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

神经病学医学网 作者:赵明辉!

中脑大脑脚脚底:【眼】【锥】

中脑被盖腹内侧:【眼】【红】【黑】【感内丘】

脑桥腹外侧:【展】【面】【锥】【感内丘 脊丘】

脑桥腹内侧:【展】【面】【锥】【视】

脑桥背外侧:【展】【面】【感内丘 脊丘 三叉】【视】【庭】【交】【共】

延髓上段背外侧:【感脊丘 三叉】【迷】【庭】【交】【共】

延髓中腹侧:【舌】【锥】【感内丘】

说明:眼:动眼神经核,锥:椎体束,红:红核,黑:黑质,感:感觉(脊髓丘脑束、内侧丘系、三叉神经),展:展神经核,面:面神经核,视:侧视中枢或内侧纵束,庭:前庭神经核,交:交感神经(Horner征),共:共济失调,舌:舌下神经核

中脑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 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1)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2)

※ 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红核综合征,侵犯动眼神经、红核、黑质和内侧丘系,而锥体束未受影响。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3)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4)

※ 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可引起意识障碍;中脑红核水平网状结构下行通路阻断可导致去大脑强直。

脑(mesencephalon,midbrain)脊椎动物胚胎的神经管中三个扩大的中空部分的中间的一个,位于脑桥、小脑和间脑之间,并与它们相连接;其形体较小,是脑干中最短的部分,长约2cm,横越小脑幕切迹。

中脑动脉的来源

中脑动脉有7个来源:大脑后动脉(PCA);小脑上动脉(5CA);丘体动脉(CA);后交通动脉(PCOA);副丘体动脉(ACA);脉络膜前动脉·(ACHA);脉络膜后内动脉(PMCA)。大脑后动脉在大脑脚上部环行,平均发出10.2支中脑动脉,其中3.5支发自大脑后动脉近侧段,称为后穿动脉或脚间窝动脉,穿入后穿质、动眼神经根和中脑内侧沟,有的还分支穿入对侧后穿质或与对侧后穿动脉形成吻合。

成人平均外径0.70±0.23(0.38~1.38)mm,儿童为0.5±0.09(0.41~0.75)mm。丘体动脉以1支型多见,2支型仅有4侧。丘体动脉发出后环绕大脑脚中部后行,至中脑外侧沟向上弯曲,最后止于四叠体。

副丘体动脉有的发自丘体动脉,有的发自大脑后动脉近侧段,有的发自大脑后动脉远侧段,有的发自脉络膜后内动脉。成人平均外径为0.47±0.14(0.35~0.75)mm,儿童0.46±0.11(0.18~0.55)mm。副丘体动脉发出后,在大脑后动脉和丘体动脉之间环绕大脑脚后行,最后止于中脑外侧沟和丘系三角,少数达四叠体,平均发出3.8支穿支,全部分布于中脑。

脉络膜后内动脉有的发自大脑后动脉远侧段,有的发自大脑后动脉近侧段,有的发自丘体动脉,有的与丘体动脉共同发自大脑后动脉。成人平均外径为0.76±0.16(0.50~1.0)mm,儿童0.6±0.16(0.35~0.8)mm。脉络膜后内动脉发出后,恒定地伴行于大脑后动脉下方,环绕大脑脚后行,穿越四叠体池,最后止于第三脑室脉络丛,行程中平均发出9.9支中脑动脉。

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顶端,小脑上动脉发出后沿脑桥中脑沟后行,至中脑外侧沟附近常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有的分为内侧支、中间支和外侧支。小脑上动脉本干平均发出3.6支中脑动脉,穿入中脑前区,内侧支平均发出12.9支中脑动脉,分布于外侧区和后区。

后交通动脉的分支,大多穿入丘脑,另外,平均发出1.4支中脑动脉,分布于前区。

脉络膜前动脉发自颈内动脉,行程中大多两次跨越视束,分支穿入前穿质、视束和视束沟,另外,平均发出1.1支中脑动脉,穿入大脑脚。

中脑动脉在表面的分群

以中脑内、外侧沟和下丘臂前缘为界,可将中脑表面分为4个区域,为方便起见,中脑动脉也可相应地分为前内侧群、前外侧群,外侧群和后群。

前内侧群动脉主要来自大脑后动脉和丘体动脉,少数来自小脑上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成人外径为0.4~1.0mm,儿童为0.28~0.88mm。管径在各群动脉中最粗,行程平直,分支穿入后穿质、中脑内侧沟和动眼神经根,其中后穿质为血管密集穿入区。

前外侧群动脉的来源最多,成人外径为0.25~0.63mm,儿童为0.13~0.58mm,全部穿入大脑脚。

外侧群动脉主要来自丘体动脉,小脑上动脉和脉络膜后内动脉,少数来自副丘体动脉和大脑后动脉(10.9%),成人外径为0.25~0.75mm,儿童为0.13~0.55mm,穿入中脑外侧沟和丘系三角。

后群动脉来自丘体动脉。小脑上动脉和脉络膜后内动脉,成人外径为0.13~0.53mm,儿童为0.08~0.45mm,在上、下丘表面蜿蜒迁曲,密集成丛,丘体动脉和脉络膜后内动脉发出的后群动脉大多穿入上丘,小脑上动脉发出的后群动脉大多穿入下丘。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5)

脑桥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 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 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多见于小脑前下动脉阻塞。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6)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7)

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征,又称为福维尔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8)

※ 脑桥背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累及前庭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内侧纵束、小脑中脚、小脑下脚、脊髓丘脑侧束和内侧丘系,见于小脑上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阻塞,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征。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9)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10)

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可出现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功能保留),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脑电图正常或有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性意识障碍区别。

桥介于中脑与延髓之间,分为腹侧的基底和背侧的被盖部。

脑桥腹侧面宽阔膨隆,称脑桥基底。其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下缘借脑桥延髓沟与延髓相续。在脑桥延髓沟内自内向外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出脑。腹侧面正中有一纵行浅沟,称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腹侧面有大量的横行纤维,向两侧逐渐变窄,移行为小脑中脚或脑桥臂,转向背侧进入小脑。移行处有大的三叉神经根附着,通常把此根视为脑桥腹侧面与小脑中脚的分界线。脑桥基底部为联系大、小脑皮质间的中继站。

延髓、脑桥与后方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恰位于此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当该处有肿瘤压迫前庭蜗神经纤维时,可出现听力障碍和小脑损害的症状,同时肿瘤还可压迫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产生相应的症状。脑桥的前端狭细,为脑桥与中脑的移行部,称菱脑峡,此处可见左右小脑上脚或称结合臂,自小脑行向前下。左右结合臂之间有前髓帆,滑车神经于前髓帆内交叉后,在中线两侧出脑,出脑后绕过大脑脚,再到脑干腹侧。滑车神经是惟一的一对自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

自脑桥出入的脑神经有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三叉神经根在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入脑桥,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的根,自内向外位于延髓脑桥沟内。展神经靠内侧,距正中线4~5cm,前庭蜗神经在最外侧,恰居脑桥小脑三角处。面神经在前庭蜗神经的内侧,它与前庭蜗神经之间有细小的中间神经。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11)

延髓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 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12)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13)

※ 延髓中腹侧损害:可出现延髓内侧综合征。可见于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本征与Jackson综合征均有一侧舌下神经受损和对侧锥体束征,但后者具有第X、XI对脑神经麻痹,且无内侧丘系受损所致的深感觉障碍。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14)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脑干综合征入门级记忆)(15)

延髓广泛损害或枕大孔疝常累及生命中枢,造成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记忆总结

中脑大脑脚脚底:【眼】【锥】

中脑被盖腹内侧:【眼】【红】【黑】【感】

脑桥腹外侧:【展】【面】【锥】【感】

脑桥腹内侧:【展】【面】【锥】【视】

脑桥背外侧:【展】【面】【感】【视】【庭】【交】【共】

延髓上段背外侧:【感】【迷】【庭】【交】【共】

延髓中腹侧:【舌】【锥】【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