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

喜剧演员转做导演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人选择继续搞笑这条路,有人跳脱刻板印象,变身文艺青年,更有人逐渐修炼为万众敬仰的大师级导演。有志于此的少年们不妨参考下他们成功转型的秘密之道。

时光网特稿对电影来说,演员是一个投资成本大、危险系数高、成败难把握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是作品的直接代言人,在台前享受明星光环的同时,也要随时准备迎接铺天盖地的吐槽;另一方面,不管他们表演如何好,都是在导演的指挥下完成的,“无才”是正常情况,“有才”也可能无人知晓。其中,喜剧演员的命运要更为坎坷,尽管人人都喜欢看喜剧,都会在影院里被逗得开怀大笑,但到了评功论奖的时候,还是更倾向于那些严肃作品和正剧演员。

如何去掉观众的有色眼镜,打破大众的思维惯式,是很多有想法的喜剧演员追求的目标,而最佳的途径就是进行自我转型,踏上从演员通往导演的路径,成为影片真正的创作者。

事实上,不管是在电影史上,还是近几年来,喜剧演员做导演的案例都不鲜见,他们用执导的作品实现了自我表达,同时又能发挥作为明星的宣传优势,带给影片极好的收益。比如,徐峥的导演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国产片的票房纪录,并保持至今,而第二部作品《港囧》也将在9月25日上映。网络爆红喜剧《屌丝男士》的导演大鹏已经拍了大银幕处女作《煎饼侠》,点映场反馈良好,将于7月份上映。叫兽易小星编导的《万万没想到》同名大电影也已经开拍,黄建新和韩寒纷纷加入主创团队,可谓未映先热。

这样看来,喜剧演员转做导演似乎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真相并非如此,由于受限于表演戏路或者既定形象的影响,以及某个时段创作环境的变化,也有不少喜剧演员的导演作并未受到多大重视,成为昙花一现,比如郭德纲的《三笑之才子佳人》口碑极低、朱时茂的《戒烟不戒酒》票房受挫等。

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喜剧演员做导演不一定必须得拍喜剧片,也可以有更多类型和更多风格的选择。而作为观众,也不能只凭票房数据来衡量他们的成功,不少导演的作品在艺术创新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样值得认可。现在,我们就来总结几条喜剧演员转型的成功之道,也算是给有此志向的少年们指指路。

徐峥&塞斯·罗根&本·斯蒂勒

职场成功法则中往往有一条:做自己擅长的事。对于喜剧演员来说,他们在长时间的表演经历中,对喜剧的套路早已驾轻就熟,知道如何通过情节设置、动作姿势、对白台词来营造幽默,平时也会在表演中琢磨方法,积累段子,形成了搞笑逗乐的惯势思维。于是,在转型做导演时,首先就会考虑拍摄喜剧片。同时,这条路也更容易实现无缝转接,观众不会明显感到创作者的角色变化,会继续沉浸在演员早先的风格中,顺理成章地接受他们的转型。

▌徐峥:不甘心只做演员

虽然徐峥是舞台剧演员出身,但因为在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中可爱卖萌的表演深入人心,从此被定位在喜剧演员的轨迹上。即使他弃演续集,选择了历史剧《李卫当官》,但因为主人公街头混混的气质,还是没有摆脱掉喜剧包袱。他的光头形象本身憨态可掬,在表演中又追求自然朴实,逐渐形成了一种介乎港台与内地、传统与现代之间,并略带法式幽默的风格。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1)

从演员到导演,徐峥的喜剧风格愈发具有辨识度

但徐峥并不满足演员生涯,他曾说:“做演员其实很被动,明明看到有一些地方可以改善,但你没有这样的权力,因为作品还是属于导演的。”2010年拍摄《人在囧途》时,因为香港导演叶伟民对内地不是很熟悉,徐峥就在片场替他做了不少导演的工作,这部温情幽默的小成本喜剧片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之后,徐峥还在《搞定岳父大人》中担任监制,做了很多超越演员范畴的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积累和表达冲动,在拍摄《人再囧途之泰囧》时,他便把自己的所有创意都融入进去,形成影片丰满出奇、高潮迭起的幽默效果,同时节奏控制也极为流畅。当然,影片之所以能取得创历史的票房成绩,有档期、类型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徐峥的导演功力是不可忽视的,比如片中王宝强携带的那盆仙人掌,就有《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影子。正如老搭档黄渤所说:“徐峥的阅片量挺大,而且他也好琢磨,他有导演思维。”“囧系列”的第三部《印囧》也在广电总局剧本备案立项,徐峥的喜剧之路也将继续。

▌塞斯·罗根:满腹才华的胖子

同样作为喜剧演员,塞斯·罗根的跨界之路要更为顺畅,这个体型壮硕的胖子用实际证明,他的肚子里装的不只是肥肉,还有横溢的才华。少年时代的他就表现出喜剧天赋,擅长单口相声,出演了电视剧《怪胎与书呆》,并参与编剧《Da Ali G Show》。之后,在好莱坞喜剧大拿贾德·阿帕图的提携下进入电影界,凭借《一夜肚大》中的表演走红。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2)

塞斯·罗根与基友付兰兰可谓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塞斯·罗根属于大智若愚型的演员,长得其貌不扬,忠厚老实与邪恶搞怪融为一体,常以脱线的幻想和遭遇让人捧腹。他作为编剧的才华为他的导演之路准备了条件,同时他的喜剧帮朋友又让他的作品名声显赫。2013年,由他和好友埃文·戈德堡合导的《世界末日》,聚集了詹姆斯·弗兰科、乔纳·希尔等新生代笑星,在一个灾难片的框架内填充了诸多恶搞戏谑的情节,极尽低俗之能事,批判了好莱坞的人情虚伪,获得多个奖项的最佳喜剧片提名。

2014年,同样由两人执导的《采访》因为敏感的政治话题,受到朝鲜当局的抵制,轰动一时。这部片在风格上依然延续的是低俗喜剧的路子,很多桥段也很老套,但贵在它的题材创意和想象力,超越了生活化喜剧的模式。在塞斯·罗根的电影中总是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大麻,因为他是大麻合法化的鼓吹者;二是色情,总拿生殖器开玩笑,当然这也是好莱坞喜剧片惯用的手法。

▌本·斯蒂勒 :神经质式的解构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3)

本·斯蒂勒在好莱坞是出了名的好人缘,“除了他领头的“烂仔帮”,大卫·鲍伊、西恩·潘等也在他的电影中客串过

身材瘦小的本·斯蒂勒是好莱坞中生代喜剧演员的代表,常常在片中扮演Loser男和耍贱客,迈着一双罗圈腿为生活奔忙。尽管他八十年代就进入演艺圈,九十年代末成名,但直到新世纪后主演了《拜见岳父大人》、《博物馆奇妙夜》两个系列电影,才达到事业巅峰。

相比其演艺生涯的厚积薄发,本·斯蒂勒的导演之路开始的比较早。1996年,还是无名之辈的他执导了由喜剧红星金·凯瑞主演的《有线电视修理工》,讲述一位变态的电视接线员对一位客户持续不断的骚扰。2001年的《超级名模》陷入无厘头风格中,怪异的造型和天马行空的情节脑洞大开。而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2008年的《热带惊雷》,云集了汤姆·克鲁斯、小罗伯特·唐尼等明星,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拍摄越战电影的故事,致敬各种经典战争电影的同时,更是入木三分地讽刺了好莱坞的电影体制。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4)

《热带惊雷》中小罗伯特·唐尼的造型真是亲妈都认不出来

本·斯蒂勒执导的电影往往都有很好的主题创意,除了搞怪外,还有更多的思考,比如《有线电视修理工》是对电视侵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痛斥,《超级名模》是对时尚圈乱象的揭露,《热带惊雷》是对战争和好莱坞电影体制的讽刺。同时,他片中的人物往往都表现出神经质的性格,如《有线电视修理工》中金·凯瑞癫狂的表演充满张力,在营造了浓厚幽默效果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一种恐怖的颤栗,《热带惊雷》中的老帅哥汤姆·克鲁斯被化妆成一个秃头大肚的制片厂老板,观众差点没有认出来,由此也可看出本·斯蒂勒指导演员的功力。

喜剧是以反常规的落差效果来制造笑料,表现在演员身上就是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直白的性格特征,让人一看就能触发笑神经。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喜剧演员通常是粗俗的、肤浅的、造作的。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有不少喜剧演员转做导演后,摒弃了自己的表演模式,摇身一变成为文艺青年,在他们的作品中突显出严肃的诗意气质和先锋性的创新勇气,甚至成为各大艺术电影节的宠儿,可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北野武:黑色中的温暖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5)

北野武的作品中既有温暖治愈的《菊次郎的夏天》,又有暴力硬朗的《极恶非道》,但其幽默或者说黑色幽默的内核贯穿始终

北野武有“日本电影新天皇”之称,据说黑泽明在临终前曾给他写信说“如果没有你,日本电影的未来将会一片混沌。”而事实上,他也担起了这个责任,成为当代日本电影在国际上的代表人物。他年轻时曾在牛肉场当过电梯员,结识了场里的演员兼子二郎,两人随后组成相声搭档,活跃于电视和广播界,以辛辣的讽刺和黑色幽默著称。其后,他在出演大岛渚《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时,被塑造成一个沉默寡言的军人,迥异于之前伶牙利嘴的形象,大受好评,奠定了他之后电影的特点。1989年,他执导了处女作《凶暴的男人》,讲述一名警察与杀手之间的对抗,其凌厉的气质和独特的蓝色影像基调,让人过目不忘,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的完美转型。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6)

此后的北野武拍片不断,横跨黑帮片、青春片、喜剧片等多种类型,每一部都彰显着他独特的黑色幽默、残酷诗意和温情关怀的风格。他的黑帮片尽管血腥弥漫,但又常在气氛最饱满的时刻加入一个玩世不恭的笑点,瞬间消解了紧张,形成动静结合,比如《大佬》、《座头市》等。而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菊次郎的夏天》这样的温情片中,他又通过自嘲式的段子来丰富故事的趣味。

1997年,北野武执导的《花火》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一个喜剧演员转型导演后能达此成就的确罕见,或许只能用“天才”来形容。

▌理查德·阿瓦迪:IT男的文艺之路

对于英剧迷来说,《IT狂人》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年度最佳情景喜剧奖。剧中的主角之一莫斯是一个拥有高智商却又生活不能自理的电脑宅男,爆炸卷发、黑框眼镜和娘娘腔组成了他的形象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扮演这个角色的理查德·阿瓦迪却是一个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才子,不但写书,还拍电影,而且专拍文艺片。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7)

2010年,他执导的《潜水艇》讲述一个男孩在家庭生活与爱情之间的徘徊,影片风格前承法国新浪潮的让-吕克·戈达尔,后接美国作者导演韦斯·安德森,运用了分段叙事、个人独白、诗意空镜头、跳接等典型的艺术片手段,突显出浓厚的表现主义特征。该片获得当年英国艺术学院奖最佳新人导演、编剧、制作人奖提名,可谓一鸣惊人。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8)

另一名转行做导演的喜剧演员本·斯蒂勒也是《潜水艇》的制片人之一

三年之后,阿瓦迪又导演了《双重人格》,在风格上要比《潜》走的更远,故事依然展现的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状态,但是因为加入了精神分裂和意识流的内容,显得更加晦涩。片中科幻感的空间场景和阴暗朦胧的灯光,营造了诡异神秘的气氛,让人感到极为压抑。当然,阿瓦迪也没有忘记自己“IT狂人”的本质,他的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科技元素,如《潜》中的男孩通过测温装置观察父母是否做爱。

▌西蒙·赫尔伯格:猥琐男的爱情梦幻

在出演美剧《生活大爆炸》之前,西蒙·赫尔伯格还是一个四处跑龙套找生活的演员,但是这种表演经验的积累让他在加入《生活大爆炸》后爆发出极大的能量,从一个偶然的客串角色成为固定的常驻演员,开始为观众们熟知,并且还获得了最佳喜剧类电视配角奖。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9)

同样是格子衫,赫尔伯格在两部作品中穿出了完全不同的气质

与“谢耳朵”吉姆·帕森斯的俊俏卖萌不同,西蒙长就了一副喜剧演员的脸,即使在万千人群中也能一眼分辨得出,他扮演的角色霍华德也以猥琐好色著称,可谓讨厌又讨喜。但是在这几位主演当中,他却率先执导了自己的电影《追爱在巴黎》,体现出搞笑背后的导演才华。

该片由他和妻子乔丝琳·唐恩共同完成,讲述一位宅男徘徊在两位美女之间难以抉择的困境,在风格上是一部爱情喜剧片。西蒙自己扮演男主角,他的长相很难让人相信会有多个美女为他倾心,但是既然做了导演,也就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做一场为爱痴狂的美梦。

影片在叙事上显得比较青涩稚嫩,也缺乏北野武和阿瓦迪那样的文艺锋芒,但比起他主演的喜剧电视来说,多了几分生活真实的味道,比较严肃地探讨了男人在情感面前的白目和痛苦,有一种近似伍迪·艾伦的感觉。再加上对巴黎城市和海滩风光的展现,在摄影风格上很有感染力,算是一次合格的导演尝试。

真正伟大的喜剧不只是以把人逗笑为目的,而是通过一种笑中含讽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思考,它有着和悲剧一样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从喜剧演员转型的导演中,也有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作品直抵生命中最深层的部分,以风格化的影像表达自己对于生活苦难、个体存在甚至是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这样的作品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成为深沉厚重的经典。

▌查理·卓别林:喜剧的忧伤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10)

流浪汉夏尔洛(左图)是卓别林塑造的经典形象,他也曾在《凡尔杜先生》(右图)等作品中尝试了一些反派角色

迄今为止,在喜剧电影的范畴内,查理·卓别林的声名和地位是无人超越的,他以自己默片时代独具个性的形象和表演方式,将起初作为杂耍的电影助推到一种艺术的地位,同时又用自己导演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喜剧片在格调上的严肃性。

这位出生于英国伦敦贫民窟的矮个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舞台剧表演,并跟随剧团在世界巡回演出,后来到达美国,加入启斯东公司,出演了一系列喜剧片,于其中大搞各种恶作剧。他所扮演的流浪汉夏尔洛,戴着破礼帽、留着板刷胡、拄着一根拐杖的形象,已成为喜剧电影的标志符号。

1921年,卓别林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寻子遇仙记》,讲述玻璃匠夏尔洛与养子之间的故事,虽然延续的是恶作剧套路,但是把父子情渲染得细腻真挚,催人泪下,卓别林对电影情绪的调度功力开始显现。之后,他相继执导的《淘金记》、《摩登时代》、《城市之光》、《大独裁者》等片部部成为经典,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敏锐的关照,尤其是对底层人的生活充满同情,表现一种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

卓别林的导演才华体现在那些独特的情节设计上,如《淘金记》中饥饿的流浪汉把皮鞋煮着吃,《摩登时代》里工人被卷进机器里又转悠出来,都以一种逼真的夸张来对残酷的现实进行反讽,人们看的津津有味,却又感到无比忧伤。

▌特瑞·吉列姆:悲情的科幻世界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11)

特瑞·吉列姆参与的“巨蟒剧团”对英式喜剧以及无厘头喜剧影响巨大

在电影导演界,特瑞·吉列姆算是一个怪胎,当许多人都梦想着去好莱坞发展时,从小在洛杉矶长大的他却极度讨厌美国生活,毅然加入了英国国籍。与之相对应的是,他所导演的作品也游离于好莱坞风格之外,表面繁华鲜丽,背后却是沁人骨髓的悲情。

吉列姆在上大学时,加入了校园的幽默杂志,成为主要撰稿人,后来到达英国进入电视界,与朋友一起组成了喜剧创作团体“巨蟒剧团”,开辟了一种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古怪幽默,将一切嘲弄推演到极致,被称为是“喜剧界的披头士”。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12)

1985年上映的《妙想天开》兼具反乌托邦与赛博未来两种风格主题

单飞之后,吉列姆开始了自己的导演之路,先是于1975年执导了无厘头经典之作《巨蟒与圣杯》,对英国历史和政治进行了荒诞不羁的恶搞。之后,他以两部科幻片《妙想天开》和《12猴子》提升了作品的格调,尽管还是贯彻始终的乖张与讽刺,但影片的主题开始变得冷峻悲情,俨然一副大师的气派。例如《妙想天开》中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处处是电视荧屏,人们的生活时刻受到资讯总局的监视,有着类似《1984》的反乌托邦诉求。

吉列姆的影片有着天女散花般的想象张扬,诡异混乱的场景设计、疯癫神经的人物形象与脑洞大开的故事情节组合在一起,在带给人理解阻滞的同时,又有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快感。比如《12猴子》的肮脏颓败和重口味,会让人厌恶到极致,却又不得不跪拜其才华。

▌周星驰:永远的喜剧之王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13)

到2004年的《功夫》,周星驰的导演风格已经完全成熟

谈到周星驰,与其说他是为喜剧而生,不如说是为电影而生,他近似偏执狂的精益求精,让他的作品在每一个方面都达到行业典范。也很少有演员和导演能像他那么受到如此广泛而稳定的爱戴,即使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他的非议泛起,但影迷总是站在他的一方,原谅他性格上的怪异,只认可他在电影上的才华。

周星驰崛起于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黄金年代,在一系列喜剧中逐渐形成荒诞夸张的表演模式,开启了“无厘头喜剧”这一重要的商业片类型。这些影片经由石班瑜的国语配音后传到内地,愈发突显出他那标志性的大笑带给人无与伦比的感染力。这期间,他还和李力持、谷德昭等人合作导演了《喜剧之王》、《大内密探零零发》等片,开始向导演过渡。

为什么演员都要转型当导演 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14)

2013年《西游降魔篇》上映时,时光网曾独家专访导演周星驰

但周星驰真正作为导演的成功是在新世纪之后,以独立执导《少林足球》和《功夫》为标志,实现了才情的全面发挥。这两部影片在故事的完成度、笑点排列、节奏把控、场面营造、音乐运用等方面都可圈可点,细节上极为精致,有大片的气度。尤其是《功夫》中的摄影机调度和情节推进堪称完美,围绕其手法足以写一本拍摄教科书。

周星驰的伟大在于他的雅俗通吃,普通影迷能从他的电影中收获快乐、感受真情,而学者也能从他的电影中分析出后现代性、解构、戏仿等种种特点。同时,他的电影既有票房保证,也有口碑认可,无疑是华语电影中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代表人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