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成语的由来(说文解字沐猴而冠)

  历史学著作《龙床:明六帝纪》有写明熹宗朱由校“沐猴而冠”的专节:“我此刻想到‘沐猴而冠’这个词,是被它的幽默和喜剧色彩所打动在古人言,‘冠’是一件极庄重、极尊严的事物然而,猴却是一切动物里最不耐庄重与尊严的一员而且还‘沐’而‘冠’,先把猴子洗得干干净净,以便它看起来不那么邋遢想出这词儿的,是太史公司马迁——他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沐猴而冠成语的由来?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沐猴而冠成语的由来(说文解字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成语的由来

  历史学著作《龙床:明六帝纪》有写明熹宗朱由校“沐猴而冠”的专节:“我此刻想到‘沐猴而冠’这个词,是被它的幽默和喜剧色彩所打动。在古人言,‘冠’是一件极庄重、极尊严的事物。然而,猴却是一切动物里最不耐庄重与尊严的一员。而且还‘沐’而‘冠’,先把猴子洗得干干净净,以便它看起来不那么邋遢。想出这词儿的,是太史公司马迁——他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史记·项羽本纪》的原文是:“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当时有人向项羽建议,关中地区拥有险要的山川形势,在四座要塞保护之下,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称霸天下。项羽一则看见秦国宫殿已被烧成焦土,二则又急于回到故乡,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就像穿着锦绣的衣服在夜晚走路,有谁知道呢?那人退出后,(扼腕痛惜)说,人们都说楚国人像猴子戴上了帽子,但仍然还是猴子,果然是这个样子。

  关于“沐猴”,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与《龙床》相似的理解:“猴好拭面如沐,故谓之‘沐’。”这都是从字形上解释汉语词,其实,许多汉语词只是记音符号。裴骃《集解》说:“张晏曰:‘沐猴,猕猴也。’”“沐”写作“猕”,也写作“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吕氏春秋·察传》正是写作“母猴”。章太炎《新方言·释动物》说:“沐猴母猴,母猴猕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今人张永言说,“沐”为藏缅语muk(猿、猴)的记音字,“沐猴”是一个由非汉语语素加汉语语素构成的合璧词。《龙床》的作者把“沐”理解为“洗头”是误解。

  顺便提一下,对“沐猴而冠”的理解,司马贞的索隐认为猕猴受不了总戴着帽子,比喻楚人性情暴躁。《汉书》颜师古的注说,猴子虽然戴着帽子,装扮得外表像人,但本质却掩盖不了。湖北汉川有一句歇后语:猴子戴搭帽——假充人形。说者揭穿了项羽“沽名”——爱面子,讲虚荣(富贵了要到故乡显摆,落魄了不肯回江东)的特性,所以被项羽杀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媛 邵则遂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