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

提到"俄式反恐",许多人都把它当成段子来看:解救人质却误伤人质,本来可以劝降却改成了强攻.......由此出现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而发生在2002年,震惊全世界的一场人质解救事件,就更让外界对于"俄式反恐"有了更深的体会。但回到事件本身,其实解救行动的背后也是一波三折,直到今天也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一、打破宁静的枪声

2002年10月23日晚上21点23分,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轴承厂文化宫剧院正在表演歌剧《东南风》,台上台下的观众与演员都沉浸于精彩的剧情之中不能自已。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70多个小时,他们将经历人生中最为难熬的时光,经历最让人难忘的场面。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1)

当第一幕刚刚结束不久,文化宫剧院门口突然闯进来几辆汽车,接着50多名全副武装的蒙面人从车上跳下,迅速冲进了文化宫的内部。当第二幕戏剧即将开始之时,突然几名蒙面武装分子冲上看台,朝天开了几枪后,对着台下目瞪口呆的观众厉声喝道:"你们明白发生什么事了吗?你们都是人质!现在停止演出,乖乖把手举起来!"

最开始观众们还以为这是编导别出心裁的"创意",但之后看到蒙面人一脸凶光,他们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好。所有观众和演职人员都被蒙面人押到舞台下方,坐在座位上。剧院里唯一的一名保卫也被解除了武装,经过清点,剧场里700多名观众和85名演员成为了劫匪的人质,其中还包括67名来自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外国观众。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2)

劫持现场的观众

不久之后,这群蒙面人在一家名叫"高加索"的网站上发表了声明,宣布是他们策划了此次行动。他们的目的也非常明确:要求俄政府立即从车臣撤军,释放所有被俘的车臣武装人员,否则将会杀害全部人质。蒙面人的真实身份也浮出了水面——他们就是臭名昭著的车臣武装分子,为首的叫做莫夫萨尔·巴拉耶夫,是一个残忍至极的嗜血狂魔。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3)

人质事件的始作俑者,车臣武装分子莫夫萨尔·巴拉耶夫

相比其他人,莫夫萨尔是抱着决死的信心而来,目的就是为了报复俄政府。更要命的是,武装人员里还有好几名女性,他们统一身着黑衣,用面纱蒙住双眼,腰间缠着爆炸物,他们也有着一个统一的名字——"黑寡妇"。而且这些女性决死的信心更为坚定,据一名生还的人质回忆,他曾听到一名"黑寡妇"在向他人这样说道:"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即使我知道现在走的路不对,我也要继续走下去。"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4)

人质冒死偷拍的“黑寡妇”

为了实施本次行动,早在一年前,一名武装人员就以商人的身份来到莫斯科,并在当地潜伏下来。又花了半年时间,通过在莫斯科的内应将武器弹药分批运到了莫斯科,行动前所有人全都足不出户留在住处,防止行动暴露。选择轴承厂文化宫作为目标,武装人员的原因有三:一是位置偏僻,安保力量差;二是该文化宫有许多外国人来看演出,劫持这些人可以提高国际影响力;三是因为价钱便宜,因此剧院上座率很高,适合开展行动。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5)

由此可见,当时俄高层对于安全工作十分松懈,因此才给了武装人员可乘之机。从事先踩点到运送武器,再到行动布置,假如政府在任何一个阶段有所警觉,那么这次事件就不会发生。这也暴露出护法机关在首都安全工作方面存在很大漏洞,在武器、情报和监控方面都应对不力。

二、血腥的72小时

当晚22点10分,接到报警的首批军警抵达了现场,将剧院层层包围。感到异样的武装人员与警方展开了交火,这当中一名武装人员因此受伤。愤怒的武装分子要求一位女人质给电视打电话,后者在电话中苦苦哀求道:"剧院里外都是爆炸物,千万别随意开枪"。

与此同时,包括总统普京在内的一众政府高官在克林姆林宫内开会,商讨如何解救人质,将武装人员绳之以法。剧院外,陆续赶到的6000多名军警和几十辆警车、消防车和急救车排成一行待命,市长卢日科夫也亲临现场指挥,所有人的心仿佛都提到了嗓子眼,都在静静关注接下来的局势。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6)

等待消息的人群以及救护人员

经过几名政府高官的劝说,武装人员首先释放了20名妇女和儿童。正当所有人认为事情将要往顺利的方向发展时,一名女人质因为逃跑被武装人员发现,残忍的后者不由分说将其残忍杀害,她也成了此次事件中首位遇害的人质。在此期间,俄政府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即不接受武装人员的任何要求,后者除了束手就擒,别的一律免谈。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7)

一名怀孕的女人质被释放

这一声明极大刺激了剧院里的武装分子,他们开始将火发到人质身上,羞辱与打骂声此起彼伏。而饱受刺激的人质也被吓得魂不附体,有些武装人员还在剧场内部吊起了多个绳索,恐吓人质要将他们活活绞死。"我们随时可以跟你们同归于尽"是这些人最经常说的话。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8)

武装分子与人质

不久又一悲伤的消息传来:一位勇敢的女营业员,26岁的奥莉娅•罗曼洛娃不幸被武装人员杀害。遇害前她不顾个人安危去解救人质,还试图劝说前者放下武器,结果惨遭不幸。接着又有一名试图寻找自己儿子的父亲也惨遭毒手,此时剧院内部弥漫着血腥与恐怖的气氛。

人质的遇害加重了俄罗斯公众对人质安全的担忧,许多人都向政府呼吁答应武装人员的条件,但政府却丝毫不为所动,宣布武装人员只要释放人质就可以活命。不久一位负责采访车臣问题的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娅从剧院中走出,他焦急地向外界宣布:武装人员威胁26日清晨,如果政府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就会在早上7点前杀害人质。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9)

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娅与记者进行交谈

此后的时间里,武装分子先后释放了75名外国人质和7名俄罗斯人质,之后还有几个儿童人质也被释放。看起来,一切还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指挥部得到的信息却是:武装人员的心理承受已经到了极限,最后极有可能狗急跳墙,向人质下毒手,局势开始朝着不利的地方开始发展,一场人质救援行动也即将展开。

三、喜忧参半的"春雷"行动

其实早在人质事件发生后不久,俄高层就制定了一个名为"春雷"的解救计划,并随着信息的不断完善,计划的细节也开始逐步完善。例如俄军警通过窃听武装人员和人质的通话,完全了解了剧院内部的情况,也从中获取了大量的情报,就连潜伏的内鬼也挖了出来。

更令军警感到兴奋的是,他们还获得了剧院的内部结构图,同时在一位热爱探险的青年人帮助下,一支特战小组从外面的下水道成功潜入了剧院内部,准备配合外围对剧院内部进行出其不意地突击。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10)

参加行动的“阿尔法”部队

在武器上,俄军与英国SAS的帮助下,为每个参与行动的队员都装备了"眩晕闪光弹",巨大声响与强光相结合,可以让武装人员瞬间失去反抗能力。同时俄军警为保证行动万无一失,还准备向室内释放大量高浓度麻醉气体——"芬太尼",麻醉气体与闪光弹相结合,俄军警认为此次行动已经成功了。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11)

凌晨3点30分,忍无可忍的武装人员杀害了两名人质,同时下令早上6点开始杀害剩余人质。得到消息的指挥部下令,"阿尔法"部队在6点展开"春雷"行动,务必一举消灭武装分子。5点开始,大量"芬太尼"气体开始从剧院地下通道和通风管道输入室内,一瞬间所有人质和武装人员全部昏睡在座位上。

6时30分,强攻开始, 一支特战小分队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开始攻击剧院正门。在攻入前,小分队队员们向正门的走廊投了几枚 "晕眩弹",守卫大门的几名武装人员被率先干掉,走廊内巡逻的几名武装人员也在一阵枪声后倒在血泊之中。同时,另外两支营救分队从临近夜总会和地下通道同时冲进剧院,向里面展开进攻。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12)

行动开始后,突入剧院的“阿尔法”

几支小分队几乎同时攻入剧场大厅,随着一阵枪响,武装人员和"黑寡妇"全被特战队员的子弹送进了永久的梦乡,二楼的武装分子也被击毙。由于在行动前就已得知武装人员身上绑有爆炸物,因此被击毙的武装人员都是头部中弹,防止爆炸物被引爆。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13)

被麻醉气体放倒的“黑寡妇”,注意腰间的爆炸物

穷途末路的莫夫萨尔·巴拉耶夫也在一阵枪声中被送进了地狱,结束了他卑鄙的一生。经过一阵突击后,除3名武装人员被生擒外,剩余50人全部被击毙,现场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而参与营救的俄特种部队队员则无一伤亡。剩下的时间,特战队员一边在剧场里寻找漏网之鱼,另一边拆除绑在武装分子尸体上的爆炸物,而大部分士兵则争分夺秒将处于昏迷状态的人质抬出大厅。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14)

军警将人质从剧院中抱出,等待救援

营救行动的成功让整个俄罗斯和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但在随后不幸的消息却传来:133名人质因救治不及不幸离世,这一结果出乎了官方的预料。这也使得解救行动成了后来为人诟病的一面。

莫斯科人质劫持案例(不算成功的行动)(15)

事件结束后,来到现场悼念的民众

事后经过调查,俄高层在行动中犯了三个致命性的错误,第一是没有考虑人质的身体健康,极度虚弱的条件下吸入大量麻醉致命气体,对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第二是因为行动保密,造成抢救工作被延误另外在现场救援时,有些人质被错误背出,施救时也出现了慌乱的情况,导致有的人被打了两支解毒针剂,有人一支都没有打。第三就是释放"芬太尼"时,为了保证行动成功,因此加大了气体浓度(达到了标准值的5倍),这也是行动造成大量人质伤亡的原因之一。

结语

回顾整个莫斯科人质救援行动,虽然在行动中体现了俄军警果断、勇猛的一面,但由于组织不力和处置混乱,还是暴露中一些致命的问题,这使得未来人质解救行动中,确保人质安全与行动圆满完成,二者变得重要起来。

参考资料

1.《惊魂72小时:莫斯科人质事件始末》

2.《惊魂莫斯科》

3.《俄罗斯反恐史1991-20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