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

(民间文学故事)

庆阳市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

夏桀初年,公刘出生在今庆城县玄马镇樊家老庄村的公刘庄,后人称此地为“天子掌”。“公刘”,后稷的后裔,不窋之孙,鞠陶之子。姓:姬,刘是名,叫姬刘。“公刘”的公,是后来人们对他作为国君的尊称。《尚书·大传》云:“公,爵;刘,名也”。公刘,庆阳人称周老公。他是周先祖来庆阳后的第三代领袖人物,也是真正在庆阳这块黄土地出生的庆阳人。

公刘在庆阳,可以说是祖孙三代人,周祖中功绩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位部落方国首领。他是整个豳地疆域的开拓者,古豳国的创建者,周祖农耕文化的奠基者,更进一步说,“周道之兴自此始”。《史记·周本纪》对公刘的功绩作出了这样的概括:“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其德”。对于公刘在豳地的贡献,今天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即:扩大疆域,统一豳地;大展农耕,始兴周道。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1)

壬寅虎年仲夏,由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发起,社会团体、协会组织、各界人士参加,特邀庆阳市文化旅游促进会、庆阳红色文化教育学会等单位组成的考察调研团队,一行30余人,于2022年6月26日,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星期天7:00从县城出发,驱车向城东行驶70华里,怀着虔诚地心情来到庆城县玄马镇樊老庄村公刘庄,拜谒周祖农耕文化肇创者之一,庆阳名贤公刘的诞生圣地,天子掌。

来到天子掌塬畔,天空偶尔滴着沥沥的细雨,吹着凉爽的微风,空气特别清新。沿着盘山新修的石子公路下行,眼前出现了四面环山,中间凸起的小山丘,当地人叫鹙子卯,上面建座莲花寺。围绕鹙子卯上莲花寺山丘周围,各个丘陵山脉拐沟流向,山山相向,绿水环绕,犹如盛开的莲花,雄奇壮观。远望山峦叠嶂,万山来朝,层出不尽;近看沟壑纵横,树木环匝,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拜谒调研考察团队在半山腰停车后,大家看了“公刘王诞生地天子掌追念碑”了解了周先祖迁徙庆阳的故事梗概,在村民和向导的指引下,拜谒了山脚下诞生公刘圣地的黄土崖庄窑洞。

该崖庄背靠盘山上山公路,东侧一岭后有深沟,西侧也是公路,院子中央平坦,院畔下又是一崖庄,住着当地村民马有川一家人。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2)

站在庄院中间,右边西侧的一只窑洞,据当地村民和向导说,这只窑洞就是诞生公刘的地方。整个这座庄院的地形犹如一个簸箕掌,靠山是新修的盘山公路上的这座山,面山是对面的远山,山下有个白马洞,面前有案山,就是凸起的鹙子卯莲花寺这座山丘。

考察调研团队在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张晋荣会长的主持下,来到公刘的诞生地窑洞前,行注目礼后,进行鞠躬致敬。首先请当地乡贤武生文及市红学会长刘鹏祥、市文旅促进会秘书长勾潇讲了话,来队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对于如何弘扬光大周祖农耕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文化景点,积极建言献策。干旱多日的天气,今天受众多来人的来朝拜谒,及时下了一场喜雨,给这幽静神秘的圣地带来了祥和瑞气。

公刘的先祖名叫弃,是帝喾之子。弃爱好耕作务农,观察土地特点,适合谷物生长的就种上谷物,民众都向他学习,尧帝知道此事后,便提拔他当农师主管农业。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3)

舜帝时,将弃封在邰地(陕西省武功县西南),称为“后稷”。后稷之子继续担任主管农业之职,即公刘的祖父不窋。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时期,夏朝太康年间桀废弃农官,不注重农事。不窋因而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庆阳。

4000多年以前,50多岁的不窋带着他的儿子鞠陶和家眷,率领500多名族人,从陕西的封地武功出发,西窜经凤翔来到庆阳避难,在高楼的昔姬沟暂住扎站后,经仙人托梦灵物指路,在玄马匆忙插旗筑延庆城,未安顿好家眷,又被灵狐将旗杆上的标志旗叼走,一路南下50多里,丢在今天的庆城南门处。周祖不窋找到旗子后,率领族人削阜为城,建不窋城。今南门“嘉会”门楼两旁近10余丈高的夯土墙,就是当年不窋城的遗存。

姬姓与当地的缪姓和樊姓都曾是一娘所生的三个孩子,分了三个坊头,姓了三姓,但都是一家子里出来的亲兄弟关系。鞠陶前来樊塬投奔自家人,发现这里的居民无固定的定居点,更无村落可言。那时的樊塬上生长着茂盛的牧草,山坡沟渠里尽是密密的森林,森林里生活着众多的野兽,以狼、豹、野猪、山鹿为最多。

这里是茫茫原始森林子午岭余脉东岭,山下边四面环山,中间一丘凸起,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莺飞草长,水匝环绕,祥云朵朵,老王鞠陶一看说这是一个风水宝地好地方,就在这座莲花芯的上首东侧扎篱笆,安顿住了下来。

一边牧马放羊,一边耕种庄稼。将秦川和中原农耕文化技术带到了当地。他们先在比较平坦的川道地区烧荒垦田,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农业生产。联合当地戎狄民族,将畜牧、农业一齐抓起来,种植、养殖、狩猎同时并举,迅速推动了庆阳经济的发展。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4)

鞠陶组织当地村民集中修建窑洞后,便出现了以窑洞群为标志的居住村落,于是一批批村落便逐渐形成了。这样形成的村落既便利开发川地资源,就近种地发展农业,又便于进山放牧,以牧促农。

由于村落的形成,人们从此过起了定居生活,往日不断迁徙的生活便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居民居住区的形成和连片,小城镇也应运而生。人们利用社祭日,开始在中心村镇聚集,以便交换生产、生活用品,从事商贾活动。在人们社祭聚会的地方慢慢形成了定期集市,最后发展成了原始的小城镇。

《庆阳县志》记:“延庆镇……东留眷马山,西遗手拍墙,若天子掌、娃儿岘、砚台冢、圣水塘、白马涧、雷鼓坪,旧迹昭然尚存”

鞠陶带领族人定居天子掌,将部落驻地选在取水方便,便于修建窑洞的山沟高台之上。带领部族扩土、放牧、开创农耕,抗击戎狄部族。

在他的带领下豳地农牧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粮食充足后,鞠陶便建立粮仓,取名为“上仓”、“下仓”,同时设立了养牧的上马畔、下马畔、马咀子,羊丰岭,大牛洼、小牛湾、跑牛峁等牧场。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5)

为有效抵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他组织周先民骑马练兵,取名练兵场为“马道子”。这些地名至今依然在当地延用。

一日,鞠陶狩猎至南庄东源村陈家庄的月亮山,由于疲乏困顿于树林里歇息,跨下坐骑挣脱缰绳,将月亮山刘向真家的庄稼糟蹋了。被向真的女儿刘杏花发现,被呵叱了一顿,还没有来得及生气,发现生于三月十八的刘杏花,年方二八春秋,文雅大方,俊秀贤惠,逐产生爱慕之意,言语交流温和;杏花发现生于四月十八的鞠陶,红脸大汉,面阔口方,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壮实有力,一见倾心,眉目传情,私定终身,托媒成婚。

为了解决百姓饮水,鞠陶带领部族在高塬上打井,烧砖箍井,相传此井就是现樊老庄的“井坪”之井,遗迹至今尚在,深不可侧,现掩埋在地中。

随着部族的繁衍聚居,逐渐在当地形成村落,鞠陶率领部族建造社祭聚会,后来成了集市,名高塬市。“高塬市”繁荣无比,地处现在樊老庄高院子。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6)

相传,有一年的四月十八日,鞠陶正在忙于带领族人烧砖,从家中传来妻子杏花生产了的消息,喜出望外的他连忙奔赴家中。喜看得的是儿子时,高兴极了。为感谢刘家岳父一家人的恩德和照顾,取了自家的“姬”姓和岳父家的“刘”姓的组合,就将孩子叫“姬刘”。

匆忙回家的鞠陶当时满脸黑灰,邻居发笑他,鞠陶兴奋的说“这是得喜黑” !自此,当地人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得儿贺喜时摸黑的习俗。

父亲不窋去世后,葬在庆城东山,有碑、有冢和历史文献为证。鞠陶继位后,领兵讨伐戎狄,就把儿子“姬刘”托给邻居樊家代养。在离开樊塬,经过马道子以下的一个地方,转身回过头,面对着樊塬,鞠了一个躬说,这塬是我实在难忘的塬啊!当时鞠陶站下说话的地方,后来的当地人就把它叫难忘塬,一直沿用至今。

清同治末年,土匪作乱,樊姓家族跑到天子掌堡子躲难,被土匪围困,多日堡子里已经没有水,眼看因绝水性命难保,堡子头樊金泰对儿子说;“把堡了开了去,能跑出去一个,算一个;能活一个算一个!”准备放开堡子投降。当晚堡子头樊金泰父子俩人做了同一个梦:从堡子洼下来一个黑脸大汉,虎背熊腰,骑着枣红马,一跃跳到堡子里,对他们说:你们不能开堡子,明天中午我给你们送水呀!”父子俩将同时做下相同的梦的事在一起一说,都觉得奇异,商量着就在堡子上的空地处烧了香表,许了个愿,给回复了一下。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7)

第二天晌午稍过,从深崾岘顶上飘来如初三晚上月亮大的一片白云,瞬时飘临堡子的上空,幻如碾盘般大的一片白云,在堡子上面下起了暴雨,堡子里的人用毡被、衣服、盆瓢、碟碗等各种器皿接满水,堡子上的人得救了。

堡子头樊金泰端着接来的水做的饭和碗,站在堡子崖边,边吃碗里的饭边对堡子下面的土匪说,你们上来吃饭来,故意气土匪。土匪们一看说,哖们敬的是活神仙,我们困啥哩,快些走吧,就撤走了。

到了光绪十三年,住在城东门的财东樊金泰父子俩,晚上有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天子掌堡子的上空,有一黑一白的两个老鹰,在空中叨仗,叨累了就在鹙子峁的峁畔上落下休息。连续两个晚上都做同样的一个梦,但父子俩都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就搁置了起来,没有对其深究。

过了几天,樊金泰的大孙子生了病很重,请医生还没有医治好,二孙子又得了重病,前后不到五天时间,两个孙子都殡没了。他们觉得出事出的奇怪,就到庙上抽签问卦,抬神问爷得知以前遭难时被解救,当时许的愿没有还,就想起了还愿。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8)

于是财东家樊金泰父子,带领家里人和族人,在樊塬村民和天子掌村民的帮助配合下,独家独资在鹙子峁上修建了三间半庙宇,安置曾经解厄救困的神灵,不期该庙宇在文革时期被毁,所留古迹荡然无存。

为弘扬传统文化,教化后人,当地乡贤武生文、樊林娃等人募款捐资,重修5间莲花寺,钟楼一座,镌立“公刘王诞生地天子掌追念碑”及功德碑两块,旗杆两座。五间庙宇,中间安放如来、观音、文殊普莎,左右安放显圣和显神,为当地善男信女及居士们提供和解决了宗教信仰的活动场所。

莲花寺签卦灵验,香火旺盛,有求必应,既开辟了乡村文化旅游,丰富当地乡村文化生活,也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融合情感交流。

相传,姬刘八九岁便开始给邻家放羊,他在放羊时,只要用木棍画个圈,羊就会乖乖在里面转着吃草决不出来。邻居都很惊奇!

一天,天子掌的沟里忽然出现一匹白色的大野马。人们发现它每天早上出来在九财沟吃草,一到晚上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很多人都想抓住它,但无一成功。后来人们发现,原来南面山沟有一个山洞,白马早上会从此洞出来吃草,晚上便穿过山洞到百余里之外的地方饮水(现合水的白马寺),天天如此。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9)

几年后,这白马无人降服,便越来越肆无忌惮,既吃庄稼又咬人。庄里人给“姬刘”说,若你能将这马捉住,就什么活都不让你干,天天吃闲饭。

姬刘听后,便答应了下来,没多少天这马果然被轻松捉住了。人都称其白马为“神马”。从此,“姬刘”就只管养马,他用草绳把马拴住,又用草编成草鞍、草镫,每天出去遛马。后来人们把他遛马的地方叫“溜马疙瘩”,当年喂马的小土窑和土槽遗迹至今依稀可见。

15岁那年,“姬刘”告诉乡亲要去寻找父亲。他骑上大白马疾驰而去,在今刘八沟口处,大白马干渴难耐,用马蹄奋力一刨便出现一汪清泉,该泉眼呈马蹄状,后称“马蹄泉”。进入川道后,白马强力旋转多圈向北而去,人们后来称此地为玄马湾。往北三十里处时,白马的草镫掉落,后来人们就称此地为“马蹬砭”。再向北行走不远天黑月落,人们就称此地为“悦乐”。

就这样他不分昼夜的经过白马川,到达镇远找到父亲鞠陶后,又回到马莲河川和父亲鞠陶一起讨伐少数民族。被父任命为带兵和管兵器之人,指挥先民有力对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惊扰,功勋卓著,被百姓尊称为“公刘”。

《甘肃通志》载:庆阳府“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在合水有“务耕作事樵采,人无逐末,依然古风”的记述。在合水九站文化遗址中,我们不但发现了谷物,还发现了纺。《汉书·地理志》云:安定、北地“以射猎为先”,“《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这些古风俗都是从先周时期开始的。

为了纪念鞠陶和“姬刘”,人们便把“姬刘”出生之地称为“公刘”庄,当地人从古至今称此地为“天子掌”。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10)

北豳庆阳原来是以游牧为主的地区,故称北荒。此后因是北荒之地被称为北地,北地之北又被称为朔方。鞠陶死后,葬在县城西60里刘家坪北。人杰地灵宝域在,福禄寿喜永世存。

公刘即位。公刘很年轻的时候,为了躲避戎狄的侵略和袭扰,就带着部族逐渐离开北豳,南迁西峰温泉乡刘家店村刘家坳,耕种农桑,厉兵秣马。

一天他听人说,长武县彭公乡马坊村的张蚕桑老汉,种植桑树、养蚕、纺织捻线精绝,独生女儿张巧莲更是高手,向她求教学艺的人,四面八方络绎不绝。

公刘拜访后,与张巧莲懈遇,俩人都被各自对方的英武和才艺叹服,两情相悦,经托媒提亲,促成婚配。公刘与张巧莲俩相亲相爱,被后人传为佳话。巧莲为夫承担国事家事、待奉母亲的美德传遍了北豳之国;巧莲也被人们尊为“蚕神”。公刘与蚕神的塑像,也被周的后人敬奉为“老公,老母”。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11)

周老公与蚕神娘娘张巧莲“夜晚娶媳妇”,“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习俗,仍然保留到今天,陇东原上人称“娶黑媳妇”或“娶麻媳妇”:“秃子骑宝马”的故事也就从此保留在陇东庆阳大地。

《诗·豳风·七月》,对周人在豳地一年四季种植庄稼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诗·公刘》和《七月》记述了豳地农耕的繁忙景象,这和庆阳的农时季节完全吻合。

公刘与巧莲的结合,促成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启了农耕文明中的男女社会分工,构成人类社会生存生活组成的基本单位。将奴隶制封建社会的发展持续推进,稳固地发展了几千年。

由此中国人形成的家族宗亲观念、同袍泽义根脉联系、文化认同获得感等等,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我们这个民族经得起历史上的13次被灭族,50多次的被灭国的考验,依然顽强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万古千秋,渊源流长。

公刘传位于儿子庆节,经皇仆、差弗、毁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等,均在豳地庆阳从事农耕。宁县县城庙嘴坪相传为“公刘邑”。

公刘在发展农耕文明的同时,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和国家,让子孙过上了亦兵亦农生活,是先周部落的著名首领。

公刘经过细心的勘察分析,开始南迁,决定在开阔肥美的平原上定居。于是他带领族人实地测量,开始建设新的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整顿政治和生活秩序。

公刘创建的国家,是周族正式由部落方国进入家国天下的时代。公刘国家所在的地方就在今天咸阳市彬县西北,泾水以东的地方,俗称南豳。

周天子墓地全景 走进周先祖公刘诞生圣地玄马天子掌(12)

让族人们很快的安居下来,而自己也被尊称为“公”。公刘迁豳是先周历史上一件大事,与后来周人发展壮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周人世世代代的赞扬。

公刘生活的年代在殷商末期,是周先民部落首领的一位集大成者,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特有一首歌颂“公刘”的“雅诗”。公刘的主要功绩有“务耕种,行地宜”,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初始农耕、“自漆、沮度渭,取材用”(《史记·周记》),学习中原人的先进技术,教民驯养家畜(《诗·大雅·公刘》)、 组织指挥了周先民对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有效抵抗。

公刘去世于今陕西省彬县,葬于彬县龙高乡土陵村泾河北岸的山谷之间。埋葬之地形若蟠龙,素有"周墓蟠龙"之称。相传公刘死后,他的两个女儿,各用衣襟包土,携着酒壶,欲渡河封土祭奠,适逢泾河水涨,不能渡,只好将土就地倾倒,将酒洒在地上。

第二天,便长成土垄,变成了今天的地形。古公亶父因避戎狄之扰,率族人迁于岐山周原,始称周。

庆阳是周先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公刘更是为庆阳农耕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了缅怀公刘繁荣农耕文明的丰功伟绩,今西峰刘家店的老公庙,就是为敬奉公刘和张巧莲“老公、老母”而建的。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千年前先贤们带领百姓稼穑农耕,驰骋游牧,同甘共苦的景象已沉封浩浩岁月和黄土之下。但那些遗留的地名和传奇故事至今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世代传唱。

公刘殿祭祀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信仰取向,已成为陇东地区基础浓厚的文化和宗教活动,不知从何时起,今西峰与长武周的后裔,每年敬献一小烛,三年敬献一大烛的祭祀话动,至今仍未减断。

农历三月十八、初一、十五,公刘殿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盛况空前,来自区内外的香客游子,使公刘殿逐渐成长为一处远近闻名的宗教旅游盛地。

2002年公刘庙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

作者:何得鉎

传说故事:武生文

图:周著铭

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