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村屋的故事续集(石人村的故事续)

石人村的故事(续)

——石灰的历史记忆

创作时间:2020年6月4日

发布在《头条》的时间:

2020年12月25日

石人村的来历具有非常神秘的传奇色彩,它的故事繁多,三天三夜说不完。

这里说说石灰的故事。

石灰,化学名称为“碳酸钙”。我所知道的它最早是山里人手工造纸腌渍竹蔴和老百姓造房子做三合土用的。至于后来可造水泥及其他用途就另当别论了。石人村的南面山上有个地方藏有大量的石灰石,它可以用来烧石灰。这就是石人村神仙传下来的“白面子”、“黑面子”、“赤面子”中的“白面子”——石灰。“黑面子”就是煤矿,“赤面子”就是沙金。南面这座藏有石灰石的山因为村民长期在这里开采石灰石,形成了一个又大又深的湖,人们称它为“石壁湖哩”。因为要烧制石灰,村里人在这里建了很多石灰窑,人们称它为“石灰窑下”。

当年,因为有这烧石灰,一可以用人工挑石灰到深山里给人家造纸,二可以用木船经河道运到汀州城里或更远的地方做其他用。因为有了这些,当时石人村的人确实比其他村的人更富裕一些。当时,乡村左右盛传这么一个顺口溜:“石人下,小洋州,上午没了,下午有”。这句顺口溜说的意思是,石人村像小洋州一样,这里的人们上午没钱了,下午就有了。说明赚钱的来路比较容易。这来路的容易当然和石灰分不开了。烧石灰,分两种,一种是用大窑,还有一种是用小窑。大窑,用松枝或其他杂木烧制。烧一大窑石灰,要用上一千多捆的柴草。据我记忆,它要烧四天四夜才能烧熟,石灰石才能变成石灰。而且,这一捆一捆的柴草放进窑里全部要用人工完成。小窑,主要用煤和一些引火用的荆棘杂树等。烧这种窑的石灰,相比烧大窑要轻松一些,它只要一次性的将一层碎石灰石一层煤饼一层荆棘杂木放进去,一共要放好几层,窑放满后,将它盖好密封,不用人工一天天在那里伺候。然后,也要烧制四天四夜,才能烧熟。

有了烧石灰、运石灰这些营生,石人村里的人就有事干了,就业率也就高了。其他村的人也可以沾上边了。石人村里有强劳力的人家,一家人在夏收夏种完后,放下镰刀锄头,拿起柴刀,向山进军,“斫松毛”,一两个月下来,聚集了一千多捆的柴草,就可以一家人烧一窑石灰了。有了这一窑石灰,卖出去换得钱来,可以说,一家人一年到头的生活费就不用愁了。稍微弱一点的,一两家或几家凑在一起烧一窑,也是不错的。再没有条件的,自己把柴草卖给烧石灰的人家也可以直接换钱的。所以,只要有力气,不怕苦,勤劳勇敢活在石人村,不愁没饭吃。要烧石灰,斫松毛,可以换钱;挖煤、挑煤,可以赚钱;割秀草,可以赚钱;再不行,去附近山上砍一大堆荆棘捆起来,扛到石灰窑下,同样可以赚钱。一担秀草,一般可以卖五角钱,大的可以卖七八角甚至一块钱。挑煤一趟一百斤,可赚几角钱,挑多重,凭自己的力气,由自己决定。所以,在当时石人村的人小到十五、六岁,大到六、七十岁,只要身体健壮有劳动能力,都有活干,都能赚钱。

这里特别说说挑石灰到山里人家人工造纸的事情。山里人家到石人村远的有一百多里路,比如庵杰的“筷子山”、“苦斋窝”,铁长的“洋坊”、“天井”、“黄家地”等。近的也有四五十里路,如庵杰的“长科”、“赖地”、“社背”等。途中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实在难行,晴天还好一些,碰上刮风下雨就更难了。尽管这么远的路,再怎么难走,一天一夜必须往返。于是,为了挑一次石灰,钻几块钱,头天要去石灰窑下买好石灰,第二天三四点钟天还没亮就要出发,到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到家。山里有个出了名远的地方,叫“苦斋窝”,挑石灰的人经常边走边唱:“苦斋窝,哟一哟,九十九个岽,九十九个窝”,听到这首歌,就知道,苦斋窝,有多远,有多难走,挑石灰的人有多勇敢有多乐观。庵杰乡涵前村是山里人家距离石人村最近的地方。两村之间隔着一个涵前岽,岽顶三棵大杉树,有一个供人歇脚的凉亭,无论是石人村这边还是涵前村那边,到达山顶都要走步步上坎的石砌路,它,更是挑石灰的人的必经之路。真是出门上山坡,回家也要上山坡。特别是在涵前村边的山脚下,有一段叫“风车钮子”的石砌路,真是一坡三折。挑石灰本来就时日已晚,又饿又累又困,一双脚走得像鼓架子,快回家了,还要上这崎岖的石坡,真是两股颤颤,亦步亦趋,一步三寸,恨不得直接躺在那里不动了。可不行啊,要回家,再坚持坚持吧!就这样,挑石灰的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那石头上不知被多少艰难的脚印磨出了多少坑坑洼洼,那石缝里浸透了多少挑石灰人的汗水。曾经有一对壮年夫妻,经常干挑石灰的活儿,有多少年,膝下还无儿女。有一天,在挑石灰路上,妻子对丈夫深情又无奈地说:“我们就这样下去,后代真的会没有了。”丈夫理解妻子的意思,这挑石灰的活,真是吸骨吸髓的啊,不能让妻子再挑下去了。挑石灰,令人永世难忘啊!

任何事,做久了,都能生出窍门的。挑石灰也是。江西人最有经验了,他们来到石人村,干上了挑石灰这活儿。他们力气大,挑得多,挑得重。他们挑石灰的担子,前面那一头绳子短,后面那一头绳子长。挑的时候,还有一根撑棍,夹在另一肩,以减轻重量。休息时,人站着,撑棍撑住担子的一头,这样,开始挑的时候,就不用弯腰或蹲下去了。这减损了起身负重的压力。他们还有一个加赚钱的诀窍,快要到目的地的时候,往石灰里加上一些水,石灰融化了,份量加重了。这既增加了本钱又添加了脚钱。当然,这对山里买石灰的人家来说是不好的,但我们对这辛辛苦苦干体力活的人来说,还真有可理解的地方。当然,这是后话。

人类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石人村里的人六七十年代还在干挑石灰的活儿,到七八十年代就渐渐少了。后来,石人村里的人下广东上北京,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足迹遍布全中国,甚至走向世界。挑石灰这种活儿成为历史记忆,石灰窑下成为古迹,石壁湖里说不定以后会成为旅游胜地。那山里曾经挑石灰到的地方也可能人家都搬迁了,都往离城市较近的地方安家落户了。那些地方,如果现在叫我们空着手什么都不要负担到那里,我们都会感到为难,不想去了呢!但不管怎样,环境变了,精神不能丢。石人村人的艰苦创业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永远激励下一代人继续前进,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石村屋的故事续集(石人村的故事续)(1)

石村屋的故事续集(石人村的故事续)(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