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观后感简短(苦难中的抉择评一九四二的主题意蕴)

苦难中的抉择——评《一九四二》的主题意蕴

电影《一九四二》以极为生动的视角,刻画出在1942年间河南大灾荒时期,人们所遭遇的种种苦难以及在苦难之中的各和人物形象。这一场人的灾难,起源于农业失收,又夹杂着更多的人性、社会的种种矛盾以及冲突,人们因为互相之间的食物争夺,泯灭了人性,失去了尊严。导演冯小刚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呈现在带给观众视觉冲击的同时,再一次对生命与尊严、人性与社会、信仰与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审视。

一九四二观后感简短(苦难中的抉择评一九四二的主题意蕴)(1)

在苦难面前,“生命”和“尊严”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影片借助河南的这场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在灾难面前的沦丧,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和人性的反思。影片中尊严屈服于生命的场景非常多,花枝为了两块饼干愿意奉献出自己的身体,星星选择了烹杀了自己的宠物,也是为自己的生命赢得一条活路。然而,对于尊严与存活,拴柱选择的是尊严。栓柱本来已经和老东家老范一起偷偷地爬上火车,已经在去往陕西的路上,但是栓柱因为和花枝的孩子失散,准备去找回这两个孩子,结果跳下火车辗转流离又回到河南,结果被日军所抓,在日本军官夺走了当时瞎鹿为孩子所做的小风车之时,栓柱非常愤怒,同时也拒绝了日本军官以馒头换取风车的想法当日本军官用刀子叉着馒头,指向跪下的栓柱之时,栓柱很愤怒,不愿意吃这个耻辱的馒头,结果被日本军官斩杀而死,从这里其实是表达了维护尊严的人,即便不是因为饥饿死,也可能会因为被凌驾于饥饿之上的其他阻力所扼杀,尊严在苦难之中无比渺小,让人心痛、唏嘘不已。

一九四二观后感简短(苦难中的抉择评一九四二的主题意蕴)(2)

影片不仅讲述了河南几千万民众逃难的历程,展示了民众经历的万千苦难,体现了民众在苦难中坚强生存的不屈精神,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反映了特殊时期人性的多变和堕落,更以一和冷静客观的方式重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望的历史真相,具有颠覆性的意文。老马在日本军营里像狗一样活着,他的心中对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这是苦难之中他保全生命的方式,但老马没有完全丧失人格,曾经出手相救栓柱,只是栓柱为了尊严选择放弃生命。人性的堕落体现在对生命的漠视,剧中逃难的过程中多人在对亲人死亡的时候比较麻木,他们更觉得死是一种解脱,而更残酷的是剧中角会不停面临选择,而即使是我们换成剧中人也不知如何选择,比如瞎鹿被迫卖女儿救母亲,比如蒋鼎文所

说的“饿死灾民只是饿死灾民,饿死战士灭亡的却是整个国家”,人性和理性之间,总是若即若离,活着的每一刻,都是在天人交战,活着本身就是最艰苦的修行,最伟大的战役。

一九四二观后感简短(苦难中的抉择评一九四二的主题意蕴)(3)

一九四二观后感简短(苦难中的抉择评一九四二的主题意蕴)(4)

信仰的缺失会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虚无和道德骨架的脆弱性,然而信仰并不是万能药,影片通过表现信仰救赎苦难人们的失败,阐释出苦难的刻骨铭心以及宗教信仰在现实面前的无力。小安子是有自已信仰的基督教徒,他在老范家的废墟上声嘶力竭的传道布教,企图让人们相信耶稣,并从中得到救赎,但是村民们都麻木地看着他,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信仰倾向,这一场景以信仰和现实之间的撞击,凸显了整个主题。另一个场景是,小安子想要救助位被炸伤的小女孩,他把一本圣经放在这个女孩不断涌出鲜血的腹部,最终一颗炮弹又飞掷而來,圣经里面的一张张书页,都飘散在空中,导演通过这一场景要表明的是,信仰不仅仅无法救助这些苦难的中国人,而且因为苦难,信仰和道德伦理也将要被击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