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消费烦恼分析(生产消费悖论)

生产者生产是为了生产更多的产品,卖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消费者消费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社会,所谓的刚需本身很多都是有待商榷的。

人们的消费烦恼分析(生产消费悖论)(1)

工业流水线

人们的消费烦恼分析(生产消费悖论)(2)

现代农业

某服装加工厂的老板,依靠生产价格低廉、品质中下等的服装,通过代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收益,实现了阶层跃迁,进入有钱人的行列,但是老板的全家的衣着绝对没有,实现自己挣钱所生产的服装,也就是生产和消费相分离,生产为了挣钱,消费品种可能并不包括自己生产的产品。在把范围扩大一些,在一个国家挣钱,反而拼命去另一个国家消费,出现了生产和消费的严重的分离。

试想一下,你生产的东西,你自己不想去用,没有与自己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利益关系,没有其他相关性,你会好好的、用心的去研究保障品质吗?

当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分离。

以农业举例,上个世纪的农业还停留在牛耕人种的中国上千年先进农业生态的尾巴上,农业社会是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土地施肥用的是农家肥,也就是牛、鸡鸭鹅、人的粪便等自然的肥料。基本上不使用农药,种植物生病虫害,甚至都是人工去抓虫子,我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到自己地里面去捉虫子。播种、施肥、锄田、除杂草、收获、平整土地也基本都是人工。农村的水是绿色的,任何一个小河里面的水都会有鱼,都可以游泳,这是很多生长在农村人的最美好的儿时记忆。农民确实很劳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自己种地确实能够吃饱,农民就靠着辛勤的劳作,维持着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运转。

但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慢慢的来临了,以挣钱为目的的商业社会、经济关联开始慢慢的动摇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体力劳动一件一件的被机器所替代,农业劳动量逐渐的减少,而农民们去背井离乡的走上了打工之路,成为了浩浩荡荡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为中国的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农村也开始有了工业化,开始很新奇,后来伴随着污染的加重,化肥、农药的大规模的使用,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农业的面貌。有进步的一面,由于大量的采用机械化,农民确实没有之前那么劳累了,即使是老年人也可以完成农业的劳作。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在进步另一面就是土地的污染、环境的污染,人们生活的环境,慢慢地消失了绿水青山。

农民种地的大循环开始由生态循环模式,转变为不可持续模式,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被污染的水,只要今年的产量高就可以,这不是一家一户能够作用的形势,而是社会合理造成了农业大循环的改变。

工业廉价产品向农村地区流动,被污染的粮食向工业区流动,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产业链的一环,却好像完全地不在这个产业链上。根据相关的研究报告,现在小麦的含钙量不足人工农业时期的30%,这也是现在人们各种疾病的来源之一。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最基本的产业,每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饭,这就是生命的规律和原则。从农业改造开始做起,让远离我们的生态农业回归,在减少人工劳动的同时,恢复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即使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除了经济利益,还有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尊重,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生产是为了自己生产,消费是为了应该的消费而消费,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形成人人贡献力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的大循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