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1)

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2)

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3)

《鬼谷子》中,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意志、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大意是说,口是心灵的的窗户,要通过开和关,控制好出入,才能善始善终,达到说话的目的和初衷。

唐人刘禹锡的《口兵诫》中,有“我诫于口,惟心之门,毋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意思是告诫人们,口是心思的门户,口不应成为我的兵器,而应当成为我的藩墙。用口讲话以慎重为关键,以忍让为守门人。口可以用来多吃,不可以用来多说。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深谙“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道理。

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4)

基本原则

好事先说、公开说、赞扬说,坏事后说、私下说、委婉,这是说话艺术的总原则。

讲好第一句话,后面的沟通就会就会顺畅很多。先扬后“抑”的讲话方式,往往能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为正题起到“润滑”、开路的作用。

俗语有“一句话十样说,看你会说不会说”。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感觉和效果会大不相同。有些话从某些人嘴里说出来,亲切委婉,使人如沐春风;而同样的内容从另一些人嘴里出来,就生硬刺耳,让人难以接受。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风和太阳的故事,说:一天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让行人把衣服脱掉。于是北风鼓足了劲儿刮了起来,企图刮掉过路人身上的衣服,但它使的劲儿越大,刮的越猛烈,过路人却将衣服裹得越紧,直到它恼怒地放弃。看到北风恼怒的样子,太阳笑了,不慌不忙地把暖洋洋的阳光撒向了大地,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热起来,过路人也就把衣服脱掉了。

有时候迂回比直截了当更有效果,有道理的劝说往往比强迫更奏效, 仁慈、温和比命令、生硬更容易达到目的。

很多人认为直言是忠贞的体现,然古语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直言也应认清形势、分清场合、斟酌语句,否则就会如《左传·成公十五年》所言:“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多次进谏:“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刚刚统一的大秦帝国,白骨遍地,民生零落,急需一场休养生息,扶苏欲执行儒家政策是合适的。可问题是表达政治思想的时机不对,当时的秦国,法家在朝堂和军队中的势力太强,那些以法家学说上位的大臣和军人,绝对不会允许别人抹掉自己的上升通道。扶苏没有认清形式,基于表述并推动个人政见,事与愿违。

凡是成大事者,无不精通说话这门学问,他们为人处世,懂得少说直话,因为话太直,容易伤人心;有的话点到为止,为对方和自己留下余地;倘若一个人不会说话,说话不分时宜,不注重顾忌,往往便会祸从口出。

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5)

因人而异

正如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或贤或奸、或智或愚、或勇或怯、或温或烈、或博或隘、或高或低、或强或弱......”。

俗话说“交浅不言深”,面对陌生人或自己不了解的人,最好少说话。只有知己知彼,深入的了解对方,“知其所缺、知其所嗜、知其所欲、知其所能、知其地位、知其优弱、知其志向......”,与对方情感一致,则敞开心扉,与对方心意不同,则关闭心门。

沟通就是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和强弱等“独特”进行调整,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从而使沟通的过程愉悦,同时又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儿童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

鬼谷子的“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俾小”,也是这个道理。

古时候,有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少,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走了。

子路和冉有都有问孔子“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而对于冉有,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不解,问孔子何故?孔子说:“冉求做事比较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勇气有两个人的大,所以我打压他。”

无论是秀才卖柴的故事还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都告诉了我们沟通必须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

因人而异的嬉、笑、怒、骂,都是表达、都是说话、都是沟通。会沟通的人,嬉笑中就能把问题解决。怒骂,却让人口服心服。切莫小看了骂人,骂人才是沟通的最高艺术境界,会骂人的人骂了人,别人接不上嘴,会骂人的人骂了人,让人听着舒服,会骂人的人骂了人,可以震慑一方。

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有很多关于他的外交经典:

有一次,美国代表团访华,曾有一名官员当面问周总理:“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还有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6)

话不在多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精,多言不如多知。话不在多,切中要害才是关键。

墨子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子禽问:“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说:“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累,但是没有人去注意他们。而公鸡呢,每到黎明就打鸣,天下人都被她惊动了,所以说多说话有什么用呢?只有在适当的时机说话才有用。”

与多言相比,沉默好似简单多了,但实际上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俗语有“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有一则寓言。说一只乌龟厌倦了自己的家,想到外面看世界,他把自己的打算讲给两只野鸭。野鸭们表示可以帮她实现愿望。为了空运乌龟,它们在乌龟的嘴里横放了一根木棍。然后吩咐她说:“咬紧啊,万万不能松口”。说完,两只鸭子各架起棍子的一头腾空而起,把乌龟送上了天。乌龟架在野鸭之间遨游,经过的地方,人们抬头观看,都十分惊奇。“真是神呐!”大家喊道,“快看呀,乌龟皇后飞上天了!”听了人们的赞叹,乌龟皇后忘乎所以,他准备开口说点什么,嘴刚一松开棍子,就从空中掉了下来,摔死在了那些观景人的脚边。

不谨慎的多嘴饶舌、愚蠢的虚荣心,都是成功的共同敌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一定要沉默,否则谁也难保不会像那只有梦想的乌龟皇后一样从事业的顶峰直摔下来。

还有一则故事,古时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来到中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做工精致,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这小国使者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小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后来,一个已退位的老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取出其中一根插入第一个小金人的耳朵里,这根稻草从小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小金人,从耳朵插入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出来了;而第三个小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和一个嘴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不传流言、不播诽语。

历史上,但凡功成名就之人,都深谙说话之道。他们能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面对不同的人,说适当的话。魏大将司马懿、明成祖朱朱棣等人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7)

聪明之人,在说话上会非常谨慎。谨言慎行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秘密,每个人的心灵里都会有一些最柔弱的地方不愿被别人触摸,也都可能有几幅记忆的图片,宁愿关起门来,一个人在灯下独自欣赏。

懂得尊重人的人知道什么时候沉默为好,知道什么时候看透不说透,而那些自以为是、不注意言语轻重对错的人,常常口出狂言,说话随心所欲,殊不知那是祸害的开始,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许已经伤了别人,将给你带来的是无尽的烦恼,甚至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所以,

做人要积极上进,不说怨话,看淡得失,多些正能量;

做人要冷静理智,不说胡话,酒话不受控,伤人多在中。

做人要坦诚正直,不说闲话,不搬弄是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做人要留有口德,不说坏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做人要低调踏实,不说大话,言不可轻说,诺不可轻许,信不可轻失;

做人要涵养内蓄,少说直话,拐个弯儿、绕个脚,话留三分地,知人不言尽;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请谨记: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管好自己的嘴巴,是沟通最基本的艺术技巧。

-END-

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8)

嘴笨的十个沟通技巧(祸从口出言多必失)(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