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文化艺术(这个开化姑娘在维也纳大厅演绎传统音乐之美)

8月13日晚7时,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内荡漾起了一声声轻灵透亮的弦乐。在这个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厅内,开化姑娘汪丽萍再次登上金色大厅的舞台,和她的学生一起演奏竖琴。

当晚举行的是由奥中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举办的2017年暑期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三架金色竖琴一字排开。汪丽萍和她的两个学生用竖琴演奏着经典曲目《爱的罗曼史》,细腻的音乐和舒缓的节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纯净的音乐世界。

汪丽萍告诉记者,她和学生们表演的节目是国内第一个被选中的竖琴节目,也是奥中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第一次将竖琴推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她们使用的这些竖琴是从奥地利皇室租借的,每一架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琴身是全黄金的金箔,据说一台琴的价格就有一百多万人民币,竖琴由三个保镖护送到金色大厅,除了我们演员任何人都不能碰。”汪丽萍介绍,“竖琴是西方皇室的贵族乐器,平时很少能见到,而且弹奏竖琴的还是中国人,真令人激动。”

这曲古老悠扬的经典名作,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侨们心神荡漾。演出完毕后几个奥地利的华侨专门找到她,表示了对她们弹奏的竖琴曲子的喜爱。

维也纳文化艺术(这个开化姑娘在维也纳大厅演绎传统音乐之美)(1)

汪丽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竖琴

近年来,她曾带着箜篌数次在维也纳大厅演奏

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是世界顶尖的音乐殿堂,能上大厅演出这是所有音乐人的梦想,能带着学生在这儿演出,汪丽萍的心情也很不同。不过,这次并不是汪丽萍第一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之前汪丽萍已经在金色大厅演出过三四次,而前几次都是独奏东方竖琴——箜篌。

箜篌,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音乐史上,有着璀璨的光芒。尤其是汉唐时期。人们熟悉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便有这样的句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作为宫廷乐器,箜篌受尽贵族和文人雅士们的追捧。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写道:“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意思是,用吴地的蚕丝和蜀地的桐木做成的箜篌,连天上的云朵都听得呆住不动了。

不过,箜篌在明代末年就失传了,直到近些年才获重生。对大多数人来说,箜篌都是一件陌生的乐器。但对汪丽萍来说,却像一场命中注定的缘分。

汪丽萍出生在开化县马金的一个山村。十多岁时,看小人书《孔雀东南飞》里面刘兰芝弹的箜篌,画面很美,汪丽萍知道了箜篌这件乐器;后来上中学时读了汉乐府诗,加深了对箜篌的印象。“那时起我就觉得我应该拥有这件乐器,而且这件乐器适合我。”那时候没有乐器,她就自己动手做。“箜篌有那么多的弦穿在一个木架上,这跟多根橡皮筋穿过文具盒上有点像,我把多根橡皮筋穿在文具盒上,使劲的拨几下还真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汪丽萍说,这就是在她的心目中简版的箜篌了。

“一百多斤重的琴扛在肩膀上弹,真的比其他乐器辛苦”

15岁时,这个乡下姑娘随堂姐第一次去上海,经过一家琴行,听到有人弹古筝。美妙的琴音,让她听入了迷。从此,她下定决心要学会弹琴。

贫寒的家境,无力支撑她的音乐梦想,为了学古筝,她便利用课余时间到餐馆端盘子、街头捡可乐瓶挣钱学古筝,直到中专毕业后,她在杭州一边办古筝培训班养活自己,一边拜名师学琴艺。

“一旦有了目标就要去实现。”渐渐地,小时候的箜篌梦也在她的心中萌芽。汪丽萍费劲周折到北京,拜名师正式学习箜篌。

“箜篌有细细的、密密麻麻的琴弦近八十根,常人光是看就看得眼花缭乱。”回想起学习箜篌时的艰辛,汪丽萍仍然感慨万千:每天练习6至8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练过18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琴;坐得时间久了,得了腰肌劳损……“一百多斤重的琴是用肩膀扛着弹的,真的比起其他乐器辛苦多了。”汪丽萍说道。

不过,箜篌与古筝一样,同是弹拨乐器,有着良好古筝底子的她,学习起来相对顺手,几年下来,她的技艺已相当纯熟,她的箜篌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近几年,汪丽萍多次在央视亮相。2014年2月,“中国蒲公英2014新春音乐会”在奥地利举行,汪丽萍受邀演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这也是中国箜篌首次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奏响。今年8月13日的演出,原本也打算演奏箜篌,但因为几把大箜篌搬运不方便,临时决定演奏竖琴。

维也纳文化艺术(这个开化姑娘在维也纳大厅演绎传统音乐之美)(2)

汪丽萍(左)和学生在维也纳合影

“‘箜篌之音’在传承中越奏越响”

如今,汪丽萍已经是浙江唯一箜篌传承人,在杭州经营着一家竖琴和箜篌的培训中心,也兼职几所师范大学的客座讲师,被家乡人称之为飞出大山的“白天鹅”。

这位“白天鹅” 留着近两米的长发。她说,她是个很执着的人,留头发也是因为执着;另一方面,古典的民族乐器弹出的音乐是仙乐,长发飘飘自然有“仙气”。

汪丽萍虽然参加过不少演出,但这些年来,汪丽萍物质生活也十分清苦,几乎所有收入都被她投入到漫漫不尽的学艺路上了;而且为了让更多人认识箜篌、喜欢箜篌、学习箜篌,汪丽萍不仅一直在自我提升,对于好学但苦于没有钱交学费的成人学生,她也会免费教。

钟情这样一件濒临消逝的乐器,何苦呢?汪丽萍说:“只因热爱。”汪丽萍对箜篌的崇拜渗透在她的言语间,南京的一位师傅正为汪丽萍制作一把两米五高的箜篌,有些工艺还送去日本制作。虽然还没收到这把“珍品”,但汪丽萍已经兴奋不已。她说:“ 箜篌这件乐器是‘取八方之材、发天地之音’。《李凭箜篌引》中的‘吴丝蜀桐张高秋’说的就是箜篌的材料取自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说起今后的打算,汪丽萍说,“希望把箜篌带向世界,不只在国家大剧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有在更多国家的歌剧院演奏,让‘箜篌之音’可以在越来越多人的传承中越奏越响。”

(原标题《这个开化姑娘在维也纳大厅演绎传统音乐之美》,原作者 祝春蕾 胡卓姗。编辑徐雯见 梅玲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