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起源地是哪(咖啡起源)

咖啡(英语:coffee)是指经过烘焙过程的咖啡豆(咖啡属植物的种子)所制作冲泡的饮料。咖啡是人类社会流行范围最为广泛的饮料之一,也是重要经济作物。 咖啡树原产于非洲亚热带地区,以及亚洲南部的一些岛屿。那些咖啡树从非洲出口至世界各国,现时那些咖啡树种植遍布超过70个国家,主要在美洲、东南亚、印度等赤道地区。

咖啡的起源地是哪(咖啡起源)(1)

咖啡普遍分为两种:备受推崇的小果咖啡(阿拉比卡)及颗粒较粗和酸味较低而苦味较浓的中果咖啡(罗布斯塔)。咖啡一旦成熟,就会经过采摘,加工,烘焙的程序。咖啡中咖啡因对人体有刺激的作用,人们在学习、阅读和思考等脑力活动时经常用来提神。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料之一,它能够以多种方式制作,如:浓缩咖啡、卡布奇诺、拿铁咖啡等,通常是作为热饮,亦也可作为冷饮。在饮用前可计算估计咖啡因的摄入量,即可达到适量的标准。大部分的研究建议,适度饮用咖啡是有益的,甚或有利于健康的成年人。

咖啡的种植首次发现于非洲埃塞俄比亚,最早的可信证据出现于15世纪也门的苏菲主义,在非洲之角及也门,咖啡被用于当地的宗教仪式。但亦由于这些仪式跟基督教的信仰抵触的关系,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禁止咖啡消费世俗化,直至孟尼利克二世的统治时期。在17世纪土耳其的鄂图曼帝国,由于政治原因,饮用咖啡也被禁止。

咖啡是一种主要的出口商品:它是许多国家的顶级农业出口商品,跻身世界上最大的合法农产品出口物,亦是发展中国家出口中最有价值的商品之一。绿色咖啡豆即生豆(未经烘焙的)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一旦交易,咖啡豆会根据不同的口味而有不同的烘焙程度,经过烘焙的咖啡豆能够制作成为咖啡作为饮料。一些争议指咖啡的种植与它环境影响有关,例如肯亚咖啡豆在移植种植后失去了独有的肯亚酸,而肯亚的原种地土壤含有较高浓度的磷酸。因此,公平贸易咖啡与有机咖啡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

咖啡的来源已无从稽考,有诸多传说。相传,今天的奥罗莫人的祖先被认为是首个认识到咖啡树令人振奋的效果,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指出非洲咖啡的增长或是本地人会用它作为兴奋剂,甚至早于17世纪已经知道;另一传说,据说是一千多年以前,在9世纪的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羊吃了一种植物的种子(咖啡豆)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继而发现咖啡,但此事截至1671年并没有得到记载,有可能是杜撰的;也有说法是当地发生过一场野火,烧焦了一片咖啡林,经过烧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围居民注意,人们最初咀嚼这种植物果实来提神,后来烘烤磨碎掺入面粉做成面包,作为勇士的食物,提高作战的勇气。不过这些传说故事都缺乏历史文件佐证,只出现于后世的旅游传记中。据说,最初经栽培的咖啡是源自埃塞俄比亚的哈勒尔。

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作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回教的清规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并关闭咖啡店,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咖啡Coffee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阿拉伯语Qahwah,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咖啡种植,制作的方法也被阿拉伯人不断地改进而逐渐完善。

但在公元15世纪以前,咖啡长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垄断,仅在回教国家间流传;当时主要被使用在医学和宗教上,回教医师和阿轰们承认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15世纪初开始有文献记载咖啡的使用方式,并且在此时期融入宗教仪式中,同时也出现在民间作为日常饮品。

因回教世界严禁饮酒,因此咖啡成为当时很重要的社交饮品。直到16、17世纪,透过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权荷兰人的买卖辗转将咖啡传入欧洲,很快地,这种充满东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气迷魅的黑色饮料受到贵族仕绅阶级的争相竞逐,咖啡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产生了“黑色金子”的称号,当时的贵族流行在特殊日子互送咖啡豆以示尽情狂欢,或是给久未谋面的亲友,有财入袋、祝贺顺遂之意,同时也是身份地位象征。而“黑色金子”在接下来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借由海运的传播,全世界都被纳入了咖啡的生产和消费版图中。

1683年,土耳其军队围攻维也纳,失败撤退时,有人在土耳其军队的营房中发现一口袋黑色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个曾在土耳其生活过的波兰人,拿走了这袋咖啡,在维也纳开了第一家咖啡店。17世纪末,咖啡以“伊斯兰酒”的名义通过意大利开始大规模传入欧洲。

相传1600年时有些天主教修道士认为咖啡是“魔鬼饮料”,怂恿当时的教宗克莱孟八世禁止这种饮料,但教宗品尝后认为可以饮用,并祝福了咖啡,因此咖啡在欧洲逐步普及。

17世纪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垄断,在欧洲价格不菲,只有欧洲上层人物才能饮用咖啡。直到1670年,一位到麦加朝圣的印度信徒吞下七颗果实,然后将这些果实带回了自己的家乡种植,结束阿拉伯人垄断咖啡市场的时代。1690年,一位荷兰船长航行到也门,得到几棵咖啡苗,开始在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种植成功。1727年荷属圭亚那的一位外交官的妻子,将几粒咖啡种子送给一位驻巴西的西班牙人,他在巴西试种取得很好的效果。巴西的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从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蔓延。因大量生产而价格下降的咖啡开始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

在东南亚有出自福建话“咖啡店”的“Kopitiam”一词,马来西亚、新加坡的“Kopitiam”始于1900年代,是中国移民所创设。

中国大陆最早的咖啡种植则始于云南,是在20世纪初,一个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此外,咖啡作为舶来品在上海开埠后在上海租界也开始兴起。不少爱赶时髦的上海人也开始去尝试,可一开始并不习惯咖啡的苦味,并称咖啡的味道为“没想到像咳嗽药水一样难喝”。不过,慢慢地随着西餐在上海滩的普及,咖啡也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民初鸳蝴派大家周瘦鹃《生查子》词中有“更啜苦加非,绝似相思味”,把咖啡与相思、悲苦、离愁等中国文学传统联系在一起了。20世纪20至40年代上海南京路、霞飞路、北四川路、亚尔培路等路上曾拥有大量各具特色的咖啡馆。从90年代末开始咖啡文化在大陆地区重新兴起目前已有不少咖啡馆兴起,年轻人已普遍接受咖啡饮品,且饮用咖啡的处所也多元化及个别特色,包括餐厅、咖啡馆、点心、蛋糕烘焙店等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