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虾实用技术(耗水不到传统养殖1)

海水养虾实用技术(耗水不到传统养殖1)(1)

图说:陈伟在基地内检查虾的成长情况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户外,上海的气温早已超过37℃,知了正声声叫着夏天。崇明岛上,盒马的一座养虾基地内,一尾尾南美白对虾在室内养殖池里惬意游动。“活跃分子”不时蹦出水面,两拃宽的网也能轻松跃过。

4年前硕士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陈伟是基地养虾团队的一员。走在基地生产车间,他弯腰将“越狱者”们放回池中。

这个7月,经过陈伟所在的团队的辛勤耕耘,第一批南美白对虾顺利“跃上”了申城市民的餐桌。而#上海硕士团队攻克陆地养虾技术难关#的热搜也让习惯了安静的基地变得热闹起来。

“这种养殖模式养出的虾虾壳更薄,出肉率高,肉质更鲜甜,而且整个养殖尾水回用,耗水量不到传统养殖1/10。”陈伟笑着告诉记者。

海水养虾实用技术(耗水不到传统养殖1)(2)

图说:第一批南美白对虾顺利“跃上”了申城市民的餐桌 采访对象供图

从虾塘“跃进”工厂

想象中,虾是怎么养大的?乡间泥地上挖坑填水,把虾苗丢进去以后,养殖户往往都不会再进行管理。若是对产量有要求,就再喂点饵料,有条件的会增加一些增氧设备。这就不难理解,传统虾塘靠天吃饭,受环境影响大。

在崇明岛上的养虾基地,南美白对虾游弋在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池子里。别小看池中的水,这是团队历时两年多,用一定比例的淡水和盐卤调配而成了“半咸水”,打造出虾最喜欢的生长环境。“盐度在千分之十到千分之十五,同时定期还会补充钙、镁、钾等元素。”陈伟透露。

池子边立着的管道,隐藏着养虾基地节能减排的秘密。车间的养殖用水,一部分通过“内循环”让养殖用水在车间内部反复利用,另一部分经过“外循环”的“人工湿地技术”实现尾水回用。“传统养虾模式下,养出一公斤虾需要3.5-10吨水;而我们只需要0.4-0.6吨水。”陈伟告诉记者。

池底也有“机关”——能让池中水在夏季保持在30℃,冬天在28℃。

海水养虾实用技术(耗水不到传统养殖1)(3)

图说:团队监测养殖情况 采访对象供图

益生菌唱主角

从池子里掬起一捧水,并非无色透明,肉眼观察呈现出淡褐色,这是这座基地的另一个秘诀:益生菌,不仅充当了水质的“清洁工”,而且还是南美白对虾的“营养师”。

虾也会生病,如果赶上对虾上市的日子,抑或是近几日虾价下跌要熬些日子,突然出现病害或者大量损耗,传统的做法会对养殖水体进行一定消杀处理,这种做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问题。而通过益生菌来调节,每个虾池都是一个生态系统,随意投放消杀类产品,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因此,在“循环水 益生菌”唱主角的模式下,养殖基地投入品主要以补菌和增强虾体免疫力为主,也保证了养殖环境可控,虾的品质可追溯。

“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有苗种携带病毒进入了养殖系统,导致好几个批次养殖失败,生产系统重启。”要实现陆地养虾,显然不会一帆风顺,陈伟所在的10人团队也经历过失败——

为了解决苗种病害问题,团队强化了源头管控。“和苗种大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做好苗种筛选工作,同时外购虾苗在进场前需经过苗场检测和自检,初步确认没有自带致病因子。”陈伟说着,把记者引到基地一隅,从池子里捞出的都是“迷你虾”。这是团队研发并自建的隔离检疫系统和病害检测实验室,外购虾苗“入境”后需要“隔离观察”,期间经过两次抽样检测分析,再次确认无病害后进入苗种标粗养殖系统。

进入到苗种标粗养殖阶段,会再开展一次检测,确认无病害后进入商品虾养殖阶段。“上市的虾规格在‘30头’,也就是30只虾重量在500克上下。”陈伟拿起一只虾向记者展示。这只“模特虾”异常活跃,三番两次从陈伟手中逃脱。

海水养虾实用技术(耗水不到传统养殖1)(4)

图说:陈伟查看虾的生长情况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将成熟技术推广开

“强排污、轻絮团、少换水、低能耗、高效益、绿色环保”,这19字是团队的核心技术路线。在崇明岛上,这群年轻人耐得住寂寞,经受了种种考验,为行业踏出了新的养殖解决方案,也愈发接近心中的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陈伟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正是《功能性生物絮凝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小伙儿把毕业论文端上了百姓餐桌!

据介绍,陆基型养虾系统的生长的周期在90日左右;若能合理利用虾苗“隔离期”的时间差,一年可以养五季。而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团队收获了一个好消息:直供的盒马门店由三家升到了四家。

“近期的‘小目标’是完成基地的二期扩建,二期建成后我们的运营模式也会越来越成熟。”陈伟笑着畅想未来,在基地里,团队自研的低成本智能投喂机也已开始工作,成员的生产力有望进一步得到解放。

海水养虾实用技术(耗水不到传统养殖1)(5)

图说:市民购买基地养出的虾 采访对象供图

“我们养出的虾,用最简单的白灼烹饪就可以激发出鲜甜的自然味道。”团队成员庄保陆自豪地说,他也是陈伟的学长。

将目光放得长远些,陈伟想把陆地养虾技术推广到活虾供应稀缺的内陆、北方地区,尤其是自己的家乡贵州。

“出发”四年多,他还一直记着导师谭洪新教授的话:“我们一定要追求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化养殖”。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