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1)

“尧舜禹”,为人所熟知。

这三位,在古籍记载中,出现得比黄帝还早。

相比较,“尧”又最早——不论今文古文《尚书》,《尧典》都排在第一篇。

关于《尧典》的成篇时间,近代以来亦众说纷纭,连众多外国人也参与了进来,不仅有东亚如日本的若干学者,还有欧洲不少学者,包括李约瑟在内。

归结起来,《尧典》的成篇,有唐、虞、夏、周、秦、汉诸说。

“秦汉说”,过于迟晚,毕竟孔子办学,讲授《书》之第一篇,就是《尧典》。

“唐虞夏说”,尽管有其理由,无奈缺乏足够证据。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2)

《尧典》成篇于西周或更早,这种说法可以自洽——篇中的“尧”,既是“天帝”,又为“人君”,“组织领导”了一系列重要的上古观象授时、制定历法的重要实践。

问题在于,“帝尧”何以称“尧”?不会像民间的“栓柱”“狗剩”这种随便起的名字吧?

班固主撰的《白虎通义》有个说法。其云——

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

“尧”,是“帝号”,亦为“功之表”——表其功,明其德,以号令臣民。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3)

其又云——

谓之尧者何,尧犹峣峣也。至高之貌,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

《说文》云:“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垚”,“土高貌”,即“累土成丘”。“兀”,“高而上平也。”“垚”在“兀”上,便是班固所云“至高之貌”,也是许慎所说“高远也”。

所谓“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不外乎班固的溢美之词,说明不了什么。倒是他说的“众圣之主、百王之长”,透露出“重要信息”——“帝尧”,应该是族群部落时期的“联盟首领”一类的身份。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4)

《尧典》亦云:“曰若稽古帝尧。”译成白话是“话说查考上古帝王尧”,也是一副“传说”的“口吻”。

《墨子》中,屡称“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其把“尧舜”归入了“夏”。

但从《尧典》所记录的“天象”看。不少学者将其年代,指向了公元前的2400-2300年前后。

就是说,“尧”算作“唐尧”,和“虞舜”皆在“夏”之前更恰当——虽然“唐”“虞”能不能算单独的“朝代”另说。

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有“尧”字。

如“一期.后下三二.一六”卜辞,有“尧人”记载。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5)

甲骨文“尧”字

学者们意见比较一致,认为此“尧”,为“人名”“国名”或“族名”。

或曰,商代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有“尧”这个人,或有以之为名的“方国”或“族”。

山西临汾有地名叫“尧都”。在其附近,发现了“陶寺遗址”。经过三次大规模发掘,证明此遗址包括距今4300-4100年、距今4100-4000年、距今4000-3900年的早、中、晚三期。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陶寺工作队”队长的何努研究员曾专门撰文探讨“陶寺是否为尧都”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检索。

他说,“陶寺遗址”发现过文字,在一件陶器上的两个字中,左边一个应为“尧”字。见下图——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6)

同为考古研究所的罗琨研究员认为是“昜”字。何努先生以为,解为“尧”字的一个重要根据,是“陶寺遗址”早期,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以夯土木板夹筑的城墙。他说——

这个(尧)字中间划一道杠,是用来指示夯土板块做的城墙在人的头顶之上,只有人站到黄土塬的冲沟底部,才能出现这种现象。古人可能注意到了这个有地貌特征的现象,于是把用夯土板块在黄土塬上做的大城称为“尧”。由此引申,建筑这座都城的伟大开创者是“尧”,所以这个字就是为尧这个人来创造的,后来“尧”字又成了该王族的名号。我们再从汉字发展的角度来看,甲骨文的尧与陶寺的“尧”字何其相似。

他的论证,不无道理。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7)

何努先生还说,从2003年至2021年6月底,他们清理出了编号为房基台FJT3,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这是“一个大台子”,“上面有若干组的殿堂式建筑,有前广场、后广场还有水池,总体来说已经形成了类似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格局,我们就称之为宫室制度”。

他说,此时的“陶寺”,无疑具有了“国家”的形态。

更重要的是,“陶寺还发现了世界最早的观象台,不仅用于郊天祭日,还可制定20节令的地平历历法。”

这与《尧典》的记载非常吻合。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8)

《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帝尧命派羲与和,也就是伏羲与女娲,敬观浩瀚天象,测记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制定人间的历法。

“尧”,是古代典籍中记载最早的“观象授时”圣贤。

“陶寺遗址”,还发现了观象授时的“圭臬”——圭表和臬尺。

其“尺”标出的“刻度”为一尺六寸。其与《周髀算经》所云“夏至”晷影长一尺六寸恰好一致。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9)

陶寺出土圭表

《尧典》云:“(帝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四表”,即“四方”之“四至”或 “四极”;“格于上下”,指“校准于天地”。此句,不可理解为夸耀“尧”的圣德,而是指其“观象授时”的测量活动。

《周髀算经》记述了测量天地的“勾股算法”,按尺长一尺六计算,“光被四表”,即四海之内东西两万八千里,南北是两万六千里。

何努先生说,根据“陶寺”臬表计算,考古队测出了“北表”的位置在北极圈,即古人所云“幽都”;“南表”位置在与陶寺遗址经度基本吻合的广东阳西沙扒月亮湾,此处古称“交趾”;“东表”测到了山东青岛黄岛朝阳山嘴矶头,其纬度和陶寺完全一致,古称“青州嵎夷”;“西表”则测至古人讲的“流沙”。这一测量的数据,与先秦数据的误差率南北为6%、东西为7.4%。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10)

《论语.尧曰》载,帝尧禅位给舜的时候叮嘱他:“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其实讲的,是说让舜掌握这一套观象授时的办法,求得“地中”。

何先生说:“通过我们对陶寺经线和纬线的验证,中表测量基点很可能就是陶寺”。

这是说,“陶寺”,是中国最早观象授时的“地中”。

帝尧历史主要内容(帝尧何以称尧)(11)

小篆“尧”字

由此说,“尧”字,倒是还有另一种解读——

陶寺文字的“尧”,上面确实是“昜”,代表“天”;下面是跪姿之人,表示“钦若昊天”;中间的横线,则为“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观象授时活动。

甲骨文的“尧”,下面仍是一人跪地,上面是日月,中间仍然代表“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观象授时活动。

《说文》曰:“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大”的本义,就是“人”。

如此,也就可以理解班固所云“尧”为“至高之貌”的含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