世达法则: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6)

02 及时行动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无论什么时候起步,都不要再纠结“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应该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7)

03直面困难

有些人做事效率很低,其根本原因是:困难面前,采取了回避态度,而非勇敢挑战,表现为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事情。

有时也为自己找个借口:“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而现在手上的这些事情太枯燥,我确实提不起兴趣……”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8)

04关注步骤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其中最复杂的就是方法。

作者建议,可以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独立完成。

养成拆分任务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

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9)

05并行串行

就像物理课上,电路串联和并联的两种方式一样,应用在生活中,就是并行和串行做事,比如一边跳绳一边背单词就是并行;先吃跳绳再背单词就是串行。

并行两个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执行者足够了解这两个任务,且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即,对执行者来说,这两个任务是“主动并行”的。

被动发生的并行任务往往只能使效率变得更为低下。

李笑来从不主动接电话,而是每隔一两个小时查看一下电话,有必要的就打回去,从而大幅削减了“被动并行”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10)

06感知时间

作者在大约20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做每天的“事件日志”,而且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比如:

2004年9月12日,北京市1.《TOEFL 6分作文》终稿交给责编窦中川。…………

2005年11月9日,成都市1.收到窦中川快递,协助修订《TOEFL 6分作文》三审意见。…………

这样的习惯使作者受益无穷,长时间的记录使他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准,即使是没有钟表,不用计时器,也能够地判断出具体时间,真正地与时间交了朋友。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11)

07 记录开销

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记录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做了些什么,采用“逐条记录,每条前面写上标号,后面标注出花费的时间”的方法。

如:

1.上午去健身房。08:30从家出发,10:15离开。花费105分钟。

2.回家休息,打几个电话,接几个电话,想收拾一下房间,但是决定下午再说,等于什么都没做。

3.中午与朋友吃饭。12:00到餐馆,13:45离开。花费105分钟。

有记录就有反思,尤其是在数据面前。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12)

08制订预算

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15至30分钟仔细制订当天的时间预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

当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时,给列表内容加上权重:不重要、一般、重要。加权重的过程,就是再次思考选择的过程,一定会排除掉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13)

09计划

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

李笑来曾尝试制定年度计划,却发现没这个能力完成。于是,把计划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发现很容易坚持,并且可以出色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把计划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后来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到近30岁的时候,才小心翼翼地把制定计划的期限延长到一年,直到今天。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14)

10 列表

写出自己要做的事情,会使做事更加井井有条,并保证不会白白浪费时间。

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需强调的是,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如果有了什么新鲜的主意,只需要启用另一个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15)

11流程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

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

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16)

12预演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

李笑来在做新教师培训的时候,经常被新教师夸奖台上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强。

其实,他的游刃有余,来自于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任何一次演讲的准备阶段,都会花很多时间认真考虑自己的每个观点、每个事例、甚至每个句子可能引发什么样的理解和反应,然后逐一制定对策。只有这样,才可以安心上台。

一个点和另外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17)

13验收

为了能将验收机制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纸和笔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

在任务(或子任务)完成时,拿出之前写下的标准对照一下,这会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

#笑薇读书营##时间管理##职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