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王海鸰专访 千条线穿一根针

相伴王海鸰专访 千条线穿一根针(1)

2022年春天后,作家、编剧王海鸰感到从未有过的闲适。

到了该见好就收的年龄

去年2月,《人世间》剧本尚未完成,剧组在东北开机。69岁的王海鸰从早上七八点工作到晚上七八点,上午写新的,下午改老的,晚上听演员对剧本意见的语音留言,在考虑如何修改的同时,等待来自一天拍摄收工后的剧组对新发过去的剧本的围读意见。本来上午写作下午健身看书闲逛是她多年不变的生活节奏,那几个月只能每天晚饭后抽空做三遍八段锦,得保证身体撑住不出问题。

剧组反馈过来的意见少了还好,多了,她就会焦虑,只能加大安眠药的服用量,同时吃三种,一把送下去,保证睡眠才能保证次日的工作。以前每次完成一个项目,身体总会出点毛病,人高度紧张后一懈下来,容易出问题,有一回曾腿疼到不能走,但都没这次厉害,这次结束后,高压到了160,以前她血压低。

《人世间》拍出来88集,播出时58集,讲东北一个周姓大家庭在共和国50年变迁中的生活史,涉及人物几十上百,剧中必不可少的企业成长、官商交道过程,超出王海鸰的生活积累,除了查阅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料,她找人问、找书学。剧播后,她看了几遍,第一遍用平板开弹幕,发现观众对官商、企业的兴趣不如对周家。她自我审视,后20集整体破绽不多,但“浓浓抓人的生活细节少”。

写完后,她每两周去次医院看中医,调理一个月后血压恢复到了从前的偏低水平。5月的一个下午,采访前,她刚给家里的月季松了土。养植物要下功夫,也是她最近体会到的。她还种了柠檬海棠黄瓜西红柿茄子,阿姨是她的技术指导。其中月季最是皮实好养,从前她种过,到最后总是不了了之,她以为自己没耐心,现在发现不是。她对写作就很有耐心。这么多年一直朝着既定的目标奔,导致她没心情没精力做其他事,近来反思,“都说年轻好,年轻是好,但要让我重活一遍,一点不想。”年轻时做不到从容,做不到心静,没那个资格,“得忙工作忙孩子。回想起来挺对不起儿子,我给他做饭根本谈不到口味,就是碳水蛋白维生素纤维素的配方饲料。”

朋友说现在是她的成熟期,应该再多写些这样的作品,也算为社会做贡献。环境似乎也在变好,起码,王海鸰感到资方更注重剧本的文学性,有好几本“看来不可改编的小说”被花重金买了版权,找她改编,她没敢接。如果是五十岁、哪怕六十,她都可能受到“蛊惑煽动”,但现在快七十了,是“想轻松到什么时候就轻松到什么时候”的年龄了,该见好就收了。

作品的成功化解职业危机

王海鸰上一次“见好就收”是1999年《牵手》播出后。

上世纪90年代,作家、编剧王朔说过一句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影视就是目前时代的最强音。”《牵手》可算是90年代末中国电视剧里的最强音,电视剧、导演、男女演员,横扫飞天奖、金鹰奖。王海鸰的同名小说出版不到两个月,印刷10次。

各种剧本邀约找上门,王海鸰统统婉辞,决心写自己想写的。儿子养到九岁,她有生活积累想表达。“出了一个作品,够你吃几年的,经济上和心情上。可以不那么焦虑,可以不看别人,可以眼睛向内审视。当时外边的名气还余音袅袅,工作上给单位写的话剧在全军巡演,都让我有资格有资本长舒口气。”

《大校的女儿》写作花了近两年,被认为是王海鸰的半自传。全书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内心活动丰富。女主角叫韩琳,和王海鸰有许多相似之处:出身军人家庭,常年在海岛工作。1983年,“各大文艺团体青黄不接”之时,王海鸰这个“两眼一抹黑”的年轻小说作者被调到北京总政话剧团。韩琳在北京工作,连续六个剧本被放弃;创作不顺时,王海鸰想回济南军区,方便陪妈妈,被拒绝。到了一定年纪,结婚成了“买生活必需品”,韩琳和王海鸰都被主流价值观裹挟,经历过一段不顺的闪婚。

写《牵手》那会儿,王海鸰正遭遇职业上的重大危机。作为总政话剧团创作员,她要完成任务,写好的话剧作品。话剧舞台要求强冲突,她受的文学教育是淡化故事,两种创作观拧巴。1998年初的一晚,儿子在身后睡熟,她在电脑前写一个小剧场话剧,接到政治部主任电话,说,领导想让她转业。当时她如果转业资质不够留京,得带孩子回济南老家。父母已前后脚去世,济南她没有家了。“一个人无家可归倒也罢了,但身后还有一个全身心信赖依靠你的孩子。”王海鸰记得,“大的变动来了,我反而心格外沉,沉静”,放下电话接着写那部小剧场戏,写完后得以排练,演出效果不错,危机初步化解。

接着“九八抗洪”,她被派到九江。她先把儿子送到火车站,由自己妹妹接走。当时情形最危险的是荆州,九江没有险情。结果她到九江第二天遇上决堤。九岁的儿子天天在济南姨妈家中看《新闻联播》,想知道妈妈是不是还好。

从九江回来,王海鸰写了个话剧《洗礼》。不同于一般任务剧,《洗礼》的重音放在后方,主角军官在军人家庭长大、深入一线抗洪,父母妻子和成年的儿子在家牵挂他。《洗礼》拿了所有的戏剧奖项,“五个一”工程、曹禺文学奖、金狮奖等等。王海鸰还立了二等功,职业危机彻底解除。

《牵手》之后,王海鸰以善写都市婚恋闻名。2004年播出的《中国式离婚》,获得首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现代电视剧奖。两年后播出的《新结婚时代》,讲两代人的三对婚姻。

学界这些年也有一些论文分析“王海鸰热”,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市场方兴未艾,影响力超过文学,她编剧的剧集播出时间也与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的大批量文化消费者的成长节点相近;她对都市生活、日常化婚姻的描摹展现了都市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原态,在围城中的反思;她作品中写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结构下女性的自我觉醒和毁灭;等等。

这么多年后,王海鸰编剧的那几部作品声誉并未减损,没有过时。

张宇欣(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来源: 今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