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属哪个市哪个省(连城地名用字略探)

连城地名用字略探

□罗滔

连城地名的来历  连城地处风光秀丽的闽西山区。这里有雄伟巍峨的冠豸山,有清澈秀美的石门湖,有郁郁葱葱的竹林古木、层层叠叠的高山梯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星罗棋布的村庄。一个个响亮的地名,给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村庄都披上漂亮的外衣。只要我们将名字和实体联系起来,就会感受到连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连城县属哪个市哪个省(连城地名用字略探)(1)

  连城地名的用字有三类:

  一类是古文。如:冠豸山、衙门口、文庙、儒学前、魁星楼、天后宫、城隍庙、文川桥、文昌阁、王城、垂珠岭、五贤祠、云龙桥、南山书院、竹安寨等。这些大都是连城的名胜古迹,名字古色古香。  二类是官话。如县、区、乡、镇、公路、街道和各种事业单位的名称,都用全国统一的名字,如县政府、区公所、乡政府、中山路、北大街、团结巷、汽车站、服装厂、卫生所、莲峰小学等等。这些是解放前后使用的新名词,早已深人人心,家喻户晓。  三类是土名,用的是连城县内的客家话,具有浓郁的客家乡土气息。如张坊、揭屋、岩头、溪尾、李屋坑、小塘前、曲溪、罗地、赖源、四角井、水南尾、鹧鸪岭、猪嬷岽、枫树凹、倒竹洋、粉干寨等。  本文主要对连城的土话地名进行分析归纳,揭示连城方言地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风貌。连城的地名在民国版县志的《山川志》和《城市志》里,有比较完整的记载:  连城本长汀地,宋元符时置莲城堡。南宋绍兴三年,摄汀尉虞观请求置县,郡守郑强析长汀古田乡六团里置莲城县。元至正六年,改为连城,属汀州路。明清两代,属汀州府。  宋代的莲城为一乡六团里,即:古田乡、南团、北团、河源下里、姑田团、表正里、席湖团。  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六里,即:在城里、南顺里、北安里、河源里、姑田里、表席里(表正里与席湖团合并为一)。明清时代又划分出城厢、东乡、南乡、西乡、北乡:  城厢有城里的23条街巷和附城之乡村罗家营、姚蔡坊、廖屋山、郑屋村、布地、小朱地、大地隔、王坊、吴坊等。  东乡有姑田、罗胜地、华坑、上堡、中堡、郭坑、城兜、溪口、下堡、大洋地、陈地、雷鸣地、曲溪、蒲竹溪、冯地、黄胜地、赖源、老屋营、同关窑、大河思等。  南乡分为上南、中南和下南:亨子堡、罗家坊、林坊、乱石、朱坊、田心、冈上、火烧炉、黄家坊等为上南;席湖营、汤头、田头、朋口、温坊、张家营、马家坊、王城、莒溪、璧州、溪源、太平寮、梨树下、隔口、詹坑、高地、罗地、马家坪、余畲等为中南;新泉、杨家坊、梁坑、陈屋坪、黄石潭、车田、官庄、朗村、蒋畲、芷溪、丰图、杨梅滩等为下南。  西乡有张坑、姚家坪、魏坊、张坊、李坊、隔口田、横坑等。  北乡有隔川、揭屋、黄坊、麻坑、垯砾、山下、溪尾、横坑嶂、徐坊、许坊、柯屋、上江坊、下江坊、蕉坑、车上、卓家演、石螺角、长滩、十二坪、凹头等。  这些早已存在的土地名,真使人眼界大开。下面让我们先说山名,后说水名,最后探索复杂的村名。山名的形象  连城境内除县城周围较平坦外,处处都是山岭。西北山高,中部和东南的山岭更高,据不完全统计,仅姑田、曲溪、赖源、莒溪、庙前这五个乡镇,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94座,1500米以上的有31座。全县大大小小的山头不计其数,名字之复杂不言而喻,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连城的山名有俗有雅,有文有白。文的用“山”字,为官话的通名。俗的用土话“岭”“岩”“上”“岽”“凹”“寨”等。如:  山:西山、将军山、笔架山、鬼头山、鹧鸪山、鳌峰山。  岭:金鸡岭、黄地岭、松毛岭、凤凰岭、大凹岭、水西岭。  岩:猫头岩、雷公岩、白石岩、云顶岩、燕子岩、雨篷岩。  岽:苦马岽、凉笠岽、猪嬷岽、牛牯岽、虎嬷岽、梅子岽。  凹:枫树凹、长尾凹、杨梅凹、青草凹、茅凹、狐狸凹。  寨:旗石寨、揭屋寨、香炉寨、梅花寨、岩头寨、新寨。  “山”是通语,指那些巍峨壮观的大山。如曲溪的将军山,其山脉延伸数十里,峰峦起伏,有如大将军宿营之势,所以称之为将军山。  “岭”,文读为lǐng,白读为diāng。“岭”在土话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高坡”,如西门的“鹧鸪岭”;二是指高峻的山路,如冠豸山右侧有一道山梁叫“长岭”,是一条20华里的坡道,从前去迪坑就要走这条岭。去姑田路上的金鸡岭也是一条又长又陡的山路,汽车要在山间不断盘旋爬坡,有人戏称走路“上岭”(爬坡)比汽车更早到岭顶。  “岩”指的是悬崖峭壁之处,有时又指“岩洞”。“凹”是低洼之处。“岽”与凹相反,是最高处,山顶叫“山岽头”,有“岽”字的山头都是高山之巅。  山岭的命名通常描绘了该地的地貌。冠豸山得名于山形如“官帽”,马头山则形如马头。凉笠岽、猪嬷岽则表现山顶形如凉笠、母猪之状。狐狸凹则说这里是狐狸出没的山窝。  还有的山名表示该地曾有过什么传奇故事。如金鸡岭的命名源于传说有金鸡飞于庵中的花瓶之上,童子岩则得名于传说有一白衣牧牛童子在此地叠石为室、修炼成仙。  不论是文是白、是雅是俗,都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如听到“猪嬷岽”,人们脑子里就会想到它的形状犹如母猪的大肚子,又蠢又笨,不觉哑然失笑;说到“枫树凹”,人们就会想到深秋时节的满山红叶;看到“苦马岽”,人们就会猜想这山一定十分陡峭,连马都叫苦,何况人呢?一说到“旗峰山”,就不能不赞叹古人命名的精妙,因为此山确如古代战场上高举的战旗尖锋,惟妙惟肖。“冠豸山”的命名更是古雅,不仅是因它与“獬豸”冠形似,更因为它富有深意。“豸冠”是古代法官的帽子,是公平、正直、匡扶正义、打击奸佞的象征,古人以此命名这座名山,不就是希望后代的为官者要以民为本,公平正直吗?水名的灵动  连城的河流叫做“溪”。城关的文川,土话叫“大溪”。有一句俗语叫“鲤鱼出大溪”,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鲤鱼跳龙门”,指一个人离乡出外发达,青云直上。  连城的溪水是美丽的,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文川:发源于五磜,经田心、龙冈、文亨,到邓公陂,过县城,蜿蜒曲折成九曲之状,流到北团柯坊与北安溪汇合。  北安溪:源自长汀水头,水流百里之后进入连城北团,经龙沟桥到山下,再东流至溪尾,经许坊到柯坊与文川汇合,流入清流县入闽江。北安溪两岸土地肥沃,为连城之粮仓,从山下至柯坊,水深波澄,一平如镜,风景绝佳。  朋口溪:汇合中南和上南之大小水流,流向新泉到上杭矶头,会汀江,达广东潮汕。这是连城唯一一条曾经通船的水路。朋口的“朋”字,就是取其形似两川汇合之口的意思。  连城的山溪水清澈见底,在万山丛中奔腾跳跃,逶迤前行,“曲溪”的地名可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在曲溪冯地有一座石碑,叫“三江源”,更是让连城的溪水身价不凡,因为这里是汀江、九龙江、闽江的发源地之一。  连城的水渠叫做“圳”,过去是土得不能再“土”的了,可如今它跟名扬四海的“深圳”的“圳”同音同义,也就不同一般了。连城的圳土名叫“大河圳”,从连城北门的杂股巷开始,汇集城内的水,沿着巷道的右侧,经大夫第到李园下,向东流入彭坊桥边的文川溪。这条大河圳在解放前有一米多宽,两米多深,孩子们可以站在水渠边数圳里的小鱼小虾。这是我在八十年前的亲身经历,遗憾的是这一美景已经无法重现了。村名的多彩  1.姓氏冠名含历史  连城许多村镇的名字,都是姓氏开头,后面加一个表示房屋建筑类的名词——坊、屋、村、庄等。如:  坊:张坊、李坊、林坊、罗坊、曹坊  屋:揭屋、马屋、周屋、詹屋、孙屋  村:梅村、北村、上溪村、郑屋村  庄:官庄、夏庄、谢屋庄、太一庄  村名冠姓,说明最先开发该地的是哪姓人或说明该地的主要居民是姓什么。如林坊就是以宋末期间,林氏祖先首先迁来此地定居立业而命名的。又如赖源的原名是赖屋坑,最早是赖姓的居住地,所以如今叫赖源。罗坊原名岩头,因乡政府所在地的居民都姓罗,所以解放初建立区政府时,命名为罗坊。其他如张坑、曹坊、罗地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子,一般都是这个意思。  连城当今居民的祖先,从族谱上看,大多数都是南宋时期从江西或闽北迁来的客家人。素来崇尚儒学的客家人宗族观念浓厚,他们一般都是聚族而迁,到一个地方后聚族而居。到连城后,他们开基发业,繁衍子孙,在给自己的村子命名时,自然想到用自己的姓氏命名,既可让子孙不忘根,又便于宗族联络,寻根认祖,因而连城县内这类的地名很多。这给我们研究连城的姓氏源流提供了方便。不过,随着居民成分的改变,村庄名字也会随之而改,如新泉的林屋坪,原名叫陈屋坪,由于姓陈的已经没有什么人,而姓林的发展为主姓,因而他们就把陈屋坪改为林屋坪。  连城村庄最常用的字是“屋”和“坊”:  “屋”是个古词。在三千多年的《诗经》里就有“去其板屋,于我心曲”的句子;晋代的陶渊明写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唐代诗人杜甫写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古老的汉字在连城随处可见,如城里的邓屋、大童屋、沈屋山、吴屋巷;城外的杨屋、江屋井、伍屋坑尾、塔背罗屋;城郊的揭屋、郑屋村;姑田的蒋屋,新泉的林屋坪,宣和的老屋坪,文亨的周屋等等,比比皆是。(本文摘自福建《客家》杂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