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高考语文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

知识清单 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高考语文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

知识清单 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

一、官职名

【爵】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a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简称“相”。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 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 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

【参知政事】 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节度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境内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经略使】 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逐渐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二、礼仪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群臣面向北。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让位于贤,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古代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秦汉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如《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拥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给他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但体未及壮,还比较年少,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 古代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虚左】 古代乘车是以左边的位子为尊的,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死】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①“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②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③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三、教育科举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如《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时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童生试】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官办的府、州、县学学习。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

【序】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 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和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一说为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东林人士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如《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四、天文历法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这里的“十年”指鲁庄公十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中,“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①序数纪月法。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②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庾信《<哀江南赋>序》:“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③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①序数纪日法。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②干支纪日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六月丁丑”指农历六月九日。

③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一般是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④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①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②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代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对应关系表

天色纪时

地支纪时

现代纪时

夜半

23~1点

鸡鸣

1~3点

平旦

3~5点

日出

5~7点

食时

7~9点

隅中

9~11点

日中

11~13点

日昃

13~15点

晡时

15~17点

日入

17~19点

黄昏

19~21点

人定

21~23点

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并序》:“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每到一更,巡夜的人便打梆子或敲锣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昏

甲夜

一更

19~21点

人定

乙夜

二更

21~23点

夜半

丙夜

三更

23~1点

鸡鸣

丁夜

四更

1~3点

平旦

戊夜

五更

3~5点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如《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 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五、地理名词

【西河】 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如《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江东”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

【江左】 即江东。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所以“山东”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寒气。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故得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今河南南阳)。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和京都长安。

【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主要建都于自认为是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这一带地区为“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的一般说法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赤县神州】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原”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六合】 天地四方。如《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指“天下”。如《过秦论》:“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国】 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