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开国诸王身经百战(土皇帝征兵十万)

赤眉、黄巾、红巾,是中国历史上三支比较特殊的著名起义军,它们有组织,有纪律,有目标,而且还有特殊的标识和军号。

新莽末年的赤眉军,得名于涂红眉毛;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得名于黄巾包头;蒙元末年的红巾军,得名于红巾扎头。这么装扮,军队便有了统一的记号,一则便于管理;二则防止与官军或其他义军混淆,避免误杀误伤。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而逐鹿,战事频繁,烽火连天。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就曾有一支标识奇葩的军队,这支军队虽然没有涂眉,没有扎头,但将士面颊皆有三个字,文人腕臂皆有四个字。这些字,不是写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以来的一大恶瘤,各地节度使和各路军阀纷纷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做大做强,不臣不法,以至于尾大不掉,严重挫伤了李唐皇帝的威信和颜面。在皇权扫地的背景下,有实力的军阀觊觎皇权,没有本钱的将士也存有非分之想,并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刘仁恭就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刘仁恭,河北深州人,武将出身,先后在李可举、李全忠、李匡威三任卢龙(治幽州)节度使麾下任职,后因兵变失败,逃往太原,投奔李克用,得到器重和优待。在李克用的支持和参与下,刘仁恭击败新任卢龙节度使李匡筹,占据幽州,后于公元895年成为卢龙军节度使。从此,刘仁恭开始展露头角。

从逃兵到一方节度使,刘仁恭的成就,全倚赖李克用扶持。然而,刘仁恭翅膀变硬了,就想摆脱李克用。此后数年,李克用多次调卢龙兵,均遭到刘仁恭敷衍、拒绝甚至谩骂,双方最终开战,结果李克用惨败,元气大伤。不久,刘仁恭向朱温靠拢,被举荐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治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

向朱温示好,不过是刘仁恭的一种策略,其真实目的是麻痹朱温,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既与克用绝,则益募兵。……遂有沧、景、德三州地,……由是兵益张,显图河北”(《新唐书·刘仁恭传》)。刘仁恭扩张,特别是对与朱温有利益瓜葛的地区的侵占,造成二人决裂。朱温发威,刘仁恭大败。

生死存亡之际,刘仁恭又想起了昔日的盟友李克用,并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还算厚道,先是派出五千骑兵,而后又派出了五万将士,最终将朱温打败。此后,朱温老实了很长时间,刘仁恭与李克用也算友好。公元903年五月,李克用部将王敬晖叛逃,归附刘仁恭,二人再次失和,这就又给了朱温机会。

公元906年九月,朱温亲率大军攻打沧州,沧州告急。身在幽州的刘仁恭不甘心将沧州拱手让人,决定发兵救援。数年来,刘仁恭一直萎靡不振,这次救援沧州又屡战屡败,军事实力大减,怎么办?刘仁恭这个土皇帝决定征兵,“乃下令境内: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悉自备兵粮诣行营”(《资治通鉴》)。

为防止兵士逃跑,刘仁恭玩了一招绝的,“乃命胜执兵者尽行,文其面曰‘定霸都’,士人则文其腕或臂曰‘一心事主’,于是境内士民,稚孺之外无不文者”(《资治通鉴》)。定霸都,是军队霸气的名号;一心事主,是兵士表忠心的口号,它们分别纹刻在武士、文士的身上,彰显刘仁恭击溃朱温的决心。

其实,强行在兵士脸上做记号,刻上所在军队的名号,这并非刘仁恭首创,他的死对头朱温也曾这么做过。刘仁恭现学现卖,并加以发挥,做到文武有别,字号有别,也算是个有才之人。朱温、刘仁恭此举,为五代、宋代所沿袭,但凡强行征兵,多效仿之;对犯罪之人也常用,如刺为某军,刺配江州等。

这次征兵,刘仁恭得到十万之众(《新唐书》作二十万)。再耍什么花招,这些未经训练兵士也非朱温对手,“仁恭畏其强,不敢战”。无奈之下,刘仁恭再次想起了李克用,接连派人求援,“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资治通鉴》),在儿子李存勖的劝谏下,李克用以大局为重而出兵,沧州之围化解。

此后,刘仁恭趁“中原方多故,……无所惮,意自满。从方士王若讷学长年,筑馆大安山,掠子女充之。又招浮屠,与讲法”(《新唐书·刘仁恭传》),过起了逍遥的神仙日子,最终祸起萧墙,被儿子刘守光囚禁夺权。得志便猖狂,失意便求娘,刘仁恭的奸诈无耻、忘恩负义,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柄。

刘仁恭有龌龊的一面,但也有不凡的一面,特别是在民族立场上,在对付契丹人的问题上,其事迹可圈可点,“习知契丹情伪,常选将练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岭击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辄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马多饥死”(《资治通鉴》)。刘仁恭是混蛋,是好汉,是奸雄,是英雄,后人自有评判。(刘秉光)

清代开国诸王身经百战(土皇帝征兵十万)(1)

清代开国诸王身经百战(土皇帝征兵十万)(2)

清代开国诸王身经百战(土皇帝征兵十万)(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