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最好的一首诗(孔融浊世人中龙)

孔融最好的一首诗(孔融浊世人中龙)(1)

人聪明是好,但聪明有时反被聪明误。这一点,苏东坡到了中年待罪黄州时才领悟到。他的《洗儿诗》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领悟了,虽然一肚皮不合时宜,屡受贬斥,但保住了性命。而孔融却终生都没有明白,最后落得身首异处,连孩子们的命都搭上了。

作为孔子的二十代孙和著名的孔氏后裔,孔融直言直行,确实也无愧于人中之龙的赞誉。

古人常说,盖棺论定。但是孔融死后,对他的评论却还在争论不休。范晔《后汉书·孔融传》在记述孔融北海相治迹时说,“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对范晔的评价,宋代苏东坡很不满意,因此撰写了一篇长文——《孔北海赞并序》,在苏东坡眼里,孔融就是“人中之龙”,而曹操则为“鬼蜮之雄”。

不报抢刺,自责辞官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州郡多次授官,孔融全不接受,最后进入了司徒杨赐的官署。当时杨赐暗中考核贪官污吏,计划进行贬黜,孔融提出了许多宦官的亲族,尚书害怕宦官,不敢处置,就召集司徒府的官员们进行指责,孔融当场列举了宦官亲族们的种种罪行,一点也不屈服。

贵戚何进由河南尹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持他的刺(名片)前去祝贺。小人得志,连守门人都势利起来,不予通报,孔融就抢过名片返回司徒府,呈递上引罪自责的辞呈扬长而去。河南府的官员们这才觉得很羞耻,就派剑客追杀孔融。有人向何进建议说:孔融是当世英雄,如同众星中的北辰,百谷中的粟稷,天下瞩目,将军如果与此人结怨,四方之士就会引领而去,不如以礼待之,向天下人显示礼贤下士。何进接受了他的建议,征召孔融,置于高第,任命为侍御史。孔融任职后,与主管御史中丞不合,托病归家。后来被征召为司空掾,升任北军中候,三日后升任虎贲中郎将。

匡正董卓,发配死地

昭宁元年(189年),董卓趁乱进入洛阳,废除少帝,另立刘协为皇帝也就是汉献帝。孔融对董卓擅自废立常发匡正之言,因此得罪了董卓,被转任议郎。此时黄巾军在北海一带势力最为强大,为了除掉孔融,董卓想借刀杀人,就示意三府官员共同推荐孔融出任北海国国相。自古以来,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善于逢迎上司的小人,于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府联合推荐孔融出任北海相。董卓这手多么漂亮!三府官员共同推荐你为北海相,说明你有治理好北海的能力,你还能有什么话说?只能乖乖地去上任。董卓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孔融赶出了朝廷,让他去自投虎口。

三十八岁的孔融出任北海相后,收合士民,训练士卒,张饶部黄巾军从冀州南返,孔融率兵迎击,结果被黄巾军打败,官吏人民有四万多人投靠了黄巾军,孔融只好收拾散兵,退保朱虚县。他召集人民,修建城池,建造学校,表彰儒学,荐举贤良。将郑玄所在的乡更名为郑公乡,令高密县扩大郑玄的门闾,“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并下令不准称呼郑玄的名字,一律称之为郑君。人有一善他莫不加礼,即使已经去世的甄子然、临孝存,也令配食县社。他还多行善政,下令将死亡的没有后代的本地居民和四方游士都置办棺材安葬。

黄巾军进攻朱虚县,孔融无力抵挡,只好退守都昌,黄巾军尾追而来,孔融只好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太史慈是东莱人,因为避事去了辽东,孔融认为他是个人才,就经常派人照顾他的母亲。太史慈从辽东归来后,他母亲就让他去报答孔融。太史慈见到刘备,呈上孔融的书信,刘备大吃一惊,他说“没想到孔北海能知道我刘备”,于是派兵三千相助,赶走了黄巾军。

当时曹操与袁绍双雄并立,人们不依附曹操就依附袁绍,而孔融却谁都不依附,因为孔融深知,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都图谋颠覆汉朝。所以当左丞黄祖劝孔融有所结纳时,孔融竟然将其杀掉。

孔融任职北海六年,经刘备的推荐,升任青州刺史。看来孔融治理北海是有成效的,否则即使刘备推荐也不可能升任刺史的。

建安元年(196年)春,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坚守到夏天,守兵仅剩几百人。箭飞如雨,戈矛相接,孔融仍然依几读书,谈笑自若。青州城终于被攻破,孔融无奈,只好撇下妻小,乘夜突围而去。

孔融最好的一首诗(孔融浊世人中龙)(2)

重返朝廷,刚正直言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昌,孔融被朝廷征用为将作大匠,转任少府。

朝会时,孔融常常引领决议,公卿大夫都不过是附名罢了。太傅马日磾被派出使山东,途经淮南,想与盘踞淮南的袁术交接,但遭到袁术的羞辱。袁术夺取了他的髦节,逼迫他担任军师,马日磾求去不得,最后呕血而死。朝廷讨论对马日磾增加礼遇,唯独孔融反对。他认为马日磾作为上公,持节出使,反而曲媚奸臣,附下罔上,奸以事君,皇帝哀矜旧臣,不予追究就可以了,不应该再增加礼遇。

朝廷讨论恢复肉刑,孔融也进行反对。他说:“古代吏端刑清,政无过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现在末世陵迟,风化坏乱,政扰其俗,法害其人。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怎么能恢复肉刑残害人民呢?最后朝廷接受了孔融的建议,不再恢复肉刑。

汉献帝的两个小儿子南阳王和东海王去世,汉献帝非常悲痛,想对他们进行四季祭祀,征求孔融的意见。孔融认为皇帝哀悼幼子,可以礼同成人,追加谥号,但实行四季祭祀,有违礼制,是不可以的。汉献帝也接受了他的建议。

屡忤曹操,终被灭门

虽然曹操比孔融小两岁,但孔融早期还是很推重曹操的。他的“六言詩三首”中有两首都提到曹操,分别表达了对曹操的渴望和赞颂。其二说“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氾攻破长安,孔融对曹操寄予厚望,盼望曹操来收拾残局。其三说“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減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祈祈。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赞扬曹操迁都许昌,忧国无私,不食甘肥。曹操征召王朗,王朗不来,孔融甚至为曹操做说客,称赞曹操辅政思贤,劝王朗来附。

曹操将汉献帝迁至许昌,自任司空,行车骑将军,总领百官,大权在握,孔融见曹操雄诈渐著,此后处处与曹操做对。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陷邺城,掠夺了袁熙的妇女孩子。曹丕进入袁绍的府邸,见袁熙的妻子甄氏正伏在婆婆的膝盖上,曹丕令她抬起头来,见她貌美异常,当即占为己有。曹操听说此事,认为非常不妥,就令曹丕正式迎娶甄氏。孔融听说后,致信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可怜的曹操不明白孔融的讽刺,还认为孔融知识渊博,一定是出自经典,后来就问孔融此事的出处,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尔”,弄得曹操非常尴尬。

苏东坡参加直言极谏科考试,撰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很受考官梅尧臣的赏识,认为文风很像《孟子》,虽然他不知道文中“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出处,还是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大喜,将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放榜后,梅尧臣知道是苏东坡的文章,就问苏东坡此话的出处,苏东坡慢慢地说:“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梅尧臣大吃一惊,但人们也很佩服苏东坡文章的雄俊。毫无疑问,苏东坡这是复制孔融的典故。惺惺惜惺惺,苏东坡如此推崇孔融,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连年战争,粮食歉收,曹操为节省粮食,下令禁止酿酒,孔融公开进行反对。

他致书曹操说:酒可以和神定人,济万国,尧不饮千钟就不能致太平,孔子不饮百觚就不能成圣人,刘邦不饮酒成醉就不能斩白蛇成帝王,汉景帝不成醉误将唐姬做程姬就不能开中兴,圣王名臣不饮酒就不能成就功业,而屈原不会饮酒就受困楚国最终投身汨罗江。

更让曹操不能容忍的是,孔融还上书建议按照古代王畿的制度千里之内不能封建诸侯。建安十二年,曹操为笼络人心,对部下论功行赏,决定将二十余人封为列侯,借此扩大势力。孔融当然反对,但他明知自己无力阻挡,就提出王畿内的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河等近郡不能封给诸侯,京畿之内千里之地直属司隶校尉,所收税赋直接归皇帝所有,以此提高皇帝的地位。提高皇帝的地位,就是贬抑曹操,曹操能接受吗?

曹操对孔融虽然恨之入骨,但鉴于孔融名重天下,也只能暗地里忌惮,外表容忍。但是孔融一次又一次地阻止自己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心拿孔融开刀。

历史上向来不缺承风望旨的小人,首先向孔融发难的是他老朋友郗虑。

孔融曾称赞郗虑名实相副,综达经学,举荐他担任官吏。此时,郗虑知道曹操想排挤孔融,为了讨好曹操,不惜向有恩于自己的孔融发难。他官居御史大夫,就借孔融的小问题奏请罢免了孔融的官职。

曹操还充好人,致书孔融,要调和他们二人的矛盾。孔融明白,这个背后的小人就是曹操。孔融也非常聪明,他复信曹操,首先表示感谢,接着说自己与郗虑比州而居,知之最早,自己推荐郗虑那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让他掩盖自己的罪过。曹操一看,孔融如此大度,罢免孔融官职也太重了,可能也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于是过了一年多,重新任命孔融担任太中大夫。

少府掌管皇室钱财、文书、服用、膳食等,少府卿是中二千石的高官,属于朝廷九卿之一,而太中大夫只是一千石的中级官员,掌管议论,是一个没有定员的闲差。孔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生性宽容少忌,得此闲差,正好交友论文。孔融又是一个喜欢奖掖后进、推荐贤人的人,“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知而未言,以为己过”,他真诚待人,“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因此深受海内英俊的佩服。宾客每日盈门,孔融非常惬意,高兴地说:“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哪里知道,杀身之祸就在眼前。本来曹操就嫉恨孔融,上次由承风望旨的郗虑构罪陷害,对孔融小示警告,孔融虽然没有再处处与曹操做对,但曹操奸雄,雄视一切,刚刚废除了三公,改为丞相制,自任丞相,大权在握,岂能容得孔融在眼皮底下如此张狂。这次没有承风望旨的小人了,曹操只好亲自出马,安排自己的下属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出面陷害孔融。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路粹陷害孔融的奏文开列了孔融的四条罪状。第一条罪状是孔融想造反当皇帝。在北海时,孔融见天下不安,就招合徒众,图谋造反,还说我是大圣之后,被灭于宋国。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第二条罪状是孔融与孙权的使者谈话时谤讪朝廷。第三条是不遵朝廷仪规,身为朝廷九卿之一,秃巾微行,横冲直撞宫掖。第四条是大逆不道,一是与祢衡互相吹捧,祢衡称赞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称赞祢衡是“颜回复生”,二是说父亲与儿子有什么可亲的?只不过是一时情欲所发,儿子与母亲也没有什么关系,就像是东西放在瓶子里,拿出来就没有关系了。

对路粹罗织的罪名,《后汉书》就称为枉奏,换成现在的语言就是诬告。《魏氏春秋》记载说,孔融是建安十二年“对孙权使有谤讪之言坐弃市”的。孔融当时名气很大,才气又高,被害后,人们都很同情他,悼念他。曹操担心社会舆论对自己不利,专门下令解释杀害孔融的原因,对孔融追加了这条罪状:“违天反道,败伦乱理”,恶狠狠地宣称“虽肆市朝,犹恨其晚”。看来当时同情孔融的舆论很强。

孔融被捕前,将七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儿子寄放在朋友家。孔融被捕时,两个孩子依然下棋。别人问他们父亲被捕为何不动,他们回答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送来肉汁,男孩口渴,接过来就喝,女孩却说“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男孩就哭泣着不喝了。

看来曹操本来并没有打算斩草除根,但有人向曹操建议,曹操就将孩子们全部杀掉了。女孩被抓杀时对哥哥说:“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被杀时她颜色不变,伸出脖子从容就刀。

七、八岁的孩子有什么过错,竟然也遭砍头的酷刑!株连九族,还有什么人性?

孔融被害后,慑于曹操的淫威,没有人敢来收尸。孔融的好朋友脂习生前经常劝孔融不要太刚直,孔融不听,终遭杀身之祸。脂习赶来抚尸大哭,“文举舍我死,吾何用生为?”曹操听说后大怒,马上派人抓走脂习,将他投入监狱,但慑于社会舆论,没有将他杀害。后来脂习遇赦出狱,曹丕继位后,认为脂习有栾布之风,加封他为中散大夫。

文章传世,死有余荣

历史就是这样捉弄人,曹操仇恨并杀害了孔融,但曹操的儿子曹丕却非常推崇孔融。他读到孔融的文章,感叹说“杨班俦也”,是扬雄、班固一类的人啊!于是重金悬赏征集孔融的文章,先后收集到孔融的诗、颂、碑文、策、表、檄、教、令、书记等二十五篇。但是非常遗憾,孔融的文章大多散失了,后人从文献中辑录了部分,命名为《孔北海集》。

孔融也以文学知名,曹丕在他的《典论》中将孔融推为建安七子之首。传世孔融作品以散文成就最高,虽然沿袭了东汉文风,多用骈俪,但能以气运词,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新变化。散文代表作有《荐祢衡表》和《论盛孝章书》,“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诗歌代表作有《远送新行客》,写悼子之情哀痛欲绝。诗文作品传世不多,但很受后人推崇,曹丕称“体气高妙”,刘勰说“气盛于笔”,张溥赞“诗文豪气直上”。

文如其人,孔融的作品也沾染了孔融的性格。

孔祥林,著名孔子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孔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韩国儒道会顾问。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中国风骨 天下情怀

中国孔子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 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请关注微信公号:儒风大家(rufengdaji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