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第二次访华的影响 50年前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第二次访华的影响 50年前尼克松访华(1)

2月21日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的50周年纪念日。尼克松访华,最终导致了 20 世纪最大、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地震”。

1972年2月21日,尼克抵达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当时美国和中国是冷战时期激烈的政治对手。这次会谈有效地永远改变了中美关系,并为中国的开放开放提供了政治动力。

然而,50年过去了,世界大不相同,中国已经崛起。在许多人所说的“新冷战”中,两国关系的解冻已经被冷冰冰的交流所取代。随着两国之间的不确定性和紧张局势升级,可以说,这一次改变历史进程的会晤,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和平和希望来说,从来没有比这一次会晤更有意义。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国既反对美帝国主义,也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由于中苏分裂,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尼克松认为访问中国是一个战略机遇,寻求扩大“美国影响力”,进而将中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说做就做。尼克松访华意义巨大。中美由对手变成伙伴,改变了美苏冷战格局,也为后来的中美希望、乐观、和平与进步,展示了如何轻松克服意识形态分歧并建立共同利益。

然而,50年后的今天,美国一些人认为这一历史性访问是一次失败,中国被描绘成与美国的利益和主导地位相对抗的敌对国家。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的演讲。它被西方媒体称为21世纪“冷战宣言”。蓬佩奥称尼克松访华并实行与中国的接触政策是为了“改变中国”。他攻击前总统尼克松与中国接触的政策时称,“在与中国接触50年后的今天,美国人民得到了什么?”

为了“改变中国”,这话说出来美国人都不信。中美关系破冰是因为当年有苏联,苏联是美国最大的敌人。苏联的核武器是笼罩在美国人头上挥之不去的乌云,让尼克松夜不能寐。共同的敌人,让中美两国走到一起。

现实政治决定一切。正如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写道,“尼克松尽管是一位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但他认定,地缘政治平衡的迫切性超过了意识形态纯洁性的需要,这一认识与他的中国同行不谋而合。”尼克松试图通过打“中国牌”来对付苏联。换一句话来说,尼克松访华,不是为了“改变中国”而是“需要中国”。它迫于当时苏联的强大压力,恳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是中国挽救了美国。

不幸的是,拜登接受了特朗普政府这一外交政策遗产。中国作为一个弱小和贫穷的中国能够被美国接受。当中国强大后,这就成为“罪行”,令华盛顿无法容忍。

这就是为什么尼克松访华,对美国如何由机遇变成威胁的故事。那些一直在敲响冷战战鼓的人,同样应该明白,时光不能倒流。中国不可能重回积贫积弱的时代,而美国也不可能永远独霸世界。

它也说明了尼克松访华,如何成为美国自身失败的替罪羊。就像蓬佩奥声称的那样, 50 年对美国来说似乎都是失败,从未带来任何好处。

这些假设既错误又危险。尽管中美地缘政治摩擦已升级为多条战线的竞争,但从 50 年前的那个决定性的日子中,我们仍然可以吸取许多经验教训,两国关系的起点不应被遗忘。

美国不再是当年的美国,中国也不再是当年的中国,美联社感叹,“尼克松访华50年后,美中关系一如既往的问题重重”。中美关系紧张的原因,就在于美国害怕中国超过美国,进而取代它的“世界霸权”地位。因此,美国竭力压制和围堵中国,与14亿中国人民为敌。

历史告诉我们,中美和则两利,斗则双输。中美关系来之不易。真正的大国关系靠打压是没戏的,时间会见证这一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