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崖柏有糖心料(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

不知不觉,我们一起了解了邯郸的十个神仙,也分析了他们的来源。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在收集材料中,偶然发现一个吃石头的邯郸人。这个故事暂且压下不表。

咱先说说神仙是怎样来的。

在西方,人们熟知的神仙来自奥林匹斯神系。在这个神系里,神生下来就是神,掌握闪电、力量、美貌、智慧等等;神与凡人结合,生来的是半神。除此之外,凡人不能成神。

太行崖柏有糖心料(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1)

古希腊十二主神之一宙斯

在中国,神仙的来源有好几个体系,比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长篇神魔小说,也有《神仙传》《搜神记》这样的短篇故事集。在中国,有的神是天生的,比如七仙女;有的神是修炼的,比如十二金仙;也有一些神,他们的成功很偶然。

太行崖柏有糖心料(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2)

降龙伏虎

比如,烂柯人。

传说在西晋时有个叫王质的青年农民,一次上山打柴,来到王乔仙洞口。王质胆大好奇,心想,人家都说洞里有仙人,我何不进去看个究竟?因洞口很小,只能通过一个人,洞深三丈余,宽余高各丈许。王质刚进洞中什么也看不见。顷刻之间,洞顶好像透进来光线,只见两个小孩正在下围棋。王质素好下棋,被两位小孩精湛的棋艺一下子给吸引住了。两位小孩好像未发现有人进洞似的,边下棋边吃大枣,有时也顺手把枣递给王质吃。看完一局棋后,小孩对王质说:“你也该回家了。”王质俯身去拾斧子,想不到斧柯(斧柄)已经烂朽,只剩下铁斧了。王质回到村里,怎么一个人也不认识了,询问自己的父母,才知道他们已经死去一百多年了,从此,后人就把这座山叫“烂柯山”。

太行崖柏有糖心料(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3)

烂柯人

再比如,王烈。

下面的故事来自《神仙传》。

王烈字长休,河北邯郸人。

经常服用野生姜和铅,年龄有三百三十八岁,还是很年轻的容貌。(长生不老之术)

他登高山过险峻的时候也健步如飞。

王烈青年时曾是太学中的书生,学习时没有(什么书籍学问)是他不涉猎的,常和人们议论《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非常博学多才。

任中散大夫的醮国人嵇叔夜(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很敬重王烈,常常向他请教。并和他一起进山游玩采药。

后来王烈独自进了山西太行山,有一天他忽然听见山的东部发生了山崩,隆隆的轰鸣好像打雷。王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赶去看。

只见大山崩塌了几百丈,两面都是青石,石中有一个直径一尺宽的洞,洞里不断流出像骨髓般的青泥。

王烈试着把那泥团成了圆球,不一会圆球就成了石头,好像把热蜡团成球凝固以后的样子。

那泥丸散发出一股粳米饭般的香气,放在嘴里咀嚼也有粳米饭的味道。

来历不明的东西也敢进嘴,王烈胆子还真是不小。

不仅如此,他还团了象桃子大小的泥丸带了回来,对嵇康说:“我得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给你。”

嵇康很高兴,王烈就把泥丸拿出来,一看泥丸已变成青石丸了,一敲还发出铜的声音。

嵇康就让王烈领他到山崩处去看,那崩塌的山却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后来王烈又进了河东的抱犊山里,看见一个石窟,里面有个白石的架子,上面有两卷写在白布上的经文。

王烈拿来看,不认识上面的字,不敢把经卷拿走,又放回白石架上。

但他照着经卷上的字记下来几十个字,回来给嵇康看,那些字嵇康全都认识。王烈十分高兴,就领上嵇康到山中石窟去读经。

太行崖柏有糖心料(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4)

嵇康

去的路都记得很清楚,但走到那里,却怎么也找不到石窟了。

这个故事是不是颇有《桃花源记》的味道呢?

王烈后来私下里对弟子说:“这是因为嵇康不该得道,所以那石窟才闭上了。”按照神仙经里的说法,神山五百年裂开一次,其中会流出来石髓,如果能服用了石髓,就可以和天地一样活得长久。

王烈先前得的石丸,肯定就是石髓了。

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大都世世代代祀奉王烈。

晋代永宁年间,王烈去陕西洛南县的洛川一带漫游,和人比赛射箭。

王烈用的是需二石力量才能拉开的弓,在百步的距离射靶,十箭九中。

一年以后,王烈又到洛川去,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者名叫张子道,恭敬地向王烈施礼。

同座的人很奇怪,张子道说:“我七八岁时见他时,他就是现在这副容貌,现在我九十多岁了,他仍是一副少年的面孔。”

后来,人们不知道王烈去了哪里。

是不是又让我们想到了“烂柯人”呢?

让我更感兴趣的,还有王烈吃的石髓。能吃的石髓谁也没有吃过,但是,在魏晋时期,甚至更早的秦汉以及之后的隋唐,还真有人吃石头,而且不是一般人在吃。

谁吃呢?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皇帝,还有有裴秀、皇甫谧等名人。

太行崖柏有糖心料(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5)

汉武帝

他们吃的是什么石头呢?

有两种说法。葛洪认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

这些石头合起来还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寒食散、五石散。

这些石头吃起来是什么滋味呢?传说,人在服用了它之后,体内会越来越热,人越来越不惧怕风寒。同时令人身心愉快,性格开朗,体力也逐渐增强。

正因如此,魏晋时期很多人都在服用五石散。

鲁迅先生指出:“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石散一名寒食散。”也就是说,这种药有剧毒,热力很大,所以吃的时候要冷服。

太行崖柏有糖心料(那些被封神的邯郸人)(6)

鲁迅

服食“五石散”以后,还要多外出散步或运动,以便促进药力散发,称为“散动”或“行散”。“行散”也叫“行药”。

任何药久服之后难免会有“并发症”或“后遗症”,“五石散”亦不例外。晋名人皇甫谧在一篇文章里说,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所以非深知药性,会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药性不可。

可见,这种毒品的危害实在比它的功效更大!难怪孙思邈要说:“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为含生之害。”(《备急千金要方》)

由此,我想到,王烈吃石髓的故事,是不是这些服用五石散的贵族们杜撰的,目的是让人认为石头真的能吃,而且好吃,甚至吃了还能成仙。如果是这样,倒是最早的软广告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