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重点)

七上第三单元教学重点

就语文学习而言,钱梦龙指出,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重点)(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提出了非常明确的默读要求,初中生能“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因此,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四次默读教学,教师可根据每次的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

本单元是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的习惯 ,避免停顿,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以便整体地感知文本的内容。在默读技巧方面,注意培养学生连贯阅读的能力,不要因为遇到生字、生词、 难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就停下来。

此外,在默读习惯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不出声,不动唇,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本单元所选的三篇现代文, 篇幅均比较长,文字优美,线索清晰,适合默读教学的要求。为完成本单元对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 安排相应的教学重点,整个单元构成默读能力培养的整体,共同完成教学。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默读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的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初步接受过默读的训练和熏陶。 初中阶段的默读训练则以小学为基础,进一步开拓,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避免停顿,以保证阅读的完整性,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 。不要遇到生字、生词、难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就停下来,打断阅读思路。要让学生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避免阅读时由于遇到难点或干扰而放慢阅读速度。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如下方法进行默读:(1)动眼不动嘴。所谓的动眼不动嘴是指在默读中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不要将默读变成“默朗读”。(2)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笔记。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做笔记,在思考型的默读中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有速度地默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速度进行,将本单元的“长文”尽量“读短”。除了多多练习 ,坚持熟能生巧的原则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技巧讲授。(4)整体性地默读课文,在不回读的基础上,能够通过默读从整体上感知、 把握和理解全文。

第二,引导学生尝试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这是阅读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要弄清文章讲了哪些人、事、物或观点,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可以结合默读,让学生初步感知, 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本中的关键语句,边读边做一些简单的标记。

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比较固定的格式, 让他们学会概括。简单的文章可以是对全文的概括,长的、比较难的文章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概括。

第三,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

本单元的文章选材聚焦于“学习生活”这一主题,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感受别人的学习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有意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比如热爱童年、热爱读书、尊敬老师、对老师感恩、珍惜学习机会、对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等。

第四,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阔的阅读空间。

本单元后设置了本套教材第一次“名著阅读”栏目,推荐了《朝花夕拾》《湘行散记》《 城南旧事》三部名著,介绍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阅读方法。

《朝花夕拾》《城南旧事》的推荐恰好可以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窃读记》的教学相结合,而《再塑生命人》和《〈论语〉十二章》的学习也可以导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论语》的阅读。《 窃读记》中的“我”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好榜样。因此在这个单元中,可以充分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为贯彻本套教材大力提倡的“多读书” 的理念开一个好头。

在完成上述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重点。

比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因为这篇文章比较长,生僻词语也比一般现代文略多(但基本上不影响阅读 ),恰好可以借此提示学生,不要遇见疑难字词句或注释就中断阅读,先一口气读下来再说。

教学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视学情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的手法,品味炼字与句法的精妙,如“百草园”部分的景物描写和“三味书屋”部分的人物描写, 但切忌讲得太抽象或太琐碎。

对《重塑生命的人》而言,在完成品味、揣摩关键语句的教学重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表现盲聋哑人心理状态的语句, 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同样,教学《窃读记》时,可以将生动的心理描写作为重点,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的心理变化。

教学《〈论语〉十二章》,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 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理解重难点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含意。

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启发、探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亲近经典 ,理解经典,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部分。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图片/语文教与学

收集/谢冉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