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的真实故事(在北京看眉户)

眉户的真实故事(在北京看眉户)(1)

在北京 看眉户

作者/韩石山

早就知道临汾市眉户剧团的戏好,没想到的是,这么一把年纪了,在北京竟看到了这个团的戏。更没想到的是,台柱子潘国梁先生还是个临猗老乡。这是该团的一次晋京演出,国梁先生告诉我说,此前的一次晋京演出还是三十二年前。

演出的地点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也叫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离我的住处不远,三天晚上三场戏都去看了。三场戏依次是《雷雨》《风雨广胜寺》和《父亲》。前两场不说了,这里只说《父亲》的演出。

.

眉户的真实故事(在北京看眉户)(2)

“家伙”一响,能让一个演员顿时换了一个人。这是常识,好多谈戏的文章里,都说过这个话。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该是旧戏台两侧门楣上的四个字,一边是“出将”,一边是“入相”,说的都是进入角色,一个“出”一个“入”,还是有着做派上的不同。入了怎样个相,一时说不准,但一出了就要精神抖擞,像个大将是则是敢肯定的。看戏之前,我见过国梁先生,是在评剧院前门外头,远远地来了,知道是他,又觉得不像是他,当然肯定是他。说不像,是我知道,他是团长,且是这三出戏的主演(有的是主演之一)。在我的感觉上,主演,又是演现代戏的,该是高高大大相貌堂堂的一个男子汉。和我照了面,说了几句话的这个人,肯定不丑,却说不上高大,倒是还有几分儒雅。

眉户的真实故事(在北京看眉户)(3)

前两场戏,或许因为剧情的关系——我承认我是个很挑剔的观众,——还没有看出他这个台柱子多么的不一般。普通演员不带“麦”,他带着“麦”,声音高亢,当然有情可原。《父亲》这场戏,真是把我震撼了。一出场,有前面的烘托,人又是站在高塄上,怎么也料不到前两天刚刚地面上见过的国梁先生,竟是这样的英姿挺拔,光彩照人。个头当然不会长,但随着剧情的进展,情感的释放,声调的激昂,他的形象也就高大起来。

最出彩的,还要数为了救女儿的命,寻找最佳配型人,风雨中在山路上奔波那场戏。真叫个卖力气呀,这叫演戏吗?这是卖命!一刹那间,我想到了早年看过的阎逢春《薛刚反唐》中的跑城,他是没戴髯口,若戴着,嘴前的那几缕胡须,定是吹起又落下,落下又吹起。又想起去年疫情期间,我在书桌的电脑上,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小王桂卿配像的,周信芳的《追韩信》的场景,一圈一圈的追,总也追不上,快追上了却一个抑叉倒了下去。旧戏的效果,是凭了演员的功力,可你不能说长髯高靴、蟒袍水袖,没有起到助威的作用。而这,国梁先生演的牛耕田,一介农夫,寻常衣衫,硬是凭着健美的台步,灵动的身姿,一腔的焦虑,唱出了人间最最动人的亲情,引得台下阵阵的掌声,高高的叫好。

未看戏之前,我就知道,这个戏是从一个小说改编过来的,小说的内容肯定要丰富许多,事件的发展,不会这么紧锣密鼓,间不容发。改编成眉户戏目,可以肯定地说,是为国梁先生量身定做的。改编者,只想到了要加重主角的戏,有意背弃了编剧的原则,不是亦文亦武,有弛有张,而是重槌擂鼓,响锣快敲,一场接着一场,都跟“急急风”拟的。直到上了配型的病床,才算是来了个轻歌曼舞,婉转悠扬。戏的改编,国梁先生该是参与了的,唉,叫我说什么好呢,只能说,心系艺术,不知老之已至。

先前见国梁先生时,我以为他也就五十上下,看罢戏与他的兄长通话,才知道他已年届花甲,退休在即。

“家伙”一响,就换了一个人。不,家伙一响,就是一生!

眉户的真实故事(在北京看眉户)(4)

看完戏,我曾在微信朋友圈里谈了我的看法,微信上的话不能太长,这里稍微展开一下。两点。

一是国梁先生绝对是个有天分有激情的艺术家。李健吾先生在文章里,曾说过“是人抬戏,还是戏抬人”的道理,《父亲》这个戏,肯定是人抬了戏。换个稍稍逊色的主演,这戏也就平平常常。我还要再往前推一步,“人抬戏”,不止是抬了《父亲》这么一出戏,也是抬了眉户这个戏种,我甚至想说,眉户这个戏种,实在是怠慢了潘国梁这个优秀的演员。

第二点,就要说到眉户这个戏种了。我从小在临猗县临晋镇长大,在我们那儿,眉户也叫家戏,农历正月里,大一点的村子都会组织演出。我小时候看的最多的一个眉户剧,叫《梁秋燕》,至今都能记得,开头的那个唱段:“阳春儿天秋艳去田间……手提上竹篮篮,又拿着铁铲铲。”还有戏里的一个对唱,二嫂夸秋燕好打扮,粉红衫衫洋袜袜,秋燕唱道:“这是我自己闹生产,自己劳动自己穿。”在我的感觉上,眉户就应当演这种轻松喜庆、寓教于乐的剧目。北京演出时,每场都发剧情说明书,对折的最后一页,红底反白印的《临汾市眉户剧艺术研究中心简介》上,说到眉户这个剧种,用了“委婉细腻”四字,可见对眉户是知根知底的。从这点上说,此番晋京献演的三出戏,在体现眉户特色上稍逊了些。

不管怎么说,七十多了,能在北京看小时候就爱看的眉户,过了把看戏的瘾,我还是很高兴的。

2022年1月10日于潺湲室

眉户的真实故事(在北京看眉户)(5)

作者简介

韩石山,1947年出生,山西临猗县人。1970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从事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门类的写作及现代文学研究。有“文坛刀客”之称。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主要作品有《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李健吾传》《徐志摩传》《装模作样——浪迹文坛30年》《边将》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