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

冤魂,俗称厉鬼,通常指枉死的人的灵魂。若一个人生前遭人误会、冤枉而被杀或自尽,死后不能投胎转世,便会在阳间徘徊,或寻找好心人替自己申冤,或直接对害死他的人进行报复。

在民间迷信中,冤魂的念力和怨气都比一般的鬼要强,所以一个人如果被冤魂缠上,死亡率通常会比较高。因民间多认为女子属阴,死后化为鬼自身的怨气会更重,所以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塑造的冤魂一般多为女性,如《午夜凶铃》中的山村贞子、《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冤魂角色。

相信,看过恐怖电影的人,对于这样的情节并不陌生:蒙冤死去的人,化作冤魂,找迫害他的人寻仇。通常情况下,冤魂们可以附在人身上实施自己的报复行为,让这些凶手自供罪状或是自我残害。当然,现在的我们知道,这世间根本没有鬼神的存在,只不过是影视作品中吸引眼球的虚构情节。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却对冤魂附体之说深信不疑,甚至,有一些还成为了轰动朝野的诡异案件。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1)

纪晓岚和袁枚是清朝时期的两大文学巨匠,他们在乾隆时期写过两部非常有名的笔记小说,分别是《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这两部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用一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文字来讲述怪力乱神的故事,以此来反应社会的真实情况,折射出纵横百态的市井生活。

书中的故事,虽说是经过作者杜撰而成,但多数还是根据真实事例改编了。所以,在历史研究中,也有很高的价值。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来自于这两部书中共同记载过的一桩案件,便是让整个朝廷都为之一震的“冤魂附体大案”。这里,我们来看一下《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晓岚对这一案件的记录:

话说,在乾隆十五年,官库中的玉器被盗走。于是,官吏们开始对住在官库附近的园林工人,进行逐一调查和审问。在审问到一个叫常明的人时,还没等官吏们开口提问,常明突然变了脸色。他的满脸惨白,目光呆滞,嘴角还一阵阵抽搐。接着,他突然张口说话,声音如同一个小孩子。

他说道:“常明没有偷盗玉器,但是,他却是个杀人犯,我就是被他杀的人的冤魂!”见到这一场景,在座的官吏们都吓得半死,两旁的衙役也乱作一团。毕竟,当时的古人对于鬼魂之说非常相信。在亲眼看到冤魂附体,大家都是一片哗然,主审的官员费了半天力气才稳住四座。

之后,他认为这个案件自己的衙门不好处理,便将该案递送到了刑部。

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2)

刑部接到案件之后,派了新的主审官前去侦办此案,此人正是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

纪容舒和余文仪到任后,对这个身为常明、魂不知是谁的人进行了审理。这个人用稚嫩的声调,向在场的人讲述了一起离奇的凶杀案件:

原来,这个“冤魂”名叫二格,十四岁,家住在海淀区,父亲名叫李星望。在前一年的正月十五,二格在观花灯的路上,偶遇了邻居常明,他们二人一起在灯市上游乐一番,天黑后一起结伴回家。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常明突然对二格举止轻薄,想要调戏自己。

二格极力反抗,咒骂常明,并表示回家要将这个事情告诉父亲。常明听后,立刻目露凶光,将二格拖到了一个僻静的小巷子里,用衣带将二格给勒死了,并将其埋在了河岸下。后来,二格的父亲见自己的孩子久不归家,便开始到处寻找。

之后听说,常明曾经与二格一起看花灯,二格的父亲便怀疑是常明将自己的孩子绑架,并藏匿了起来。于是,二格的父亲拦巡城御史告状,把刑部都惊动了,派人进行了仔细调查,但却没有任何发现。之后,因为证据不足,便不了了之了。

讲述完案件之后,“冤魂”继续用童子嗓音大喊:“两位大人,请替我伸冤啊!”

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3)

对于“冤魂”的哭诉,纪容舒始终都不相信,便问:“你先不要哭,我想问的是,如果,你说的都是真的,本官会为你做主。但这个事情是去年发生的,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告状呢?”

“冤魂”回答道:“回大人,我含冤而死,致使我无法投胎,只能变成孤魂野鬼到处游荡。所以,我便整日跟着常明,想要附在他身上,去衙门告状。但是,由于他身上有热气,我只能待在离他四五尺的地方,不敢太靠近。就在昨天,我突然发现常明身上的热力全消,并赶上衙门官员找他审问玉器失窃的事情。所以,我就顺势附在了他的身上,向大人告状。”

但这样的回答,还是不能让余文仪信服,他继续问道:“那你还记不记得,你去年被害之后,刑部提审常明的具体事件?”“冤魂”立刻说出了一个事件,与旧案提审的记录完全相符,这让人们不得不信他的话。此后,两位主审官又询问其被葬身的地点,“冤魂”也如实告知了。之后,衙门派人到该地点进行挖掘,果然找到了一具少年尸体,由于时间不长,尸身并没有完全腐烂。

后来,官府找到了二格的父亲前来辨认,老人一眼便认出是自己失踪的孩子。就这样,常明暗杀二格的案件证据确凿,刑部将案件的实情上报乾隆皇帝,依法处死了杀人凶手常明。在圣旨下达的那一天,“冤魂”非常高兴,竟然高唱起卖糕的吆喝声,这让他的父亲听后放声大哭,说:“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儿子的吆喝声了。”接着,冤魂与父亲告别后,便离开了常明的身体。

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4)

其实,这个案件如此诡异,现在听起来都有点难以相信。

特别是这个案件出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不免让人觉得,有可能是纪晓岚打着自己亲爹的旗号,在那胡编乱造的鬼怪故事。但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文坛中,另一个牛人袁枚,在他所写的《子不语》中也记录了该案。同时,他还特别注明,这个故事是从乾隆年间的《邸抄》里看到的。

《邸抄》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内参,主要是向外面的官员传达皇帝谕旨、告知朝廷及机构动态,可信度非常高。不过,袁枚所记录的故事中,一些细节跟纪晓岚的记录相比较,还是有些不同,具体我们来看看以下内容。

根据《邸抄》上的相关记载,对于玉器失踪的地点,有了更加详细的记录。在景山,丢失了陈列的古玩数件,所以,怀疑是当时在这里挑土的工人顺手偷走的。之后,官员们来到这里,把之前的数十个工人都招来问话。

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5)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赵二的工人忽然跪倒在地,说自己名叫常格,十二岁。在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赵二。之后,他想要奸淫自己没有得逞,便起了杀心,用刀将自己给杀了,并埋在了厚载门外,求办案的大人替自己伸冤。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袁枚的故事中,无论是人物的名字,还是受害人的年龄,再到被害经过和藏尸地点等,都与纪晓岚的记录不太一样。随后,这个案件被交到了刑部,并派人到藏尸地点去挖掘。果然,挖出了一具孩童的尸骨。

至此,赵二杀人的案件证据确凿,经乾隆皇帝批准,将赵二斩立决。

相对于纪晓岚的记录,袁枚书中所陈述的案件相对简单、客观,没有什么冤魂畏惧凶手身上的热气无法靠近等渲染情节。

虽然,这个记载看似是平铺直叙,但是,其可信度却更高。

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6)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这个“冤魂附体”的事情是真的吗?

实际上,这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鬼上身”事情,在医学中是有科学解释的。这个症状在医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癌症性附体状态”。

这个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突然的性情改变,同时,可能会伴随着言语、声音和姿态等特征都变为了另一个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潜意识爆发,是一种幻觉的表现,属于精神异常的范畴。这样的患者,一般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心理压力,有非常强烈的表达诉求。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宣泄的渠道,倾诉无门,造成了精神的扭曲。所以,一旦遇到某种突发事件,便容易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成为压垮其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发起病来。而在乾隆年间出现的“冤魂附身奇案”,其作案人是因为杀害了一个少年,担心被受害者的冤魂纠缠,背负了非常沉重的心理负担,害怕自己的罪行被人发现,所以,精神压力一直很大。

直到一年后,突发的古玩失窃案,让他误以为是自己杀人的事情被发现了。所以,精神崩溃,用受害者的视角,将自己的罪行全部供出了。

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7)

虽然,古代对于鬼魂之说深信不疑,但是,像这种冤魂附身在凶手身上,揭露真相的事例,在古代的各种书籍资料中并不多见。类似的情节多出现在一些笔记小说中,在比较严肃的史料笔记中,是非常罕见的。正因为如此,在明代文学家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有一记载,更引人注意。

隆庆初年,一个姓丁的人在苏州当兵。小时候,他因为过失伤人进过监狱。后来,发迹暴富起来,做了负责漕运的卒长运粮入京。在一次货运之后,他跟手下的人一起坐船回苏州。正在大家喝酒作乐好不自在的时候,丁某突然怒目圆睁拿起刀要自残。人们赶紧把他手中的刀给夺了下来,并问他发生了何事。

丁某说:“我是一个盗贼,当初跟丁某一起在苏州坐牢。由于我觉得自己的案子太大,一定会被判处死刑,所以,我把以前偷盗财物的藏匿地点,告诉了丁某,让丁某去拿来享用。只要他帮我收尸埋葬,并给我老婆孩子送少许金银,够他们生活就可以了。当时,丁某答应了,可他被释放后,却把所有的钱财都给拿走了。不仅如此,还买通狱卒把我给杀了,没有给我的老婆孩子送一分钱。所以,我就是死了也不会放过丁某的。”说完,他又开始狠抽自己耳光。

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8)

大家一看,这不是冤鬼上身吗?

于是,苦苦哀求:“你说的没有错,丁某实在可恨。但我们是一起过来运货的,回去的时候,如果死了一个人,我们也不好交代。而且,事情过了这么久,您报仇也不差这一天两天,能不能等船到了苏州后,您再向他索命?”“冤魂”一听,有点道理,便说:“那我就让他多活两天吧。”

接着,丁某昏倒了,等他醒来之后,对自己“鬼上身”的事情全然不知。但是,同船的人,都在担心冤魂会再次出现,人人都胆战心惊。所以,不断催促船家,让船快点到苏州。没多久,丁某被冤魂缠身的事情就在苏州传开了,好奇的人纷纷来到丁某家看他。

结果,丁某看到众人来了之后,再次出现了“鬼附身”的情况。这个冤魂借丁某的口,把之前的案件经过又说了一遍。说到生气的时候,他便开始动手挖自己的眼睛,拽自己的舌头,弄得自己满身鲜血。最后,在荒野中哀嚎,死在了街头。

为了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沈德符还特意在笔记的结尾加了一句话,说:“此事有人亲眼目睹。”

古代冤死之谜(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9)

其实,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肯定不知道什么是“癌症性附体状态”,他们更倾向于“善恶终有报”的世界观。而这样的观点,在中西方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人们对于不法行为和罪恶行径,提倡的是挥剑相向,而非躲避和忍让,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需要提倡和发扬的。

虽然,我们不推崇鬼神之说,但是,邪不胜正的信念,却是我们人人都应该有的。

否则,我们可能连古代小说中的“鬼”都不如。

参考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万历野获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