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

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1)

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2)

墨的制作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最早记述制墨的方法。 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烧油取烟法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 “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云麓漫钞》卷第十)。

明《天工开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3)

烧松木取烟法

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净,即便残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质量不好。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烟。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清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墨烟处理

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

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4)

配料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 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

捣练

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

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5)

墨锭

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中,压成墨锭。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型等;图案有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

从石墨、松烟墨到“制墨四大家”

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6)

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一宝。韩愈在《毛颖传》中称它为“绛人陈玄”。北宋大学士苏易简在《文房四宝谱》中写道;“松滋侯易玄光,墨也。”那么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墨的呢?据宋人高承在《事物记原》中说;“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在《古今事物考》卷二“墨”条中,也写道;“墨始于黄帝之时,一云田真造墨。”

最早的墨是什么模样的呢?据宋人李孝美在《墨谱》中记载;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陶宗仪在《辍耕录》卷二十九中云;“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他们所讲的墨就是古代的“石墨”,它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所制成,使用时用研石在砚石上磨成粉末,再渗以水融成墨汁使用。在徽墨产地歙县有这样的传说,有一天邢夷在溪边洗手,见水中飘来一段松树木炭,随手捡起,手为之黑。于是他捣为末,用饭粥拌和,以手搓成扁形和圆形,凝成固体,以之研磨。他所制的墨,史称“邢夷墨。”在纸还没有出现前,甲骨文和竹简,也都是先用墨写好后,然后再镌刻的。中国的墨是源远流长的。

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但是这时期的墨没有制成锭,而只是作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到了东汉,墨的形状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从此,研石就渐渐地绝迹了。

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7)

三国时,我国制墨业进一步发展。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记载着三国魏书法家韦诞制墨的方法;“参以真珠、麝香,捣细合烟下铁臼,捣三万杵”。韦诞制作的墨被称为“韦诞墨”,是古代的珍贵之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到了唐代,我国的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在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负胜名的制墨大师奚超、奚廷珪父子。奚氏父子刻苦钻研制墨技艺,据说他们选用松烟一斤,珍珠、玉屑、龙脑各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终于制成“丰肌腻理,光泽如漆”、“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好墨,被称为“奚墨”,又叫“珪墨”。

当时南唐后主李煜酷爱作诗绘画。安徽知府为了讨好皇上,差人选了两块奚墨时献给朝廷。李后主一试,果然不沾不涩,不滞不滑,乌亮光泽,而且芳香四溢,连声称赞。当即把奚廷珪召去,封为“墨务官”,赐姓为李,又加封“奚墨”为“徽墨”。所以到了宋代,徽州(北宋末年歙州改为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李氏的制墨艺术被人们历代相传,一直至今。

明代著名大画家董其昌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明代的墨为什么这般好,原来在那些高级的徽墨中,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故清香四溢,还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乌黑铮亮。当时称为“徽墨甲天下”。

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8)

清代,是徽墨的又一个新时期,这时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制墨四大家,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1615——1689)原名圣臣,一作孺昌;字昌言。早期他凭借明末著名制墨家吴叔大的墨模制墨,改“玄粟斋”为“艺粟斋”,创制了“紫玉光”、“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锦墨“豹囊丛赏”等名贵之墨,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宝座。曹素功墨庄乾隆年间迁址苏州,同治三年(1864)又迁址上海。这个经历十三代绵延三百年的制墨世家发展成为今天的上海墨厂。

汪近圣,原系曹素功家的墨工,后在徽州府城开设鉴古斋墨肆,其墨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有“今之近圣,即昔之廷珪”之美称。四大家中的另一位制墨大家汪节庵(1736——1820),他为歙派制墨业代表人物,也善集锦墨,上海博物馆有其“西湖十景诗图”彩硃等集锦墨数套,为世所珍。

四大家最后一位是胡开文,徽墨休宁派制墨业的后起之秀。原店在休宁,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安徽海阳、屯溪两处开设墨肆,由长子、次子主事。同治三年(1869)四世孙在芜湖创设“沅记胡开文”。光绪年间五世孙胡祥均在上海开设“广户氏胡开文”。尔后,胡氏后裔又在歙县、杭州、广州等十多座城市分设墨店。至清末,胡氏墨风靡神州,行销世界,胡氏的“苍佩室墨”是其代表作。

中国的墨,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用品,它更是举世无双的文化艺术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民国墨与现代墨绘画区别(文房墨的制作和制墨四大家)(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