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

繁对简,少对多,里咏对途歌。

【注释】:繁:复杂,众多。简:简单,稀少。

里:古代的行政单位,据《周礼·地官·遂人》,二十五家为里,引申为街道之类的意思。

途歌:在道路上唱歌。途,道路。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的句子。

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官情对旅况,银鹿对铜驼。

【注释】:官情:官场中的关系人情。明刘基《官箴》:我欲是求,我利是趋,摩揣官情,以逞覬覦。”

旅况:旅途的情况。《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子有如此清才,何不进取,身达青云之上;而困於家食,受此旅况之凄凉乎?”

银鹿:颜真卿的家童,后来作为仆人的代称。据说,颜真卿在蔡州的时候,仆人银鹿始终伺候在身旁。

铜驼:铜铸造的骆驼。《太平寰宇记》卷三《洛阳县》引晋陆机《洛阳记》说:汉朝曾铸造铜骆驼二只,安置在宫殿南面一处交叉道口。西晋书法家、高官索靖曾指着洛阳宫门外设置的铜驼,叹息说:“我会看到你们卧伏在荆棘之中吗?”后来,西晋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所灭。后来用“铜驼荆棘”指山河残破、世族败落或人事衰颓。

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刺史鸭,将军鹅,玉律对金科。

【注释】:刺史鸭:原注说,唐朝的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养了一些鸭,他称鸭子为“绿头公子”。还有一种说法是宋朝有个叫李远的人曾经担任杭州刺史,他喜欢吃绿头鸭,当有关系好的朋友来杭州时,他就会拿一对鸭子作为礼物送给他。

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将军鹅: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为大书法家,爱鹅成性,《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他曾见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 一道士所养之鹅极美,千方求购,道士不肯,说,替我写《道德经》(即《老子》),我将整群鹅送给你。于是王羲之很高兴地写好,将鹅带回去了。但唐人似乎都认为,王羲之所写的是《黄庭经》,李白《送贺宾客归越》中有“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景审《题所书黄庭经后(泥金正书)》有“金粉为书重莫过,黄庭旧许右军多。请看今日酬恩德,何似当年为爱鹅”,唐白居易撰、宋孔传续撰的《唐宋白孔六帖》卷 95也记载王羲之所写的是《黄庭经》。

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4)

玉律:指玉制的律管,律管是古代音乐用来确定音高的标准器。后来玉律引申为楷模、榜样或规范。

金科:庄严而不可更改的法律条文。科,法律条文。有成语“金科玉律”,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在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古堤垂亸(duǒ)柳,曲沼长新荷。

【注释】:亸:形容词,下垂的样子。

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5)

沼:水池,积水的洼地。

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6)

命驾吕因思叔夜,引车蔺为避廉颇。

【注释】:命驾吕因思叔夜:出自《世说新语·简傲》。晋人嵇康(宇叔夜)与吕安交情很好,每次想见他时,经常驾车千里前去相会,吕安也是这样。

引车蔺为避廉颇:出自《史记·廉蔺列传》。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随赵王出使秦国,临危不惧,立了大功,回国后拜相,官位在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经常当众侮辱蔺相如。蔺相如在路上遇到廉颇,总是命令车子绕道而避开他。 蔺相如的手下很不理解,蔺相如说:秦国不敢欺负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廉将军和我,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团结,秦国便会乘虚而入,我要将国家的大事放在前面,而将私人的恩怨放在后边。廉颇听到此需话后深受感动,便亲自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颇,在中古的平水前中只为平声歌韵字(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上声,属仄声字),故能与仄声字“夜”构成对仗。

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7)

千尺水帘,今古无人能手卷;一轮月镜,乾坤何匠用功磨。

【注释】:千尺水帘:高崖之水自上而下,望之如帘。

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8)

月镜:月亮,因月亮似铜镜而得名。

声律启蒙卷一(声律启蒙下卷五歌)(9)

磨:古代的镜子是青铜制造的,使用时间一长,便会因氧化生锈而照物模糊不清,需要磨去氧化层才能使用。古代有以此为职业者。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译文】:

繁琐和简单相对,少和多相对,在乡里咏叹和在途中高歌相对。

做官的情怀和旅途的盛况相对,银鹿和铜驼相对。

唐朝苏州剌史韦应物喜欢养鸭,晋朝右军王羲之生性爱鹅,玉律和金科相对。

古老的河堤旁杨柳低垂,曲折的池塘里荷叶新长。

晋代吕因每当思念好友稽叔夜时,即令人驾车千里前往会见;战国时蔺相如每次遇到廉颇便引车避让。

从高崖流下,远望如山挂竹帘,古今没有人能用手卷起这天造地设的"门帘";一轮满月如明亮的铜镜,是天地间哪个工匠打磨的呢?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