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做事再学做人(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先学做事再学做人(先学做人后做学问)(1)

这一章,孔子提出了做人的大原则

他强调,儒家弟子在家要一定要孝敬父母长辈,出外要和睦弟兄师长,行事要恭和谨慎,为人要守诚重信,广泛泽被大众,主动亲近仁者。如果做到了这些,还有剩余精力,就继续学习文化才艺。

从他的表述里,至少可读出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亲情讲孝悌

“入则孝,出则悌”,是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讲的都是与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伦理亲情。还记得第二章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吗?在这里孔子继续强调“孝道”作为道德根基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层意思:友情讲博爱。

从对父母要孝顺,再往外面推出去,自然讲到了对待兄弟及友人。这也是中国古代“五伦”关系中重要的一伦。

怎样对待兄弟友人?要博爱,也就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三个点睛之字“信”“泛”“仁”。信,是朋友之间处事的基本原则,守信用、讲信义;泛,是用爱自己父母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最关键的,还是要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拢,近朱者赤。

一个人只要做到这些,就跳出了一己之私、走出了一己之爱,有了这个大格局,自然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得更远。

第三层意思:先有德行,后做学问

这才是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核心观点,德行是本,读书是末。本不固则学得再多也枉然!

张居正曾经大赞该句为“万世之明训”。今天也一样,使用干部有一句话叫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还有一句话叫“若思想和路线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讲的也同样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对今天的启示也是相当大的。

近代以来,我们的教育完全变为西方式教育,教育从模式到内容一律向西方看齐。应该说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实现快速工业化,融入国际是有帮助的,但也造就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是盲目的科学崇拜。

随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观念深入人心,考取高分,进入名校,已经成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向性目标,造成了大家往往只注重知识学习,忽略了道德的培养,学生只要成绩好就可以掩盖一切缺点了。

最为普遍的结果就是:越读书越迷茫,越奋斗越不知去向。教育不应该只成为人们“博名取利”的阶梯,读书的目的,绝不能是只为了房子和车子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