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

“五泉山人”在五泉山

刘尔炘(1865-1931),字又宽,号果斋,又号五泉山人。甘肃兰州人。光绪己丑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民国后历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等,后主讲兰州五泉书院,倾心公益事业和学术研究,是近代甘肃首屈一指的名流。

1931年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十,刘尔炘先生病逝于兰州,享年六十六岁。

刘尔炘一生造福乡梓,凭借个人影响力,先后创办“皋兰兴文社”“丰黎义仓”“陇右乐善书局”“五泉图书馆”“陇右实业待兴社”“全陇希社”“皋兰同仁局”“兰州修学社”“兰州兴学社”等福利社团,被称为“兰州八社”,对近代甘肃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其耗尽家资、多方筹集重修兰州五泉山,成为甘肃历史上依靠民间力大规模修建公共园林的第一人,同时还整修兰州小西湖公园和盐场堡河堤工程等。他举办儒医精舍,开设医学讲习所和同仁施医馆,致力于济世救人和培养中医药人才。在致力公益的同时,刘尔炘潜心学术,著述甚多,成为近代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理学名家、儒学大家。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2)

刘尔炘诞辰百年,兰州市政协举办座谈会

刘尔炘渊博多学,长于诗文、精于书法,尤其擅长撰制楹联,形成以“白话体”为特征的代表风格,在当时即产生广泛影响,乃至今日仍影响深远;而且出版有联稿著作《果斋别集》、联话著作《兰州五泉山修建记》,他更是利用自己主持修建兰州五泉山、小西湖等名胜、场所的契机,参与楹联规划、楹联设计,兰州五泉山完整独特的楹联艺术体系,就是其楹联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并且他坚持联墨双修,以其质朴优雅的书体,增添了楹联艺术表现美感,他也是甘肃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楹联书法家之一;同时,他身处那个楹联鼎峰时期,无论是师承、授业还是交际往来,所构建的那个“朋友圈”,也是甘肃楹联史上名家最为云集的一个社交群体,刘尔炘先生作为其中典范,往往是风尚所在,为助推甘肃楹联艺术发展,起到了时代引领作用;即便放眼全国,他的楹联造诣也足以饮誉联坛,曾被中国楹联学会列入“全国重点研究联家名录”,作品收入《清联三百副》《名家楹联从辑》《中国对联集成》等典籍。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3)

甘肃省楹联学会尊称刘尔炘为“陇上联圣”纪念仪式

2016年5月7日,甘肃省楹联学会在兰州五泉山公园望来堂新布置的刘尔炘纪念馆举行纪念活动,正式尊称刘尔炘为“陇上联圣”,将其确立为甘肃楹联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学会认为,刘尔炘先生是甘肃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杰出乡贤,既是学术楷模,更是道德楷模,其道德文章首先是甘肃近代以来诸多名流中,几乎没有争议的一位,可堪称为“圣贤”。其次,纵观我国楹联艺术发展史,到晚晴民国初期其艺术成就达到历史高峰,而就甘肃来言,刘尔炘先生恰是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联家。

笔者以为,其楹联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具特色的“白话体”楹联

2009年刘尔炘先生哲嗣刘宝厚教授在编辑《刘尔炘楹联集》时,从《兰州五泉山修建记》《兰州小西湖重修记》《果斋别集》及尚未发表过的家藏遗作中,整理出楹联二百五十三副。其中包括五泉山楹联一百三十五副、小西湖楹联二十二副、祝楠别墅楹联十副、白塔山楹联二副、挽联三十八副,其他杂集楹联四十六副,包括抒怀联、场所联、行业联、节庆联、春联等。近年来,笔者又从其他资料中,陆续补遗楹联十副,计有二百六十副之多,若加上存于公藏私藏的联墨文字,其存世联作,概有三百副之多。

刘尔炘先生善制楹联,不仅数量可观,质量多为上乘。其作品呈现出自然生动、典雅质朴、雄浑厚重的艺术特色。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4)

刘尔炘联墨

首先是自然生动。无矫揉造作之感,表现为平白真实,流动自然。如题五泉山浚源寺大雄殿联:“山即是空,水即是空,花花草草亦即是空,到此恍然空诸所有;天不可说,地不可说,人人物物都不可说,既然如此说个甚么。”以规则重字回环往复,营造流畅效果;又以口语直白,读来更觉顺畅;联文虽偏长,但节奏有序,未因冗繁而造成距离感。在自然流动中,刘尔炘先生又以其幽默的性格、风趣的笔调,往往令联语充满生机活泼。如著名的五泉山摸子泉联:“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以这副楹联,在描写摸石头求子的愚昧举动中,以讥讽的口吻告诫世人其荒诞之处,联文因生动诙谐,读来令人莞尔,无丝毫说教的生硬感,反而易于让人接受,是其高明之处。再如题大雄宝殿联:“运法眼看得分分明明,这个该如何,那个该如何,到头来无可如何,绝世慈悲都入梦;把性灵养的活活泼泼,动机亦在此,静机亦在此,立脚处全然在此,自家智慧便通神。”亦是妙趣自然,在流动的文字中寓含哲理,浅显直白,却道理深邃。

其次是典雅质朴。尽管刘尔炘先生有意追求文字的平白生动,但毕竟饱读之士,举手投足之间,也难掩其厚积而薄发的底蕴,往往一字一词,颇能见作者功底,而这种“底色”,从根本上讲就是传统的典雅凝重、质朴无华的士人风采。如题五泉山万源阁望来堂联:“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以文字明经义,行教化,是传统的格言一路。再如题五泉书院联:“云阶月路引人来,乐水志在水,乐山志在山,随处襟怀随处畅;学海书城延客入,见仁谓之仁,见智谓之智,自家门径自家求。”则是典雅端正的儒家笔触,尽管也在字斟句酌,此时文字不过是其明心表意的工具,其真正用意,不在文辞,而在义理。再如其己亥度岁联:“问阶前一树名花,时来乎?运来乎?好向新年承雨露;看窗外数竿老竹,霜过了!雪过了!养成奇节上云霄。”作者身处风云跌宕的时代,以门前几株梅花、竹叶自娱自喻,直抒胸中感慨,又没有全然失望,结句又寄以希冀,尽管境异时迁,但位卑依然忧国,气节依旧凛然,体现其朴实无华的本质。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5)

刘尔炘联墨

再次是雄浑厚重。笔者在《三秦楹联流派及其创作风格》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个楹联流派的创作风格,其实都依托于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环境,主要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方面,由于兰州及甘肃地区厚重的人文和自然滋养,养成刘尔炘先生楹联风格雄浑豪迈的一面,另一方面,刘尔炘先生经历了百年未有之变局,每每处乱不惊,并带领地方自强不息,力求进步,甚至在危难中,不时力挽狂澜,是甘肃近代史上公认的“领袖”之一,这便又无意中促成先生的大视野、大格局,进而又表现为文字创造的雄浑豪迈。因而,这是地理环境与个人胸襟双重作用的结果。如其题兰州小西湖螺亭联:“淘不尽满腹忧愁,九曲安澜,任眼底大河东去;看得开浮云富贵,一场春梦,觉怀中爽气西来。”大气开朗,有名士胸襟,亦有国士抱负,身处此境此情,读来令人振奋。再如题左文襄公祠联:“提江南江北数千里扫荡之师,靖陇上烽烟,修明礼乐;愿关内关外亿万户弦歌之士,学湘中豪杰,旋转乾坤。”以散文起笔,开阖有度,气象森森。近代联学大家向义说:“联语中……当以长短互用,方见流宕之致”(向义《论联杂缀》)。此联正是在写法上长短、骈散结合,以“流宕之致”烘托大气之象。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6)

五泉山大门刘尔炘题匾

仅仅从这三个方面,就刘尔炘先生楹联艺术风格,则是管窥一斑。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其联语整体的风格,最为显著的特点概况起来就是平实直白的语言艺术,世人多称之为“白话楹联”,因其平白如话,且区别于传统文学性楹联的古文体风格。往往谈及刘尔炘楹联,多以“白话楹联”相代指。如他的学生、著名学者水梓就曾说:“吾师晓岚先生白话作品为创格”(水梓《兰州楹联汇存·序三》)。刘尔炘先生对自己存在的这种风格也是认同的,他曾有个定义,曰为“白话体”,那是在《兰州五泉山修建记》中论述醉梨亭楹联时谈到:“余平生不主张人修寺建庙,恶其劳费于无用之地也。今老矣!忽变平生旨趣,时为之耶?命为之耶?抑时命不犹被驱遣于运数之中,而不能自已耶?每一思之,不觉失笑,因戏用白话体,题一联悬于‘醉梨亭’,梨花开时,高人韵士之醉于斯者,当对之而更进一觞也。”这是目前唯一一次见到他自己提到“白话体”的概念。我们且看他一副白话体楹联:“才叫冤枉呀!拿许多有用精神,我来修庙;再说什么哩?能做个正经事业,谁爱游山。”直接以直白对话的形式道来,无人不懂,不认不识,用意再直接不过;但又不止于此,他往往又在白话中流露出自身的寓意,若细细品味,其实会发现总是另有真意。就如此联,他不忘强调,“能做个正经事业,谁爱游山”,还是在鼓励世人身处乱世而有所作为,不要做游手好闲之徒。尽管语言很直白,但不同的人来解答,领会的意思则全然各异。还如他的学生水梓所说:“语语天成,亦庄亦谐,发洩出许多牢骚,寄托着无穷感叹”,这也是刘尔炘先生白话体楹联不同于其他白话楹联过于浅显之处,他总是寄托深意,只是善于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罢了。

众所周知,刘尔炘先生翰林入仕,他完全可以写出历来士大夫所推崇的文学性极强的性情文字、优雅词章,但他却选择这看似“下里巴人”的白话,乃至方言俚语入联,笔者认为,这主要和他修建五泉山的初衷有关。他是考虑到公共场所悬挂的楹联,主要是给普通百姓来看,在那个唤醒国人自强自立的年代,他希望通过平白如话的楹联,来加深世人,包括每一位凡夫俗子的印象,让大众在阅读楹联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启迪人心的作用。如他的学生、近代甘肃著名学者张维所说:“举汉宋明清诸儒之说,融会贯通,归于实用……一诗一联,都见旷代襟期,逸群怀抱。”的确,“刘尔炘的楹联作品里,很少有直言道德道义道理者。但透过那些似乎与道德无关的文字,众多联句里却又无不蕴涵着道德至理,无不折射着道德的光芒,释放着道德的力量”(刘志刚《刘尔炘楹联艺术的特质与启示》)。这一点,在后面还会有深入论述。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7)

刘尔炘供职翰林院时所书正楷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要把深邃的道理用白话的语言艺术地表达出来,其实也非易事,稍微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口号、标语,平淡无味,失去生机,失去楹联作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艺术性。刘尔炘先生则以其深厚的学养,举重若轻,即便平白如话,依然体现出自然生动、典雅质朴、雄浑厚重的艺术特色,实则更见功夫。他的楹联,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还会被人津津乐道,也正是基于此,因为他直击人心,“人人口中有”,却又艺术性极强,“个个笔下无”。如楹联家樊泽民先生所言:“自然美是造物赋予之美,是美之极点。欲达到自然美的境界,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娴熟的技巧,即使经过雕琢,却了无痕迹,方臻妙境。刘尔炘白话楹联正是自然美的典范……以最平常语,显最深刻理,神思飞扬,妙夺天工,与古之所谓‘大家’之诘屈聱牙之联作,可谓相去千里,天壤之别”(樊泽民《刘尔炘楹联艺术风格浅探》)。总之,“作者在楹联文化发展上,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尝试着突破律句联的约束,开白话联语的风气”(李学文《刘尔炘白话楹联赏读》)。

二、真实——楹联创作要义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8)

刘尔炘题在五泉山出口处的“真实无妄”

前面提到,刘尔炘先生以白话入联,是有其一番深意的。他曾说:“为古文辞者,品学其本也,义理其干也,摹句拟文则末矣”(《劝学迩言·五》、《果斋日记·己亥》)。显然是不同于只会吟哦风花雪月的书斋文人,而是追求品学、义理之大道。那他所追求的义理又为何物?刘尔炘先生曾在两处著作中均提到:“神、韵、机、趣四者,为文之所必讲者也。然无实理、实事、真情、真景,则四者亦易蹈于虚而不能言之有味。故理、事、情、景所以蕴味者也,神、韵、机、趣所以发味者也。发味者可虚,而蕴味者必实;发味者可幻,而蕴味者必真”(《劝学迩言·五》、《果斋日记·庚子》)。他讲文学创作之境界,大概和前人相类似,也分为“神、韵、机、趣”四个方面,观他联语,在这四个方面其实均有体现,但是其中提纲挈领的,是“实理、实事、真情、真景”,我们看刘尔炘先生的白话体楹联,无一不是阐发实理、描述实事、流露真情、摹写真景的,“真实”二字正是其对与文学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也是终其一生付诸的实践。他回顾自己一身治学为人,曾说到:“余自弱冠即好研究学术,年逾六十始能以‘扶理仰气、真实无妄’八字为宗旨,觉身之所以修、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皆不出此八字外。古今圣贤学术之至精至要者,无非能尽此八字而已”(《果斋日记·乙丑、丙寅》)。刘尔炘先生将其理学见解贯穿创作始终,“真实无妄”是对前面“实理、实事、真情、真景”的总括概述,而“扶理仰气”则是他作为一代理学大家的至高境界。前面所提到的其楹联作品自然生动、典雅质朴、雄浑厚重的艺术特色,亦均是“扶理仰气”的具体表现。故而,笔者以为,其楹联创作的核心内涵,必然离不开“真实”二字。而到过兰州五泉山的游人会发现,山门出口照壁上,刘尔炘题写的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正是“真实无妄”。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9)

兰州五泉山企桥联

这个“真实”,是语言和思想的真实。他首先是反对“徒求文字之工”的咬文嚼字、卖弄文采之作,其在如何写“日记”时谈到,“日记之法所以写胸中所见,简编所得,以验其人之志趣何如,见解何如,非徒求文字之工也”,主要是侧重于文字背后所体现的“胸中所见”和“其人之志趣”,达到这两点,就能“变虚文为实事”(《果斋日记·丙午》)。他写楹联,亦是如此。如在其联稿《果斋别集》序言中言到,“同仁复怂恿梓其楹联,爰取前、续二集所弃而有关事实者附益之”,这是他的“选编原则”,即发表时只选择“有关事实者”。而“实理、实事、真情、真景”的艺术定位,在其每一副联作中确实也是真实体现的。如其题五泉山企桥联:“要过去么,过去便能通碧落;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这是企桥“上行联”,往来山路,必要经过此桥,上下山的心境总会有所不同。起首就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发问,“你要过去么?”“你知道过去的意义么?”作者点醒了行人,此行的目的是要能通“碧落”。有了前面的发问,这里的“碧落”,显然已不是绿树丛林的简单解释,而是人生的一种释怀,也许作者想说:只有经历过,“境界”才会有所不同。再看下联,是对“过去之人”的劝解,不要下来了,下来就流入红尘。此处“红尘”和“碧落”再次呼应,更加印证了那层引申含义。这就像禅语、似道偈,别有风味,做到情景、理趣相交融。再比如其名作青云梯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以流水对的形式,举重若轻,以短短十四个普通字眼,明写登山者的登山感受,实则暗合人生哲理,既是风景联,也是格言联,往来游客无不驻足品评,或许联想到宦海浮沉,或许联想到人生境况,或许联想到历史风云,总之,人人都会有一番感悟。而究其根本,又是十分实在的情景直白,是一副将理、事、情、景均极致发挥的传世佳作。如何做到“真实”,作者虽未直言,但他曾经通过其他方面肯定的说过,“巧不可以巧胜,胜巧者必拙;奇不可以奇胜,胜奇者必庸;伪不可以伪胜,胜伪者必诚。古之至人,至拙也、至庸也、至诚也”(《果斋日记·己亥》),又说“感人而不动者,诚未至也”(《果斋日记·丙辰》)。显然他是以至诚之心来提笔撰写,故而语言即便拙庸,情感却真实无疑,最能让人产生共鸣,达到“至胜”之境。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0)

刘尔炘部分著作书影

这个“真实”,流露出其济世育人的忧国情怀。世人皆称先生为大儒,不仅是言及硕学,更是对其以苍生为己任的济世情怀的高度认可。他在这方面的见解和成就,体现于他创办以兰州八社、修建五泉山等为代表的公益行为,也体现于联语的艺术风格和具体创作。前面已经提到,刘尔炘先生之所以另辟蹊径,选择白话体创作楹联,尤其是面向公共区域展示的公园楹联,主要是为了让社会大众能够易读易懂,他想要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这是他作为一个大儒,身处那个动荡时代的历史担当。如他在题望来堂联中所言:“真学问无多言,不自利,不自私,修己安人盟素志;大工夫在内省,去吾骄,去吾吝,仰天俯地矢丹心。”他在病中自挽联也谈到,宁可“极天地间伤心拂意遭逢,萃于我之一生”,也要“创宇宙内探本穷源学说,传其人者万世”,他也“别无希望”,只愿“还醇”。这是千百年来,儒学家也好,理学家也好的共同追求,毕竟“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书》),同样忧国忧民的杜甫也说过,“至今饶舜上,再使风俗醇”。也许这是刘尔炘先生认为末道之中,拯救人心的方向吧。他也时常与人谈到,“余忧患余生,齿凋髪秃矣,生者无几时,而犹时时抱杞人之感,是岂可已而不已乎?抑人之欢欣忧戚,亦有不能自主者乎?”为此他为“亦爱庐”题写一联:“壮士醉呼天,黄种仗谁存祖国;名山来避地,白云随我入吾庐”,他说这是“写我忧乎”,这是他的悲天悯人情怀,也是最真实的情感。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1)

刘尔炘撰书五泉山太昊宫记

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如果要达到教化世人的作用,那白话体楹联自然是最佳之选择。如他题五泉山太昊宫联:“我问你是谒庙是游山,谒庙须恭,游山须雅;谁到此不花钱不吃酒,花钱莫浪,吃酒莫狂。”显然像是一个“公示牌”,也像今天遍布街巷的核心价值“挂图”,令游人阅读者,能够对照反思其言行。再比如题甘肃省公立图书馆联:“我不管是中是外,是古是今,但得书便供人读;你无论为富为贫,为贵为贱,要成人须看书来”,显然又是一副劝学联,教人懂得读书之价值,彰显读书之意义。还如浚源寺观音殿联:“学如来到无挂无碍,便超万劫轮回,真个能超凡脱俗?闻菩萨发大慈大悲,要度众生苦厄,而今不度待何时”,以唯物者的视角,辩证看待宗教问题,直指其中虚诞的一面,教化世人积极处世,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直接教化的,还有一些作品,则是以暗喻、隐晦的手法,依然起到说理于文的作用。包括他写的一些宗教楹联,也是“以佛喻儒,真是极尽隐衷,工至绝妙”(尚乐林《从刘尔炘作五泉山楹联看理学的终结》)。如他题关帝庙联:“当三国纷争时,认定刘家为正统;在五泉幽胜处,占来汉土守中华”,联想当时的情境,显然他是引导世人要坚守儒学正统,坚守文化命脉,这和他题五泉山核心建筑思源楼联“为千秋绵绝学;留一线是微阳”、望来堂联“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根本上是一以贯之的。“语虽浅近,其义则深。上自缙绅,下至闾巷,读之皆可通晓。如白傅谈诗,老妪亦能参妙解。然而先生高才博学,独徵卓识,乃至于白话联中,往往具典雅蕴藉之丰致。真所谓‘粗服乱发不掩国色’,又所谓‘天资近道,学问使然’者”,著名诗人袁第锐先生说:“细勘先生楹联,则无论浅显通俗,抑或是典雅含蓄,均为呕心沥血精心撰构。皆极富人生哲理,说理明确,衡情恰当。寓意规箴,用劝用惩,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足可以振聋发聩,唤醒万众而匡扶世运”(袁第锐《刘尔炘楹联集·序》)。

为了让世人都读懂,他选择白话体创作楹联;又为了把思想认识都体现出来,他不放过每一副楹联、每一个主题自由发挥的机会,刘尔炘先生可谓是用心良苦,因为他希望,“后之人,春秋佳日,挈榼提壶,歌于斯,啸于斯,登临瞻眺斯者,当有以注其精神念虑而不致入宝山空回也”(刘尔炘《兰州五泉山太昊宫记》)。事实也证明,从五泉山公园修建至今整整一百年来,历代之人对于先生联作的认可是有目共睹的,先生自当如愿以偿矣。与先生同时代之人,陇东绥靖军司令杨子恒对于刘尔炘先生以白话体楹联悬之名山,教化世人的做法,进行了一段精妙的概括:“先生泊于名利,而好游山水,晚居五泉山中,自号五泉山人,以其平生有志于道,以存道之心,发为联语,悬诸山上,以昭示游者,盖也诲人不倦之意耳”。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2)

笔者所藏蒋制心批注果斋年谱

三、五泉山楹联文化体系

民国初年,兰州五泉山殿宇颓败,楼阁凋零,残存者仅十余处。从民国八年(1919年)夏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冬,刘尔炘先生以工代赈主持修建五泉山,经过五年多的努力,终使名山焕新,胜名陇右。前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遇名山之胜而即景摅怀,感往迹之陈而因情寄慨”(秦同培《撰联指南·序言》),少不了以楹联等形式,讴歌名胜,描摹山水,起到装饰点染的作用,故而名山胜水,佳联颇多。刘尔炘先生自然深谙此道,他先后为五泉山撰写楹联一百三十余副,并由他逐一亲笔题写,并配若干匾额,悬挂山中大小建筑,成为一时风景,蔚为壮观。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3)

兰州五泉山

放眼全国,像刘尔炘这样一个人执笔,撰写、书写甚至参与设计制作一处名胜几乎所有所需楹联的,历史上十分鲜见。河北楹联家康永恒先生曾做过一个考证:“在中国楹联史上,像五泉山楹联这样的将景观营造与景观楹联创作统合于一人之手的现象,大概只有清初李渔的芥子园和清末任桐的沙湖琴园可与其相提并论。但芥子园规模极小,又是私家园林,李渔的题联只有七副,体量上显然差了很多。沙湖琴园是清末任桐所建。任桐是浙江永嘉人,曾任湖北道员,因爱武昌沙湖之美,遂于沙湖上营造园林,谓之‘琴园’。在建园的基础上,他先梳理出了沙湖十六景,且一一为之题联。后又梳理出几十处风景,也都写了联。全部算下来,虽然也有数十副之多,但与刘尔炘五泉山一百三十五副的数量相比,还是差了很多。沙湖琴园在抗战时期已被毁掉,虽然近年武汉市兴修沙湖公园,又复建琴园,但与当年景象已大不同。根本不具有标本意义了。从楹联创作风格上来说,李渔的芥子园联、任桐的沙湖联,其风格均较单一,无非吟题性情,嘲风咏月。与五泉山楹联的多样性也不可相提并论”(康永恒《“五泉山楹联”现象之标本性及现实意义》)。而其实,就在甘肃,像五泉山楹联体系这样的例子,确实还有一例,那就是生活在清嘉庆时期的兰州兴隆山道士刘一明,他曾为兴隆山宗教建筑群,一个人撰写、书写联语也百副之多,虽然不及五泉山楹联副副精妙,但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可与五泉山媲美,不过通过他们两者之间的对比,我们便能得出五泉山楹联除作者和数量的系统性外,另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在主题和文字理念上得到了统一。刘一明所撰兴隆山楹联,都是为某个建筑分门别类书写,就事论事,除同为宗教楹联这一属性外,互相并没有多大关联性;但我们若要将所有五泉山楹联放在一起,就十分明了地发现,刘尔炘随时随刻在体现他的思想,每一副联都在以“真情实感”阐发他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统一起来,就是“以儒为宗”。对此,刘尔炘先生在撰写《兰州五泉山修建记》时就提到过,“(万源阁)奉四圣四贤,聊以表吾中华学术之渊源流派而已,其实宗旨所在,不外尊孔。盖孔子者,集前圣之大成,辟后贤之门径者也。”他的“尊孔”,即是“以儒为宗”。我们可以撷取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片段来看。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4)

五泉山望来堂,如今也是刘尔炘纪念馆

望来堂在五泉山中轴线,刘尔炘先生安排供奉以四圣四贤为主的儒家圣贤,以突出其根本思想。他并将这里开辟为讲学之所,门口最显著的楹联是“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进而阐释说:“邀诸君来此谈谈,把亚欧非美澳政教源流,说与我略窥门径;请大众认真想想,那儒释老耶回精神传授,到底谁能定乾坤”。在不远处择步山房,继续按照这个思路阐述:“进门来有贤有圣,有佛有山,他曾将宗旨说明,分为三教;这路是可东可西,可南可北,你须要注意拿定,走哪一条”,与之相邻的同归殊途门,作进一步阐述:“引进来观山玩水人,可投这路;能通到见性明心地,莫笑旁门”,并且他在浚源寺,一处佛教寺院通向望来堂的出口处,写下“遗世任谈罗汉果;匡时须入圣人门”,并在门头配以“必归于儒”的横额,其儒学“一条路”走到底的态度公然如此。这在其他名胜景区,建筑群之间的楹联,很难会有这样主题思想相互关照的。

五泉山楹联,除了把“以儒为宗”思想一以贯之,推助各处楹联形成一个体系,刘尔炘先生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是从整体着眼、布局,体现出完整思维。如西麓嘛呢寺一块区域,他为瞰霞楼起名题匾“依依径”,并由“仄仄门”通入而达“曲曲亭”;再走到延月楼下则是“重重院”,并有“迭迭园”,院内有屋,名为“巧巧斋”,斋背额曰“年年好”,最后又配一副联云:“清清闲闲处处安安静静;说说笑笑人人喜喜欢欢”(刘尔炘《兰州五泉山修建记》)。看到这里,谁能说作者这些接连叠字的使用,不是一种语境上的有意安排?设想游人徜徉其中,步步走来,是一种怎样的乐趣。刘尔炘先生没有把每个景点孤立对待,他这个造园者,充分发挥着自己“总设计师”的职能,极尽其才华,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宝贵的楹联文化名山。新闻学硕士杨甜则从其专业视角认为,“五泉山每一处景点题写的联语,都是一个完整的传播单元……这些相对独立的文化景观最终又在刘尔炘的精心谋划下,组合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的传播网络……妙趣横生的联语,发挥了基本的传递信息、娱乐身心的传播功能……景致之间通过联语衔接,成为不可分割的表达体系”(杨甜《传播学视阈下的“五泉山对联体系”》)。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5)

刘尔炘联墨

至于为什么会在五泉山产生这样的楹联体系,楹联学者康永恒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重修五泉山是以刘尔炘先生名义倡议并亲自主持的工程,而他又是有着极高声望的乡贤,五泉山楹联的制用,他有绝对的决定权;二是刘尔炘先生于五泉山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厚感情,他自号“五泉山人”,以山为精神寄托,精心安排山中每一副楹联,自然在他看来,也是题中之义;三是刘尔炘先生的学识、才力,使他有完全的自信不去假手他人来完成楹联撰写任务(康永恒《“五泉山楹联”现象之标本性及现实意义》)。笔者对此也深感认同。并且认为,这其中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刘尔炘先生主持修建五泉山的初衷。他自己说,“自堤坊大溃,洪水横流,吾国人非争权夺利,即苟活偷生,四海沸腾,江河日下,人无正业,家无远图,即畴昔经营已成规画,亦明消暗剥,岌岌可危。风雨飘摇,茫茫前路,又有何事之可言?藉山林营造,活闾巷焦枯,似尚为无聊时节之一事也”(刘尔炘《兰州五泉山修建记》)。后面这句话显然是自谦,他必然是不忍生灵涂炭,要“留一线是微阳”,他要借此为前路茫茫之人塑造一个可以寄托的归处,所以他也要借用山中联语,来阐发这些真情实感。后来,他在主持修建小西湖时,说得更为明了:“吾国自纪纲废坠,人发杀机,满地干戈,几无一片干净土。吾兰独徼天之幸,尚能于荻芦深处,万柳丛中,觅花鸟虫鱼之乐。呜呼!是岂真乐也哉?”他是为了补疮痍为“净土”,带大家寻求“真乐”,这个“真乐”自然不是真的置身园林,不问世事,寄情于花柳之中的乐了,所以他怕被误解,还在最后发出一个疑问“呜呼!是岂真乐也哉?”身处那样的时代,经历如此多的事件,其实他有时也是困顿迷茫的,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但他意念坚定,秉持着一份心性,并且以非常务实的思想在各方面为寻求“真乐”付诸实践,创作这些成体系的富有理学道德的白话体楹联,则是其中之一种努力。

总之,由一人主笔完成一处名胜景点数以百计楹联刊挂任务的,全国鲜有;又能统一主题,经营布局,体现其整体思想旨意的,全国更无二处。整个五泉山楹联文化都是难得的非遗项目。五泉山在刘尔炘先生的苦心经营下,不仅是一座风景名山,是一座对联文化名山,更是国内鲜有的系统化、有思想的对联创作标本。这在中国楹联史上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理应引起楹联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四、独具一格的《兰州五泉山修建记》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6)

笔者所藏《兰州五泉山修建记》

1924年至1925年,兰州五泉山、小西湖两处修建工程陆续完成后,刘尔炘先生撰写并印行《兰州五泉山修建记·兰州小西湖重修记》。在该书序言中他说到:“为叙次全局结构,并将随处经营宗旨,以联语表之。联语所未达者,缀辞句申之,而以款目殿焉。至名流题咏,其人生存者,概不称述,所以远偏好之嫌,避攀援之诮也。”这段话至少说明三重意思,一是本意为写建筑修建记,但考虑到为各景点均撰写了联语,而且联语又是建筑营造宗旨很好的阐述载体,所以将“随处经营宗旨,以联语表之”,起到游人了解建筑的用意,相当于“导游词作”;二是对于楹联,不仅仅只停留于记载两行文字,而是“缀辞句申之”,对书中楹联,有需要注解的地方,进行阐述,起到解析联语,阐发思想的目的,这无疑是一部“联话著作”;三是对于他人题咏,作者没有收录,他找了一个“远偏好之嫌,避攀援之诮”的借口,其实深层意思,是为了体现五泉山楹联体系的统一性,这样一本看似建筑领域的纪略图书,实则更有利于成为一部阐述其思想的“理学著作”。并且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楹联写成的修建记,具有历史文献、文学研究、旅游导引等多重意义。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部修建记对于其修建宗旨、楹联主题思想的阐述和记录。如对于“悠然堂”联的论述:“五泉山无人不呼之为南山,庙宇皆就东西两飞瀑之中峰修建,无人不谓为北向。以指南针定之,实居西南,维去正南甚远。层碧山庄之门,正南门也。门内直径处,起屋五楹,正与南山相对,讲罗经者所谓正子午也。在山之人测日影,占四时早晚,得此可不迷于方向矣。因取陶靖节‘悠然见南山’句,题其额曰:‘悠然堂’,并题联云:可有东篱乎?五柳阴中,我愿追随元亮;此亦北窗也,万花风里,谁能高卧羲皇。”一般人写到这里,已经说清了建筑的具体位置、风格,起名的缘由,自己的题句,便可以收笔了,但刘尔炘先生没有,他又在文后,加述了足足六百字之多:

“呜呼!余用靖节先生故事题此联额,不觉感触之纷披也。先生以箪瓢屡空,终于柴桑栗里,闲山林逸品,人仰白云已。吾生平所见,王侯池馆,将相园林,商贾富豪之别业,骚人迁客不得志于时者之斋居,无不藉先生语以自重。‘悠然堂’之联额,其亦此类也欤。”

“呜呼!先生隐者也。世之隐者有两派,抱经世大略,无行道时机,藏器以待者,渭滨莘野是已;后世则南阳以之大义所在,不降志辱身,把臂入山,穷阨不悔者,夷齐是已;后世则先生以之。南阳有可出之时,所谓穷则独善,达则兼善者也。是隐而不遯者也。先生无可仕之理,所谓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者也。是隐之可悲者也。”

“呜呼!先生之可悲者,无非一姓之存亡,一家之兴废,一人之荣枯耳。羲皇之山河如故也,政教如故也,精神命脉如故也。以先生任真自得之天怀,超然于存亡、兴废、荣枯而外。北窗高卧,与古为徒,不独为胜国之典型,亦且为兴朝之模范矣。若夫羲皇之政已沦,羲皇之教已泯,羲皇之精神命脉毁弃斩绝而无存,万里河山虽云如故,而谁家天下,亦将不属羲皇矣。只剩此羲皇血统,孑遗子孙,日奴隶于强者之刀碪,富者之财币,相争相夺者之威权,昏昏然幸一日之饱而不足,犹茫茫昧昧,日夸于人曰:‘我将自由也!我将平等也!’恐自由平等未及讲求明白。而此羲皇血统,孑遗子孙,皆换为他人之骨矣。即世外东篱,篱边黄菊,又能不沦为异域,化为异种乎?呜呼!羲皇之大梦已残卧于何有?黄种之卧且不安,高于何有?此又先生所不及知,而余则愿以先生之灵,启牖我四万万人,而期其自觉者也。”

这接连三段“呜呼”读后,其用意就十分明了,联语是一方面,其后面所表达的深层意义,更是作者对自我胸襟抱负的独白,这样的“联话”,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相较于古今诸多联话著作,也十分难得。这也是此书另一方面的可贵价值。而这样的例子,全书比比皆是。故而说到底,刘尔炘先生终究还是一个思想家,他会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途径,来体现他的思想,发人之所未发,一定程度上楹联就是他的一个传道手段。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7)

刘尔炘为《摩兜坚斋汲古集联》题签

除此之外,修建记也有不少关于楹联艺术本身的论述,让我们能一窥这位“陇上联圣”在楹联方面的独特见解。如他对于长联的一段认识:“楹联长至数十百字便少神韵,余固不喜为之。兹题湖联,偶得一长至五十四字者,长则长矣,去题似远。余乃恍然于文章之空衍者,去题不远,便不能长书于板壁,质之游人。余性善忧,往往发为冷语,乘兴而来者偶见之,勿兴尽而返也”。

如其所题,刘尔炘先生在《兰州五泉山修建记·兰州小西湖重修记》这部著作中,“收宇宙间万古奇观”之后,又融会贯通,“把性情内一腔热血,化为流水洒空山”,为我们留下来这部宝藏,还有巨大的能量有待后来者进一步去开发。

五、注重楹联艺术美感

楹联艺术不同于其他诗词文赋,是集文学性与民俗学合而为一的艺术门类。千百年来,既有流传的楹联文字佳作,也有传承不息的楹联风俗习性。故而楹联风俗会在2006年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将楹联题于名胜,自宋以来便屡见不鲜。故而将题写于楹柱的“对联”称之为“楹联”,也恰是楹联这一名胜场所题柱习俗的生动展现。到清代以来,由于楹联大范围推广,大抵名山胜迹,均少不了匾联的艺术化妆点。而从最初的木板题字、或是刻字,到后来对载体的材质、色泽、尺寸,对书法的字体、风格、落款,对文字的长短、布局、繁简,等等,均有了一定的规制要求,尽管有的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但人们的审美取向大体上还是逐渐趋同。例如,书法上,悬挂楹联以楷书、隶书为佳,草书、篆书因难以识别而不被提倡;载体上,皇家宫殿、寺庙宝殿所挂多饰以金字以示辉煌、庄重,园林小景所挂则不妨饰以墨色、青色,乃至朱色以示灵动、自然。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8)

刘尔炘墨迹

故而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说:“对联文字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他又紧接着说,不同场所、室内室外,所选用的楹联材质、形制均有不同,“乃根据建筑尺度而定”(陈从周《说园》)。刘尔炘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之书法方面的颇高造诣,很容易参透传统造园之法,他在主持修建兰州五泉山、小西湖等名胜、场馆之时,便亲自参与其中,不仅包括整个楹联体系的规划,并且在局部细节上,也是精于设计,每见巧思。传统文士为景点题联的多,像他这样亲自参与设计的并不多见。并且他的设计,既包括形式上的设计,更包括理念上的设计,注重发挥楹联的艺术美感,让其在名山胜水之间,起到很好的妆点作用。我们通过现存一些资料,简单梳理出他在这方面的基本认识:

一是以楹联妆点,为景增色。这一点,也是名胜楹联的核心功用。如《红楼梦》里,大观园工程告竣,曹雪芹借书中人物道出:“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对此,刘尔炘先生必是认同的。他在重修五泉山浚源寺大雄宝殿后认为,“工既落成,体制复初,不能不有联语以点染之,勉强命笔,率题十联”(刘尔炘《兰州五泉山修建记》);在万源阁重修后,他也说到“须有联额方为壮观”;在重修小西湖后,他同样认识到,一些知名的历史胜迹,“如岩滩,如谢墩,如右军兰亭,如工部草堂,如摩诘辋川,如东坡赤壁”,之所以“大名不朽,胜地亦彰”,是因为有“往哲遗踪,英贤啸咏”,他不禁也效仿起来,题之以联,“以祝我游人前徽已远,来日方长,提壶挈榼之俦,当有继名流而起者矣”(刘尔炘《兰州小西湖重修记》)。读这些文字,不禁与红楼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19)

刘尔炘联墨

二是以楹联注解,为景伸张。陈从周先生曾说“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题辞必须流连光景,细心揣摩,谓之‘寻景’”(陈从周《续说园》)。刘尔炘先生在重修小西湖时就直言,“越冬十月,池、台、亭、榭以次告成,为表其名称,缀联语以分记之,俾后之人有所考焉”( 刘尔炘《兰州小西湖重修记》)。在修葺五泉山嘛呢寺时,他见到此前寺中已经悬挂的楹联,本不想置换,但“佛殿楹联仍用经典梵语,使人读之不解所云,徒闷闷也”(刘尔炘《兰州五泉山修建记》),他遂为之再题一联,以给景点作全新的注解。而且这些注解,必然也是要传递作者某种思想见解的,这也是前面提到,他为何乐于为五泉山等处撰制大量联语,因为他意识到了名胜楹联这一优势明显的传播效用。如在为小西湖云从殿撰联后,他就在《兰州小西湖重修记》记下,是为了“为联于楹柱以广之”,“广之”即广而告之,将一己之念告之于天下矣。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20)

五泉山青云梯匾联

三是与景致相结合,助联出彩。一副联语被作者创作出来,书于纸张、尺牍,尽管与所拟建筑同一主题,但终究未被刻挂出来前,仍是“半成品”,仍需要为适应建筑特色而不断修改润色,有时成稿的楹联也要因时因地而再作调整。刘尔炘先生在这方面常有实践,在《兰州小西湖重修记》中,他就因为建筑的原因,对两副联分别作了增减字的调整。如小西湖大门,原有杨昌浚一副七言集句联“山川出云作霖雨;楼台倒影入池塘”,刘尔炘先生认为联语虽“妙造自然,亦落落大方”,但在公园大门这样大气开阖的地方,这副联文字偏短、内容又显得简单,不能代表整个小西湖的主题,“悬于檐前,兹因尺度不合”,他将杨昌浚的短联移挂到别的合适地方,自己又撰了一副较长联:“在人间住行雨池台,通河水汪洋,长有恩膏流万里;替天上作为霖事业,把神功收敛,从无德色到三农。”而对于小西湖螺亭,原先有天水张子京撰有一联,刘尔炘先生又觉得有些冗长,“余为增减数字”,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联语更加适合悬挂的地方。为了让联语与建筑相适合,刘尔炘先生更为匠心独运的,是他对于青云梯匾联的设计。凡是到过五泉山的人都知道,青云梯处于五泉山山麓中轴线的中段,如果上山,游览者要一口气攀爬数十步台阶,如果下山,也是接连从几个坡道、台阶下来汇聚于此,才能在平地站立,此时大多数人已经气喘嘘嘘,大家的习惯性动作是抬头看路,对比一下自己和山上千佛阁间的距离,这时青云梯一副大字横写的楹联,自然更容易引人注目,而何况其内容,又是十分切合往来人心情的“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刘尔炘先生对这副楹联的书体选择,又是凝重中带有几分幽逸,使人在沉思中也能有所放松,而且两比联,一句是白底黑字、一句是黄底绿色,造成色差,避免了游客仰头观看时的视觉疲劳,各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不可谓不是匠心之作,更突显果斋先生全面之素养。

四是与楹联相呼应,以匾题联。名胜中,匾、联往往相得益彰,联来写景,匾来点题,各展其能。也许是五泉山中楹联文化过为显著,亦或是作者有意将楹联的对仗美引申到匾额之中,刘尔炘先生在五泉山的匾额设计上,大量采用了两两对仗的“楹联体式”。例如,青云梯联,就是全国为数不多横着写的长句匾联。笔者搜集整理楹联文献资料十余年,也仅见到两例,另一例是无锡东林书院八角亭。在字数较少的一些匾额中,刘尔炘先生更是大量使用对仗式样,尤其是一些本就两边对称格局的建筑,如瞰霞楼下“依依径”、“仄仄门”,延月楼下“重重院”、“迭迭园”。再如“仙凡界”与“上下关”,“光明路”与“方便门”,“无色界”与“有情天”等,每一对匾额,无一不是一副联语。

刘尔炘先生作为五泉山等处大多数楹联的书写者,他也在书体与布局、风格等方面,践行着自己的楹联设计理念。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21)

笔者所藏刘尔炘书法润例

先生科举出身,在书法方面练就了扎实基本功,后又博采众家,成为近代甘肃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在书法上,他诸体兼善,但对于刻制的楹联,我们所见到的,而多是以楷、隶为主。这当然与晚清碑学兴起,以及他扎实的碑学功底和个人兴趣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希望较为工整的楷隶书,来体现装饰景点、易于解读的初衷。这和他为了让妇孺皆知其理,以浅显的白话题写联是同出一源的。

著名甘肃书法家林经文先生说,“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所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结合功利来研究美……它可以用来服务于社会,客观事物之所以美,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社会功利性,一方面是受了中国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恰符合此前分析过的刘尔炘先生楹联作品作体现出的思想内涵,故而林经文先生认为,“刘尔炘先生十分重视书法的社会政治功能……这种思想又深深地渗透在他的书法思想中,这就是书法为社会政治服务,为治学服务”(林经文《刘尔炘的书法艺术》)。基于此,林经文先生将刘尔炘先生楹联书法分为两类,一类古朴宏逸、劲健圆融,如五泉山山门匾额、往来堂门联等;一类潇洒沉静,方圆合度,如五泉山青云梯联、自挽联等。而“他的隶书体势易变融汇,结体严谨舒展,黑多白少,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但也随内容所需,取景添香,宜室宜楹,宜巧宜拙”(李青松《“陇上联圣”刘尔炘联墨艺术风格》)。如五泉山企桥行楷联:“要过去么,过去便能通碧落;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则化刚为柔,流丽婉转,又十分切合此情此景,使书法、联文与景致再深度融合,产生最大程度的真实美感。

由于各方面原因,五泉山除一些砖刻楹联得以保留外,刘尔炘先生曾经亲自督造的楹联成品,尤其是木制楹联几乎都已毁灭,乃至不能窥其全貌,以品评先生在楹联制作材质、色泽、布局、款式等方面的更多造诣,不失为一种遗憾。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22)

五泉山刘尔炘纪念馆内铜像及遗物

“我之为学本性情之真,自辟心源,以求自得,无欺世之心,无盗名之念,从不以所学为逢世之具,举世非之而不悔,举世誉之而不喜,故我一生无知己、无同道,孤云一片,浮寄虚空,无人识我为何如人”(《果斋遗言·其二》)。这是刘尔炘先生的为学境界,也是他自谦的独白。百年一去,先生何曾是孤寂的浮云,反而其博大深邃、至仁至善,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其在楹联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只是先生所点燃的熊熊烈焰中的一朵,我坚信,在同道之人的共同努力下,先生之火焰,终究还会燃起更加灿烂辉煌之前景!

刘尔炘纪念馆开馆(陇上联圣刘尔炘)(23)

本文作者同刘尔炘先生哲嗣刘宝厚先生

(此文原发表于2019年8月13日,兰州市政协“纪念刘尔炘先生座谈会”并收录会议论文集;2021年11月,时值果斋先生逝世九十周年重订)

作者:王家安,1987年生,甘肃天水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青年楹联研究会会长、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对联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联坛十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