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心学的特点(吴学人性之光)

文/吴美福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学文化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正与斜交织的一个重要时期,亦是吴学文化发展有着显著呈现和突出贡献时期吴越争霸亦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善良与扭曲,信誉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阖闾人格魅力的彰显和阖闾王朝的人性之光,无不闪烁着吴文化的光明一代英雄夫差威逼诸侯,黄池会盟,问鼎中原,体现出夫差坦坦荡荡,威武不屈的德性之光,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吴光心学的特点?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吴光心学的特点(吴学人性之光)

吴光心学的特点

文/吴美福

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学文化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正与斜交织的一个重要时期,亦是吴学文化发展有着显著呈现和突出贡献时期。吴越争霸亦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善良与扭曲,信誉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阖闾人格魅力的彰显和阖闾王朝的人性之光,无不闪烁着吴文化的光明。一代英雄夫差威逼诸侯,黄池会盟,问鼎中原,体现出夫差坦坦荡荡,威武不屈的德性之光。

剖析吴学文化,要用人性的角度,用道德的度量衡来解剖吴学文化历史。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今天来看,彷佛是一个个鲜活勃勃的舞台历史剧。在这些不可复盘的舞台剧中,寿梦、季札、孔子、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子贡、范蠡、文种、等诸等人物在独特的吴文化情境中本色表现自己,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诠释善良、丑恶、阴险与残忍,今天重读值得我们引以为镜。这些过去如烟的历史,呈现出吴学文化丰富多彩,表现出吴学文化典型特征。

吴学文化历史,贯彻自泰伯肇吴至各个时期,特别是春秋吴国时期。打开历史,看到的却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

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成就霸业,为吴国之栋材。此后,伍子胥又帮助吴王阖闾筑建都城,广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等待了数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闪耀着智慧的光明,同样的一个人,伍子胥在楚国却暗淡无光。如果不是吴王阖闾的惠眼发现人才,如果不是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如果没有吴王阖闾放心大胆放手让伍子胥去施展,如果没有阖闾王朝的强大的后盾,如果没有吴国军队同仇敌忾,攻入楚国首都郢城,那只是一种美好的一厢情愿,一种梦想,伍子胥也就不可能大放异彩,也不可能有他非凡光彩的一生。

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打击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自信,认为吴国势力强,军队强大,所以过于轻敌。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解开的血仇,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绝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吴王夫差权衡再三,考虑吴国因为举全国之力与越国的战争国力损耗严重,况且越王勾践以国碎轻死相拚,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报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阅读吴国的历史,读这些激荡人心的春秋人故事。勾践终于等来了夫差亲率十三万大军,北上黄池,与晋国争盟的消息。这是勾践朝思暮想的一个机会。当初子贡来访,就是凭借这一枚定心丸,最终说服了勾践。尽管这一幕的出现比子贡预期的晚了两年多,但毕竟还是出现了。而这个时候,距离勾践兵败为俘已经十二年,距离勾践离吴返越也已经九年了。勾践再也不愿等待了,按照当初子贡的分析,吴晋必有一战,那么,勾践当然不会怀疑子贡的分析也可能出现偏差。

勾践与范蠡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派出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大举向吴国进攻(习流为善于水战者,教士为训练有素的主力,君子为勾践的宗族私卒)。这是越国所能拿出来的所有精锐兵力了。但其数量还不到吴国主力的一半,可见,如果夫差不出兵远征,越国是很难战胜吴国的。

太子友从未有过独立主持军国大事的经历,见“黄雀”果然在“螳螂”出动后到来,十分惊慌。这个时候,就可以知道夫差逼伍子胥是何等的错误了。如果有伍子胥辅佐太子友镇守国都,越国是绝不敢轻举妄动的。

太子友知道,吴国精锐主力都已经跟着夫差北上了,留守的都是些老弱病残之人。他不敢主动迎战,在和王子地和王孙弥庸商议后,决定坚守城池。这倒是最正确的选择。姑苏城是伍子胥亲自督造的,坚固异常,易守难攻。如果太子友铁心死守,越国很难攻进去。

越国先锋畴无余率先攻到姑苏城郊。畴无余在此前的吴越纷争中,曾经杀死过王孙弥庸的父亲,并抢走了王孙弥庸父亲的旗帜。这一次出征,畴无余为了激励己方士气,特意将这面旗帜带到军中,行进途中不时舞动。

但是,这面旗帜对己方士气并没有起到多大地激励作用,相反却极大地激励了对手。王孙弥庸一眼就看到了这面令他深感耻辱的旗帜,为父亲复仇的念头一下子充溢心中,顿时将固守不出的既定方针抛到了脑后!

根据孔子的说法,“居父母之仇,弗与共天下也”是当时公认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以,当王孙弥庸以此为由,向太子友请求出战时,尚未树立绝对权威的太子友根本就拒绝不了他的请求。

王孙弥庸带着满腔怒火,出城迎战畴无余,竟然一击成功,将越国先锋畴无余生擒活捉。这一场胜利来得如此容易,大大出乎太子友的意料。对于一个从未主持过战事的毛头小伙来说,这样的胜利,其实并非福音幸事。

太子友此前从未与越国人直接交手,不知底细。他对越国人的判断是建立在伍子胥一贯宣扬的越国威胁论的基础上的。

在吴越之争中,太子友本属于微不足道的人物。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人物的思想转变,最终成为了吴越形势逆转的一大关键因素。

历史一向充满了意外与偶然,甚至是利用这些意外与偶然的人,才能偷袭成功。这是勾践忍辱负重十二年后第一次发起的抗争,但却首战告负。这顿时唤醒了勾践这十二年来一系列的屈辱记忆。兵败乞降、屈身为奴、忍辱品粪、卧薪尝胆……这不堪回首的一幕幕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从记忆中彻底抺去呢?唯有伐吴的胜利,才能抵偿过往屈辱带来的深重伤害。

但是,面对吴军的战无不胜,越兵一向是信心不足的。畴无余的出师不利,更是直接打击了勾践的信心。这是不是预示着上天并没有真正站到自己的这一边?难道自己还是要屈从于吴国的淫威,永世不得翻身吗?人在负面情绪的侵袭下,会出现两种不同向度的后续反应:一种是逃避性行为,另一种是攻击性行为。当勾践撕下了戴了十二年的和顺面具,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后,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就算他愿意就此罢兵,吴国也绝不会放过他。等到夫差挥师回国,首先就会将整个越国踏平!

太子友很快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越兵大胜,趁势就要攻城。王子地见势不妙,下令拼死守城。这姑苏城,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越兵虽然士气正旺,但还是没能如愿攻进姑苏城。由此可见,太子友在战略选择上的错误是多么的巨大。由此亦可见,勾践又是多么的幸运。如果他碰到的对手不是少不更事的太子友,他的这一次伐吴,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王子地一边谨守城池,一边派人急急北上,向吴王夫差告急。勾践久攻姑苏城不下,内心急怒交加,自然就产生了“愤怒迁移”,将满腔怒火尽数发泄到了姑苏城外的姑苏台上。勾践却将姑苏台当做了泄愤对象,命范蠡点了一把火,什么姑苏台、馆娃宫、响屟廊,尽数付之一炬!

后来的小说家把西施和夫差在姑苏台上种种美好缠绵的痕迹,却被范蠡点的这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而勾践十二年来的屈辱,范蠡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对西施的思念,也都在这熊熊火光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从历史上看,勾践是典型的奸妄小人,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没有一点人性,更没有仁义道德。如果当年的夫差不仁慈、不怜悯、不心善,那有后来的所谓的历史学家的“越甲三千可吞吴”的谬论?251年后,越国灭亡,正因验了那句话“失道寡助”

朝代更替是历史的规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德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之魂,吴学文化旗帜熠熠生辉,历久弥新,至今闪耀着光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