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

01、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

解析:童谣作为以少年儿童为受众的短诗,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劝孝的功能。母亲在抚育幼子的时候,会担心老无所依,通过日常歌谣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孝悌之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把娘背了山沟里,媳妇放了炕头上。”把娶亲后“黑老鸹”他娘和媳妇的境况作鲜明的对比,如此还不够,再添上点作料:“关上门,卡上窗,出溜出溜哈面汤”,“哈面汤”,在潍县方言里是吃面条的意思,在这里代指好吃的食物。关门卡窗是怕人看到,再用拟声词生动描述出不孝子夫妇的不堪形象。在念了好多遍这首歌谣后,已经学会说话的儿子会郑重其事的跟母亲讲:“娘,俺不会这样,俺会把媳妇背了山沟里,把娘放了炕头上”,博得母亲哈哈大笑。

赏析:扁樗芽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这首童谣以扁樗芽起兴,是以女童的口气描述住在姥姥家的生活。姥姥从最基础引针(把缝衣线穿到针鼻儿里)教起,让女童学做针线活,做不好当然要被责罚了,被打“十拄棒(拐棍)”确实有点夸张了。为了哄委屈大哭的外甥闺女开心,姥姥给孩子拿饽饽(方言里特指白面馒头)吃,妗子(舅妈)给孩子搽胭脂抹粉。这时候思路一竿子拉到了孩子要找婆家的未来,这么又会干活又打扮得漂亮的闺女,自然是君子好逑,有好多家来提亲的,选谁当婆家就又成了问题。在这首歌谣里,姥姥、妗子难得以正面的形象出现,最初的创作者应该是姥姥家的人。

03、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2)

赏析:所谓“女大外向”,为了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出嫁的闺女会经常跟娘家借钱拿物,惹得亲娘不高兴。这首童谣就描绘了出嫁女在面对亲娘的不悦脸色时的心理动态:自己打筛锣面,蒸上饽饽(大白馒头)去看望自己亲娘,却看到炕头上的老人家“郎当”着脸,面色难看。于是十分委屈,恨不得跟亲娘要上“郎当”种子,回家也种了炕头上,看能不能也长出个“郎当”脸来。

04、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3)

赏析:这首童谣是众多反映出嫁闺女与娘家关系的童谣之一。旧时讲“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出嫁闺女回娘家或者住娘家,自己首先在心理上便占了个弱势的地位,况且还难免或多或少的看娘家兄弟媳妇的脸色,这种心态用歌谣里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调侃和宣泄。捡拾上一些最不值钱的地瓜蔓子做礼物,带着孩子到娘家待上一个春天,在这么个青黄不接的时节,吃娘家的,喝娘家的,兄弟媳妇们肯定要摆脸色了。妗子,方言中是舅妈的意思。用了一个“瞅”(白眼看人)字,煞是形象的刻画出了孩子舅妈的不满态度。借孩子之口调侃起来:“孩子他舅妈你不用不满,等四月里石榴开花的时节我们就会走的,还是要住满一个春天嘛。”

05、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4)

解析:这首童谣主要是孩童在捕捉蝴蝶的时候念的。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出现在面前,蹑手蹑脚的孩童一遍念唱着,一遍紧盯着蝴蝶的动向,希望它尽快安静的落在某处,以便被自己捉住。

06、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5)

赏析:黄老鼠家嫁闺女,雇了黑老鼠来抬轿,请了蛤蟆来打鼓,请的客人竟然是老鼠的死对头花猫,这幅场景确实很精彩。

07、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6)

赏析:怎么应对孩子的哭闹呢?当然是要哄了,不仅要用言语哄,还要给出实质性的承诺:“等赶集的时候,买个货郎鼓给你玩”。

08、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7)

赏析:“妈妈”,在潍坊的方言土语里,并不是称呼母亲,而是对奶奶的称谓。老奶奶纺棉花竟然能纺出个大甜瓜来,真是奇幻的一幕。小孩得到甜瓜不能独享,要知道去给爹娘吃,也许是因为爹娘的嘴巴太大了,不小心又咬到了孩子的小手。为了安抚疼哭了的孩子,赶紧许诺给孩子说个好媳妇。从纺棉花到娶媳妇,创作者的思维几次跳跃,虽经不住推敲,却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09、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8)

赏析:童谣都是以眼前最常见的事物来起兴,都是老幼常见的。

10、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9)

赏析:所谓男耕女织,农家的闺女从小都要学做活。这首织卢布的童谣,以农家闺女的口吻,表达了对学做活时的微妙心态。

11、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0)

解析:这首童谣虽极其粗鄙,但确实是真实存在过的,纯粹是调皮孩子用来骂人的,“山子”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个孩子的名字。可以想象出,一个孩子冲着另一个孩子,直呼其名,边唱边骂。被骂的那个或者会不遗余力的回骂,或者会干脆追打还击,孩子间的矛盾于是大大升级。

12、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1)

赏析:这是一首字头歌,每句歌谣的尾字完全相同,念起来顺溜上口,非常易于教读正处在学语期的幼儿,可起到早期语言训练的作用。

13、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2)

赏析:这首童谣也是反映了出嫁了闺女带孩子回到娘家却不受待见的愤愤心态,暗下许诺“三年不到她家里”,其实最难割舍的是亲情联系,过不了几天,闺女还是带着外甥来看他姥娘的。

14、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3)

15、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4)

16、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5)

赏析:以上小板凳、小公鸡几首童谣,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娶媳妇。这种童谣虽然夸张、荒诞,但内里却承担了对民间伦理和规矩的某种教益。

17、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6)

赏析:这首童谣反映的是亲家突然来访,而自家又没做什么准备,忙乱之中的尴尬境况。旧时候生活困难,家里来了贵客,缺这个少那个,又怕失了礼数,丢了脸面。

18、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7)

解析:这是一首用来哄孩子睡觉的童谣。抱着孩子一边摇,一边唱,轻和的节奏会让困乏哭闹的孩子渐渐安静下来,沉沉睡去。至于歌谣的内容是什么,倒不那么重要了。“囤”,是农村储粮的器物,多用荆条编制。“马虎”,这里指狼,多数时候被大人用来吓唬孩子。

19、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8)

解析:尽管这首童谣浅白得有些俗鄙,却能够在不自觉中为孩子进行了一出家庭情感教育。旧时候还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一对夫妇往往育有多个子女,又要下地劳动养家,指唤大的带小的是很常见的育儿模式。

20、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19)

赏析:这首童谣主要描述了农村生活里常见动物及场景,除了朗朗上口的节奏和韵脚,倒没有更深的含义和寄托。“家岑鸟”,就是麻雀;“蛤蟆蛙子”,是青蛙和蟾蜍的统称。

21、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20)

赏析:“一把镰儿”,是旧时农村里对自幼在一起成长学做活儿的小伙伴们的统称。伙伴们之间的友情,最直观的表达就是交换:你给我吃的,我就给你耍的,体现了最朴素的等价意识。

22、

潍坊方言段子(潍县潍坊乡下22首方言童谣)(21)

赏析:这首歌谣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粘合,逐句相连),叫作连珠体,也叫连锁调,特点是随韵接合,易唱易记,对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十分有益。“秫秫”,即高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