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帛书: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帛书:道德经第二十三章(1)

这一章很有意思,其实说的有点类似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吸引力法则。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思想集中在某一个领域的时候,那么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有点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我们来看一下老子是怎么说的。

希言自然,“希”就是珍惜的意思,说的是少说话,这本来就应该自然而然的规律和规则。其实这句话放在这里,多少会让人感觉突兀,那么我们就把它理解为“废话少说”吧,然后老子开始切入主题。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帛书:道德经第二十三章(2)

首先老子先用了一个风和雨的例子,作为坡道,引入主题。老子说,狂风和骤雨啊,没有天天刮个不停、下个不停的,总是有高潮就有低谷,终将归于平淡,是谁的原因呢?是天地。天地如此无所不能,都不能做到持久,更何况与人呢?老子用反问的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那么他要说什么呢?我们继续往下读。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老子说,所以啊,做事情按道理来讲,追求道的人,就会更容易遇到“同道中人”,追求德的人,就更容易遇到“同德之人”,那么同样的道理呢,做事情失败的人,或者是有很多缺点而又不懂得改正的人,就更容易跟失败的人在一起。大家看,这是不是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帛书:道德经第二十三章(3)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情况,我们说“混圈子”,你会发现,积极向上的人就喜欢跟积极的人在一起,他会觉得很舒服。而那些失败的LOSER呢?浑身充满了负能量,见了谁都喜欢抱怨发牢骚,那么很奇怪,他们总喜欢跟比自己更失败的人在一起,因为这样他们可以找到优越感啊,所以这也就是吸引力法则的一个方面。

那么另一个方面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果是什么呢?老子告诉我们,“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跟同道中人一起追求道的人,做事情也就更符合道,跟同德之人一起追求德的人,德行也就越来越高,同样的道理,那些屡屡失败受挫而不懂得改变的人呢,就会越来越失败,越来越LOSER...所以老子用这一段阐述了吸引力法则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帛书:道德经第二十三章(4)

好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老子此段话的深意,是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追求道,不要像狂风骤雨一样“三分钟热度”,这样不持久,而应该多多接近“同道中人”“同德之人”,跟他们在一起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一个人就会耳濡目染,慢慢的步入一个正向的循环上升的状态,就会越来越好。

最后老子还撂下了一句话“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道理,你不相信,那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