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田径比赛什么时间开始(对田径项目参加2022年杭州亚运会选拔办法的十点疑问)

亚运会田径比赛什么时间开始(对田径项目参加2022年杭州亚运会选拔办法的十点疑问)(1)

看了这份中国田径协会4月13日发布的《田径项目参加2022年杭州亚运会选拔办法》,我忍不住想发出十点疑问。我不是运动训练学专家,只想从一个体育爱好者的逻辑和视角来审视这份文件,请方家指正。我没有否定任何部门的意思,只希望中国田径健儿在巴黎2024年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亚运会田径比赛什么时间开始(对田径项目参加2022年杭州亚运会选拔办法的十点疑问)(2)

亚运会田径比赛什么时间开始(对田径项目参加2022年杭州亚运会选拔办法的十点疑问)(3)

注:该文件现已无法在中国田径协会官网上找到

其他网络文章中也仅存部分

作者:手兆束刀,来源:体育商学(经授权转载)

一、成绩明晰的专项选手选拔难道还需要额外添加外部因素来确定?

杭州2022年亚运会田径项目选手的参赛资格,OCA已经有明确的运动成绩达标的标准。难道我们认为这些标准不科学或者不合理?任何国家制定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的资格标准,虽然会有不同做法,但无不遵循专项成绩为本的做法。我们是要搞出一个超越国际惯例的中国特色标准吗?当年邓小平同志在审核高考条件的讨论会上删除“单位同意”四个字,有人认为价值十万亿都不止。因为他为核心能力的考核扫除了一切人为的障碍。

二、马拉松选手的最终成绩已然呈现绝对实力,还需要由分段成绩来验证吗?

4月16日在杭州举办的马拉松世界锦标赛、亚运会选拔赛规则就令人称奇。除了比赛中前三名分别获得100、75、50分积分外,还对前5公里、最后5公里、以及全程最快5公里的前三名分别赋分100、75、50分。按照这个逻辑来推论,那种追求最终结果的任何比拼,都要受到过程规则的严重干扰。大学里不会有十年磨一剑的学者出现,研究所里剩下的也只是每天搞点小发明的所谓专家。正式比赛中难道不是以最终成绩来衡量结果吗?我们制定过程指标不是自我设置障碍吗?哪里会有战术安排和个人特长的发挥空间呢?博尔特经常在比赛中后半程赶超,按照这种过程评价标准,他是不是要交出金牌?

三、“坚持按综合成绩择优选拔的原则”是想留下什么运作空间?

笔者不否认反兴奋剂规则和体育道德的严肃性和必要性,但在绝对专项成绩基础上去添加多项与专项成绩关系不明的项目来要求运动员,就是明显的干扰核心能力的做法。道理很简单,目前虽然划分了田径中不同的小项群,但针对项群的那些体能测试项目根本无法证明可以必然带动专项能力的提升,不少项目可能是严重对抗和干扰专项的。在选拔100米跑运动员的过程中,难道你要选60米或者120米跑最快的选手而舍弃100米跑最快的选手吗?问题是亚运会上不比60米和120米跑呀!

四、“每月进行体能测试并上报体测数据”是想达到什么目的?

即便体能测试项目能正向体现专项能力,难道就应该每月进行体能测试吗?(据传领导要求每周上报)这是不是典型的领导通过行政手段干扰业务工作的做法呢?如果是这样,恐怕就不可能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省力做法,更不可能有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的各行业创新局面了。如果是这样,不如请体能教练驻扎在每个队伍里,让主教练辅助其搞体能训练和体测得了。

五、目前设定的体测项目及其成绩标准可以全面反应专项能力?

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可能象建筑物的砖块一样可以机械拼接,相互之间的顺应和制约关系精妙复杂,是一个具有特殊机制的内在统一的整体,甚至存在明显的波动节律,这也是一元训练理论的核心思想。我们如果把每个项目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切割成各个不同所谓附项、翼项的简单拼盘,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抽象地理解和具象地操作之间有着外人不熟悉的规律,这通常是优秀教练员的经验乃至直觉所决定的。我们设定那些体能测试项目,经历过大数据和多名优秀运动员的长时间数据检验吗?可以确定符合每个项目的优秀选手创造好成绩的规律吗?

六、短跨项目和全能项目适合放在一个小项群中吗?难道他们之间的差异小于中长跑和马拉松之间的差异吗?

这次选拔办法与2020年沸沸扬扬的体能测试引发的争议不同的是,不再用一个整体的体能测试标准对应所有项目运动员,部分减少了“一刀切”的做法。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短跨项目和全能项目分在一个项群中,而中长跑和马拉松则分属两个不同的项群,这是合理的和符合科学的吗?经验告诉我们的是: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5000米、10000米跑成绩很少有不好的,当年创造女子10000米世界纪录29分31秒78的王军霞在马拉松比赛中轻松跑出2小时24分7秒的成绩,极其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可是,短跑和跨栏项目的运动员,他们和全能运动员的差异很小吗?至少1500米跑和投掷、跳跃项目是短跨运动员不需要训练也不擅长的吧?

七、3000米跑成绩为何要用来作为几乎所有田径运动员的体能测试项目?

除去铅球、链球、铁饼运动员可以在3000米跑和2000米测功仪二选一之外,所有田径项目运动员都要测试3000米跑,虽然对成绩的要求略有差别,但即便是短跨项目运动员的3000米跑要求也不低。男子11分钟才能获得满分10分,14分钟只能得1分,12分钟可以拿到8分,从而不拉其他项目的后腿(120满分需要90分才能及格)。去年西安全运会针对短跨运动员还取消了3000米跑体能测试,这次不知为何死灰复燃?苏炳添2020年5月31日3000米跑的成绩是13分38秒,大约只能得到3.5分,谢震业曾经在2019年跑出200米19秒88的优异成绩,而且3000米成绩明显比苏炳添快,却在东京奥运会上表现平平。几乎没有受过体能训练影响的苏炳添和全力以赴参加体能训练和测试的谢震业,两人在东京奥运会上表现的反差,难道还不能令我们看清一些事情吗?谢震业3000米跑不赢体操小姑娘,不该是一个笑话,因为专项差异摆在那里。难道让谢震业的3000米跑进11分钟就是好事吗?

八、平板支撑和左右侧桥支撑这种衡量力量耐久性的项目是爆发力项目需要的吗?

平板支撑和左侧桥支撑、右侧桥支撑这三个项目出现投掷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测试表中,而且是以时间持续长度作为评分依据的。我们想问:铁饼、铅球、链球这三个投掷项目在赛场上完成动作的时间往往是短暂的,属于典型的爆发力项目。那种力量持久力的测试与项目的核心能力之间是匹配的吗?这和让百米跑运动员去反复训练3000米跑是一个道理,明显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笔者认识一个跑马拉松的朋友,平板支撑可以达到80分钟,可是他的马拉松成绩位列很多平板支撑不到10分钟的跑友之后。

九、引体向上和体脂率的测试标准对那些大体重的投掷项目运动员是合理的要求吗?

体脂率的测试本身就应该考虑项目的差异性。2020年体测风波之时,BMI达到22才能得分,当时就有人指出美国的詹姆斯在这个项目上都是零分。这次的方法略有放宽,特别对几个投掷项目的BMI比较宽松,对下限给分很宽容,如男子铁饼选手BMI32就可以拿到1分,20可以拿到7分。可是,这依然是一种明显鼓励BMI越小越得高分的态势。BMI达到16的男子铁饼选手才能拿10分。世界上存在这样的优秀男子铁饼选手吗?引体向上也是同样的道理,难道体重大的投掷选手非要引体向上做很多次才是优秀选手吗?这里逻辑不通呀!

十、我们分析东京奥运会的优异成绩和明显不足,看体能测试还不明显吗?

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年中国竞技体育取得全面进步,集中体现出我们在选材、训练和竞赛方面已经积累了成功经验,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及整个团队的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这种细致入微的所谓“综合成绩”显然与多数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往的做法大相径庭,直接带来训练节奏的变动,很可能影响训练效果和竞赛成绩。东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在集体球类项目中除去女子三人篮球获得铜牌,其余无一奖牌进账,而徒手格斗对抗类项目也无一金牌,创造近年来这两类项目参加奥运会成绩最差的纪录。而我们自己宣扬的体能测试最好的三名运动员——徐嘉余、王嘉男、刘湘均未能在东京创造好成绩,刘湘甚至无缘东京奥运会。夺得冠军的女子重剑运动员孙一文在2020年的体能测试中也仅仅名列第15名。

在目前备战巴黎2024年奥运会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明白:西方多数国家已经全面放开疫情管制,运动训练和竞赛全面进入正常化,而我国的情形有所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备战2024年奥运会,我们恐怕不会再有2021年在东京的明显优势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理性科学地审视我们的备战战略和战术,不要横生枝节,自我设限。笔者以为:相信运动队(员)和教练员及其团队成员的事业心、专业性,并为其提供足够的保障和支持,是目前唯一正确的选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