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习作教学实录(景洪春顺学而教)

统编版小学习作教学实录(景洪春顺学而教)(1)

顺学而教: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景洪春(上海闵行区教育学院)

摘要

习作,意为“学习写作”,既然是学习,就应该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情,无论优劣,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资源。因此,顺学而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作文水平不仅是通过作文实践提高的,还必须是大量和持续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着眼于学情,进行单项仿写训练;书写真实生活,培植“立诚”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简约平易的文风,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将第二、三学段的“写作”定为“习作”,“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习作,意为“学习写作”,既然是学习,就应该给学生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情,无论优劣,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资源。作文课是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教师做到有效地指导。教师要去协助孩子们完成自己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顺学而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初中次之,而在高中,效果有限。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有的作家还建议把写作当做日课,像练功一样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作文水平不仅是通过作文实践提高的,还必须是大量和持续的。现在,许多学校按每学期“六大六小”来确定作文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在小学中高年级,如何做到既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又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写作兴趣。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有两种途径。

一、着眼于学情,进行单项仿写训练

1.学习“提示语不带说”

众所周知,仿写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积累美词佳句,做到厚积薄发。其实,利用仿写训练还能改变学生现有的语言面貌。刚升入四年级时,学生写人物对话时,尽管能注意到运用不同形式的提示语,但形式单一,多为“某某说”“某某问” 等,于是,我尝试着进行单项仿写训练——学习“提示语不带说”。

首先,我告诉一部分作文水平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字不够,对话凑”。他们很乐意接受这种写作方式,将原来习作中的叙述,改为对话描写,文章顿时活泼许多。接着,我又告诉部分作文水平处于中上游的学生,“提示语不带说”可以使文章从“一般”变得“精彩”。过了一段时间,课本中的对话描写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带着学生进行专项摘抄,一个阶段专门摘抄书中的提示语。以下是学生从《新语文读本》(7)中选取的。

回到办公室,男子仍然叫屈不迭:“冤枉啊!你凭什么说我是小偷?你这人也太武断了!” (提示语写出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仍然”与后面的语言一致,给人一种画面感。)

“不!”胖子一边喊,一边靠近他。(人物动作与语言极为协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牛奶?……等一等。”爸爸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你的又是从哪儿来的?”(提示语写出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变化。)

学生摘抄后,分类指导与讲评很重要。以上三句的指导画龙点睛,将习作技巧融入精到的点评中。每次单项训练后,我顺势将学生习作中的精彩对话拿出来讲评,组织学生互评互改,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绝大多数学生写人物对话时,都不爱用“说”,习作面貌大大改观。

2.提倡简约平易的文风

笔者发现不少小学生写作存在语言啰嗦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思维不清,也就是对所描写的事物没有观察清楚和想清楚,没有想清楚自然就写不清楚;二是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具体就是要有许多华丽的词语,因而无端地堆砌词藻。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白习作是为了传递思想,交流感受,抒发感情,而不是堆砌辞藻。同时,还要学会观察和思考。在笔者与学生共读汪曾祺作品时,发现汪曾祺的句子,强调一个“短”字,三个字能表达的绝不增加到五个字,一句话能说清的,绝不拉成两句话。文中多处用口语来写,有精神,更有回味。例如,在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汤》中,有一段是值得小学生模仿的,尤其是那些容易犯“啰嗦病”的学生。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汪曾祺《咸菜茨菇汤》

下面是学生仿写的作品:

入秋腌辣椒,这时青椒不是很辣,把青椒成斤地买回来,洗净,切成一段一段,下缸。把青椒浸泡在由花椒、酱油、香油等制成的汤水里,盖上盖子,即成。两三天后就可以吃了,这种腌辣椒放很久都不会坏。

——韩森《腌辣椒》

根据学情和实际需要,在一个阶段选择某位经典作家的作品,他的文字风格就会慢慢渗透到儿童的写作中,学生的语言面貌自然会发生变化。

二、书写真实生活,培植“立诚”的基础

我们的作文教学内容,过分追求意义、价值,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写着和自己关系不大或者不感兴趣的题材。比如,三年级孩子,写的是《我眼中的秋天》《菊花》……这些无趣的题材,只能逼着孩子们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温儒敏先生指出,“教学中不一定照搬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好能依托自己的经验,并面对你们的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某一种体系作为基本框架,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写作教学计划”。每位教师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写作教学计划,我也有自己的写作教学计划。学校开展科技节种植活动,就写两三周的观察日记;班级学生偏爱美食,就写《我身边的吃货》;临近毕业,怎样用文字留住每一位师生,那就挑一位,写人物素描。曾有学生将班级三位老师比作不同口味的火锅,我便鼓励她连写三篇,她分别写出了《我班的麻辣小火锅》《我班的超级麻辣小火锅》《我班的原味小火锅》。

叶圣陶先生指出,“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问问自己:(一)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限制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作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藉此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应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尽在学生,训练者实该负大部份的责任。”

1.班级日记:让读者意识“在场”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定位、阅读需要、阅读期待等因素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过程,就是读者意识。这些年,我在班级里坚持让学生写班级日记,效果不错。班级里共38位同学,除去双休日,一学期每人可以轮两到三次,实际上,学生在我的“忽悠”下一学期又多写了两到三篇作文,并且是在很主动、很放松的状态下完成的。而且,这种“作业”是不需要我布置的,因为每天都有人按学号顺序将班级日记传给下一位同学。

为了激励孩子们,也为了让“读者意识”的效应达到最大化,我又设计了“星级日记”。因为我发现,自从开始写班级日记后,每天早上教室里必有这样一道风景——争相传阅,品头论足,有的会心一笑,有的满脸嗔怪,有的跃跃欲试。既然这样,何不再给他们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呢?于是,我又宣布了一条规则,每位同学都有权利点评其他同学的班级日记。在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写得最真实的文章上面加“★”,谁的“★”多,就意味着谁的日记最受欢迎,得到的奖励就是我在全班面前宣读一遍。这样,对于写作者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而对于听众来说,聆听他们熟悉的人写的身边的故事,自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2.表达生活:信手拈来是作文

叶圣陶曾经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学生的写作应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生活处处皆作文,也包括平时很多家长、老师避讳的话题。

汪曾祺先生在《咸菜咸菜茨菇汤》中,书写了对食物的真实体验: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梁可欣同学秉承了汪曾祺先生的文风,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在她的《泡菜炒肉》中,是这样描摹真实感受的:

七岁以前,我对泡菜实在没什么好感,把它当毒药看待。七岁那年,我去韩国旅游,四天里只有泡菜,前两天我绝食,后来饿得不行,才勉强吃一点,再吃一点,再吃一点,慢慢地习惯了,也对那种很冲的味道不以为然了。久而食之,竟发现还挺好吃。有的很辣,有的很鲜,又有的很麻。鲜辣得要比麻辣的贵。

回到上海,再吃超市里的泡菜,觉得不正宗。

李海林先生提出“真实的作文”的三条含义:“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并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写作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4.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