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一小时(一场文学摆渡)

作者:尹鹏志读书、远行、运动,都是摆渡自己的方式《北大文学课堂》脱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的讲稿,主讲者从“30后”的乐黛云到“80后”的张丽华,可谓老中青结合每一位主讲者选择其最擅长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展开详细分析,整本书可以看作是几代学者的名著解读精华荟萃读完这本书,不禁让人感慨,这是大师与大师的智慧碰撞,是一场灵魂的摆渡,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文学一小时?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文学一小时(一场文学摆渡)

文学一小时

作者:尹鹏志

读书、远行、运动,都是摆渡自己的方式。《北大文学课堂》脱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的讲稿,主讲者从“30后”的乐黛云到“80后”的张丽华,可谓老中青结合。每一位主讲者选择其最擅长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展开详细分析,整本书可以看作是几代学者的名著解读精华荟萃。读完这本书,不禁让人感慨,这是大师与大师的智慧碰撞,是一场灵魂的摆渡。

阅读是灵魂的旅行。《北大文学课堂》是一部原生态味道十分浓郁的书,也是北大中文系教师为读者带来的一场精神盛宴。钱理群、孙玉石、严家炎等北大名师深入解读鲁迅、茅盾、沈从文、钱钟书、丁玲、穆旦等大师的作品,引领我们开启一场心灵之旅。《北大文学课堂》中的授课者不乏研究鲁迅的大家。钱理群从灵魂拷问的角度对《野草》进行剖析,让读者感受鲁迅反抗绝望中的哲学和非凡的想象力。王风认为,叙事当中不断穿插议论,一紧一松,是《女吊》最基本的手法,也是鲁迅控制文章极为高明之处。他通过剖析鲁迅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明白如何控制文章的节奏。严家炎教授对《铸剑》的分析,让读者知晓鲁迅写的武侠故事想象力大胆又丰富,一如既往充满着“鲁迅式”的嘲讽。乐黛云教授则将目光转向茅盾,从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对《蚀》和《子夜》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清晰地解读他的创作风格转变。《北大文学课堂》的讲稿浓缩了授课者数十年研究的精华,条分缕析更是建立在细读深思的基础之上,让读者对现代文学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文学欣赏是极具个人特色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北大文学课堂》精选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进行多维度解析和阐释,以此勾勒出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脉络。授课者不仅带领我们品评了鲁迅的《野草》、茅盾的《子夜》、钱钟书的《围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深度挖掘穆旦、北岛、海子的诗歌之美。授课者不着重于辨析现当代文学史源流,而是对原典进行独到的解读。例如,温儒敏用“剥竹笋”的读法,从社会反映、文化批判、哲理思考三个层面对《围城》进行深入探究,让我们了解钱钟书妙谕珠联的语言运用,品味其对世态世相的勾画,领悟其对人生社会的深思。再如,钱钟书的文字幽默讽刺,有一篇杂文《说笑》专门谈幽默。孔庆东便从《说笑》中的起承转合谈起,语言诙谐有趣,将“钱式幽默”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本书是课堂讲义实录,作者语言是浅显易懂的,读文字仿佛面对孔庆东其人,其品质、脾气、见解、性情都如同耳闻目睹。阅读此书,会让读者感觉自己参与了一场精彩的讨论,思想的火花照亮了人生。

文学理想致力于寻求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某种更为崇高深远的东西,关注着人类对生命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问和把握。作为一部课堂讲稿实录,《北大文学课堂》充满了阅读快感,明快而利落。授课者尽其所能在大师和读者之间搭桥,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千姿百态。这些隽永深长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懂得人生的一种方式是“爱”,要在生活中发现“美”。例如商金林选择沈从文的《渔》解读湘西大地上曾经有过的生死哀乐,让这篇讲稿闪烁作者的真知灼见和独到的艺术评价。贺桂梅通过对丁玲的《“三八节”有感》抽丝剥茧,探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性别问题。她认为,要做一个有批判力的女性主义者,不能仅仅做一个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者,不能只是去批判男性,因为男性也是社会性别制度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在一种更开放、更广阔的视野中去讨论女性问题。这对于女权捍卫者将有所启迪。王蒙的《活动变人形》,被称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变形记”。张颐武对《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的深刻挖掘,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现代性的反思。邵燕君解读《平凡的世界》,认为它凭借自身的魅力在一代代人之间“默默流传”,在向现实主义回归的道路上达到了其他同类作品未能达到的高度,让我们懂得经典的魅力来自于读者的喜爱,而不是“文学精英”的诠释。

文学在阅读、对话、阐释与思考中开拓人生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北大文学课堂》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大课堂的现场氛围,领略北大名师激扬讲坛的魅力。例如,穆旦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最早开拓者,他的作品影响了王小波等几代作家,他的《诗八首》被孙玉石誉为“中国现代的《秋兴八首》”。在本书中,孙玉石从人与爱情的关系出发,以整体的角度对八首诗歌的艺术性手法进行思索和剖析,解读其对生命的赞美和爱情的启示。他认为,一首诗要从什么地方读起,并没有固定的格式。读诗方法的选取和对象本身以及读诗人的态度、体验是密切相关的。再如,洪子诚将目光瞄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北岛,分享其早期诗歌坚韧的品质,密集的象征性意象以及情景抒写等等。遗憾的是,《北大文学课堂》带我们领略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层叠峰峦,却没有胡适作品的相关解读。因为胡适,新诗才得以诞生,才有各种诗歌杂志创刊,才出现新月派、现代派,才有徐志摩、冯至、穆旦等人的创作。在北大的文学课堂上无人解读胡适,难免让我们有遗珠之憾。

在文学与人生的双重旅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被摆渡。《北大文学课堂》是一部上佳的导读指南,每个授课人都是文学的摆渡人。他们倾全部心血解读文学大师的作品,为我们点亮一盏盏明灯。他们用星空般的文字为我们带来光明,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尹鹏志)

来源: 西安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