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杂志封面题字(红旗杂志社内部的三面红旗)

引言

《红旗》杂志于1958年6月1号正式创刊,在三十年后的1988年7月1日正式停刊,总计出版发行了544期。

在该杂志社,有三个鼎鼎大名的名字,他们分别是:于兆力、施东向、许辛学。

此三个名字也被人称之为《红旗》杂志的三面红旗。

红旗杂志封面题字(红旗杂志社内部的三面红旗)(1)

01

在《红旗》刚创刊的头几年,“于兆力”、“施东向”和“许辛学”这三个名字写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杂志上。

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这三个名字,其实是杂志社内部写作组共用的集体笔名。

其中,“于兆力”这个笔名主要是写国际评论方面的文章;“施东向”这个笔名创作的文章领域,主要是在思想文化评论这一方面;“许辛学”这个笔名主要是写经济评论。

02

“于兆力”这个笔名是由乔冠华、姚臻、王力三个人的名字组成的。

“于”字取自于乔冠华,他在重庆工作的时候,曾取过笔名“于怀”;“兆”字则来自于姚的偏旁;“力”字就更直观,不用解释了。

在这里,我额外多提一嘴,王力的原名其实是叫王光宾,1943年他在山东的《斗争生活》担任主编。

在此期间,他以“王力”这个笔名创作了一本名叫《晴天》的小说,一直延续到后来。

乔冠华、姚臻、王力三人对国际问题都很是熟悉,因此三人合用“于兆力”这个笔名撰写的文章,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有不少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和重视。

红旗杂志封面题字(红旗杂志社内部的三面红旗)(2)

六十年代的时候,漂亮国曾收集了“于兆力”的一系列文章,把这些文章编撰成了一本蓝皮书,专门进行剖析和研究,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一开始的时候,《红旗》杂志国际评论这一方面的文章,主要是由乔冠华执笔撰写的。

当然,三个人合用这一个笔名,并不是三人一起创作同一篇文章,然后共同署名;而是三人当中有人写了文章,就署名“于兆力”。

那么,问题来了,三个人当中,谁用“于兆力”这个笔名写的文章多一些呢?

根据叶永烈的记述:

三人只合作写了一篇,此后署‘于兆力’的文章,是王力一人写的。

——来源:《文史精华》,““王、关、戚”借《红旗》杂志窜红的前前后后”,2009年第11期,杨永兴。

王力晚年在接受叶永烈的访问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称虽然是三人共用“于兆力”这个笔名,但主要还是自己在执笔撰写文章。

除此之外,李连庆在为乔冠华写传记的时候,也曾询问过乔老,乔老回复:

初始由我参与执笔。

——来源:《外交英才乔冠华》,李连庆著。

由此可见,相比较而言,王力在其中的贡献高于其余二人。

红旗杂志封面题字(红旗杂志社内部的三面红旗)(3)

03

“施东向”这个名字是一个写作小组共同合用的笔名,其中以杂志社副总编辑胡绳牵头。

该写作小组约有五六个人,不过主要还是由胡绳、王忍之、郑惠三人主笔。

“施东向”这个名字的由来也颇有意思,来源于一部内部刊物《思想界动态》的谐音。

提到胡绳就不得不提关锋了,当年关锋一直在山东工作,后被胡绳看中他的才华,于1956年把关锋调到了北京工作。

37岁的关锋来到北京,在研究室工作,从地方到京城,可算是鱼跃龙门了,胡绳也算是关锋的一个贵人了。

以“施东向”这个笔名发布的文章,大多都是在阐述思想文化领域这一方面。

这个写作小组的成员,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还有着一定的理论水平,写出的文章比较接地气,往往以简单朴实无华的语言,阐述着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论知识。

红旗杂志封面题字(红旗杂志社内部的三面红旗)(4)

04

我就以“施东向”这个笔名发布的一篇文章,名为《关于写文章》(选自《红旗》1959年第12期),和大家分析讨论,以一篇文章窥其功力。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开篇一段话,就直接点题,阐明了到底什么叫“写文章”。

说实话,我在头条上也看到不少作者,写了很多很多,要么就是“没物”,要么就是“没序”,我个人觉得,大多都是“没序”。

我个人看到这一段话,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直接是一语中的。

那么,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呢?

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讲究章法,也就是要考虑如何开头,如何结束,如何分层次,分段落,这实际上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

没得说,还是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看有些人写的文字,那排版看得人晕头转向。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形,这是好事,因为这就暴露了需要解决的矛盾。

写不下去,有时是因为我们对于书面语言这个工具还没有很好地掌握。但有时并不是因为缺乏表达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那么,遇到卡文怎么办呢?

遇到这种矛盾怎么办?最好不要急于写下去。这时候,就应当进行各种必要的工作(例如调查研究,看书,和别人讨论等等),继续酝酿,继续思索,继续研究,使自己的思想脱离那种暧昧、混乱和粗疏的状态。

节选结束于此,这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我看完后真的是受益匪浅,就如同练武功不得要领之际,如获此文,颇有突破瓶颈界限的顿悟感。

由此一文窥全貌,大才就是大才,那真是没得说。

红旗杂志封面题字(红旗杂志社内部的三面红旗)(5)

05

“许辛学”也是一个写作小组共用的一个笔名,这个小组的成员大多都是经济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成员们也参与过很多重要经济文件的起草。

其中由杂志社的另一个副总编辑邓力群牵头,主要是由邓立群、梅行和马洪三人执笔。

这个笔名是“虚心学”的谐音,主要撰写的是经济评论方面的文章,所撰写的文章大多都是对当下经济问题,进行深刻的解析和解读。

后记

有的人说《红旗》杂志社里面的“三面红旗”,所指的就是“于兆力、“施东向”、“许辛学”,这三个集体写作班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