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十二篇(新说文解字指点迷津)

指点迷津:告诉他人解决难处的办法或途径。津:渡口,迷津:迷失渡头所在,后引申为错误的道路或方向。

说文解字十二篇(新说文解字指点迷津)(1)

指(图一,小篆),初义是手指头,从手从旨,历来学界识定旨仅作指字的声部。其实不然。旨的匕是古人取食的器具(勺匙、调羹,匕的异源同形字还有跪拜的女子与匕首两解)。远古用手指抓取食物。新石器时代人工培植出稻粟,由于要节省着充饥,常常需将稻粟熬成热腾腾的稀粥,不能像抓饭那样抓,于是用骨片或蚌壳等中介器具替代手指,后专门制作勺子进食。勺之使用远早于夏商时起的以箸(筷子)进食。为表明指的“匕”是代手指的勺子,甲文匕加口作“旨”,意思用勺取食放在嘴里。金文旨在“口”中添加代表甜食的短横写成“甘”,因为味道苦辣咸的食物在口中不宜“久留”品尝,甘也是甜的本字。替代手指的勺子匕与甘组成“旨”,字义品尝美味。美味诱人奔其而去,“旨”引申出表示目的意图等新义。隶书起旨字讹变,甘误成“日”。

点(點,图二,小篆),黑占配,学人有大相径庭的“黑”(金文,图三)之识定:1.烟囱下是燃烧的“炎”,点为烟灰。2.避野兽侵害,脸上涂抹花花点点颜色。3.黑猩猩形。4.田地被火烧,焦黑了。我识定黑是“黑点脸”与火(炎)的特写画面。炊者在烧火烹煮时为让火势旺些,头部常靠近火堆吹火,飘起的柴炭烟灰沾到脸上。點的“占”一直被认为是声部 (古音)。《说文解字·黑部》:“點,小黑也。从黑占声。”《汉字源流字典》“点”:“形声字。篆文从黑,占声。”我识定“占”还表形义,甲文占构形是根据骨块中的兆纹进行卜问。人在烧火过程中,脸上“动态”黑点如炙灼甲骨时的兆纹一样会逐渐增多。

迷(图四,金文),脚(止)、路(彳)的辵(辶)与米组合。米,甲文是穗梗结满了粟粒形。古人造字米实为粟米即小米,今人所称的米为稻米即大米。由于粟米颗粒小,粟米或如粟米这么的小微珠粒等物体散入在路上就很难发现,寓意迷失迷路。故迷之米不是历来学界所云的仅是声部。迷字的行路分辨不清方向初义引申出就无判断能力意思了:迷惑、迷惘、昏迷;从分辨不清就要努力去分辨,引申出对某人或某事特别青睐喜爱:迷恋、着迷、沉迷、痴迷。米为声部的字,米都含纳形义。眯,小米如灰尘沙土入眼,就不能睁开眼看清东西,眯了眼。

津,甲文(图五)是一人手握竹篙站着撑舟。金文的津从舟从淮,有一款“舟淮”,横舟在下载着淮(图六),淮在津字中不是讹变而是异变,水与隹组合指大河,甲文“隹”是身影矫健善飞的短尾鸟,只有“隹”才能逾越过河面如此宽广的“淮”。淮河(旧称淮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舟淮”津的字义即舟船如“隹”般渡大河。顺语,山隹配的“崔”,古人称是非鸟儿无以至顶的高山。但“崔”的构形山在隹上,应当解读为连鸟都飞不过去的高山。构形出自秦篆汉隶的正体“津”水聿搭档。聿是筆的本字,甲文系手持末端绑了兽毛的竹管在写字,夸张与浪漫“处理”后,意为握篙如持笔,技术性艺术性地撑船渡河。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孟浩然)渺焉四顾,何处是中华古文字学柳暗花明的桃源?在这艰深晦涩领域里踽踽独行不懈求索的游子,多么希望能穿越遥远时空,与睿智的造字祖先饮茶畅谈,请他们指点迷津。(徐梦嘉文/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