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1)

前阵子还因热播剧《庆余年》中“范思辙”一角频上热搜的演员郭麒麟,此刻正着一袭青褂长衫,理着蘑菇头,抱着人偶在舞台上来回踱步。嘴里念叨着:人是可以努力,但是不能过火……这是话剧《牛天赐》中的一幕,改编自老舍先生的作品《牛天赐传》。

2019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为了向老舍先生致敬,同时也为了完成老舍先生之女舒济先生多年的一个心愿,“老舍专业户”方旭将《牛天赐传》这部作品首次改编并搬上戏剧舞台。此刻,正是其首轮演出的第三场。

而拿到主角剧本的郭麒麟也顺利地成为了“牛天赐”的第一舞台形象。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2)

跟天赐最像的地方:怕挨打,嘴还欠

提起老舍先生笔下的这位小英雄,我们的主角儿牛天赐,不得不说,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总是能够将一件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经由他的小脑袋瓜转变成一场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3)风波。始料未及,却又让所有知悉的人倒吸一口凉气。

而我们这位英雄主角的扮演者郭麒麟,虽已是登台近十年的“老”相声演员了,但年岁上比我们成年后的主角天赐没大几岁,有着依旧符合他这个年纪的气质。虽不至于像天赐般让人“头疼”,却有着天赐的智慧与不凡。

2019年春节前后,郭麒麟第一次见到导演方旭,两人一聊就聊了近4个小时。如果说一开始导演方旭还有一丝丝的担忧,那么聊完之后,导演这颗悬着的心似乎也可以放下来了。也许是过去的相声舞台经验让这位青年演员无论在只是储备抑或是理解和感受能力,都得到了导演的认可。因此,我们的主角牛天赐的扮演者也就这么顺利“上岗”了。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4)

作为主演,那就先来说说跟天赐最像的地方吧,用郭麒麟自己的话说就是:怕还打,但是嘴还欠。他自己都这么讲必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喜欢看话剧,这是一个习惯,而这习惯的养成或许要感谢搭档阎鹤祥。“因为我们平时也要演出,而且我哥(阎鹤祥)说多看看戏剧对我们的表演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在休息空余阎鹤祥会经常拉着郭麒麟去附近的剧院看上一场。

“那会我就特懒,不爱去。因为我们确实演出任务很繁重,每周休息的那一天,其他演出也都休息了。所以为了看戏,我哥经常迟到,就是因为看戏去了,有时候我们挑一个短一点的戏,看一会然后赶紧再往回赶。”郭麒麟说,“但是我这人看戏看不全就特别难受。开场进晚了,或者看一半就走了都没法接受,但我还偏偏就爱掐着点儿去,每次都是一看表,还有三分钟,开始玩命儿跑,所以经常是开演之前在那跑,虽然能赶上,但是头5分钟就一直坐里面喘,什么也没看进去,你说多讨厌。”

听着他用“郭式”独有的叙述语速回忆往事,还颇有一些天赐独白的味道,语调中满是京味儿气息。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5)

不过,好在后来他也慢慢的喜欢上看戏剧,并且成为一个习惯,“我一般看戏都买两张票,就是习惯!反正肯定要拉上一个人。能约别人就约别人,实在约不上了,就给我哥(阎鹤祥)打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6)电话。”他觉得,看演出是一种特别放松的方式,而且偶尔还能“指点江山”一下,即便他自己在演出的时候很不喜欢这类人。“但是当我看别人演出的时候,我也有点“嘴欠”也会有这种想法,不过我会把‘指点江山’的念头藏在心里。毕竟也怕‘挨打’嘛。”

不会选和自己反差太大的人物

读过《牛天赐传》这部小说的人应该知道,天赐虽为弃婴,但被家境富裕的牛氏夫妇收养后得到了极力的培养与约束。只是这并不能阻止他朝着自己的方向自由生长。“抛开牛天赐弃婴的身份,他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的小孩,有着父母的期望、叛逆的童年、也有着诸多的奇思妙想。或多或少的映射着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我们也总能在天赐的身上找到童年时期自己的影子。”郭麒麟说这个角色,离他还不算太远。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7)

虽然自己是天津人,但在他看来天津和北京的文化有许多之处,并且因为上学的关系,打小就两地来回跑。“我现在表演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北京口音很重。但我没有刻意去说,就是喜欢,一种习惯。因为我觉得这种说话方式能让我觉得放松。”

北京话让他融入生活,而表演要贴近生活,这是他对于表演的一个要求,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他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更加轻松。“表演的时候我要从自己和角色的身上尽可能的找共同点,然后再将这些共同点尽可能多的展现给观众。”郭麒麟说。因为演的人和看的人不一样,看的人想的和演的人演的也不一样。

“所以作为演员,我只要演出我想演的,至于他想看的,他自己早已经脑补出来了,那还用得着我嘛。这就好像影视剪辑一个样,一个表情,你在后面接上不同的画面,这个表情马上就变成各种各样丰富的含义了。因此我觉得能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现出来,并且还能让看的人足够理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通常都不会选择和自己反差太大的人物。”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8)

而天赐这个角色的到来,恰巧给了郭麒麟一个很好的发挥空间,因为在此之前并没有搬上过舞台,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这对于这个青年演员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在他的表演观念里是这样的。

“我喜欢看到一个故事,先尝试着把它演出来,别人再来纠正我。反倒不太希望通过其他人的表演来给自己一些借鉴,因为每个人的相貌、声音等方方面面的条件、阅历……都不一样,我们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个体,无论我怎么模仿我都不能成为你,而且大家为什么要看我模仿你呢,直接看您来演会更直观,所以我就还是通过我自己的方式,先归处一条路来,先不管对不对,我先弄一个,您说不对咱再商量、再改,对吧!”

或许是他的方法奏效,首演当天的表现并没有叫人失望,多年舞台表演经验让他在现场的演出张弛有度,相声功底成就了其台词的基础。当晚演出结束后,就有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话剧《牛天赐》的感受,一时间,人人都成了牛天赐,感叹着天赐的童年,也映照着自己的成长。当然这除了我们的主角郭麒麟以外,离不开主创团队的努力,这个被称为“成长剧组”的团队,经过三个月的磨合,最终将这一台戏推上了舞台。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9)

听听导演和搭档怎么说

导演方旭:表演依托于生活逻辑

“这次的戏原本是舒济老师(老舍先生的长女)跟我叨了好几年的一个事儿。”为了完成老人家的一个心愿,同时方旭也觉得《牛天赐》这部作品更容易跟观众沟通,因为他讲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在他看来,人人都是牛天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本质的改变。他相信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只不过,要展现一个孩子从襁褓一直成长到20岁的状态是让人很费脑筋的。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10)

“我们想给观众以及演员一个视觉上的东西。”方旭将以往从中国戏曲当中借鉴的元素、方法再一次用到了这部戏中。以人偶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婴儿的部分,主角郭麒麟的有些表达是通过人偶来进行呈现。同时也在剧中加入了又阎鹤祥饰演的“门墩儿”这个角色,来述说一些书中作者的评述部分。

虽说前期个各项准备充分,不过此前并未跟主演郭麒麟有过合作,所以在没有进入到排练期,没有看到他表演的时候,方旭心里多少还是悬着的,一直到大家一起围读剧本。“他上手一读,我这心里也就踏实了。他的理解力、感受力以及表达能力都足以看出他的能力。”在方旭看来,其实所有跟表演相关的东西,它都有一个基础的逻辑,就是生活逻辑。只有真正依托于生活逻辑,上了舞台才能立得住。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11)

搭档阎鹤祥:相互陪伴、互相成长

在整部戏中,只有阎鹤祥所饰演的“门墩儿”这个角色是原著中没有的,他不负责来推进故事,更多的是陪伴并且见证了天赐的成长。“他一个拟人化的存在,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天赐他们家的一个小精灵的感觉,是天赐一个非宠物类的朋友。”阎鹤祥说。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12)

在他看来,门墩儿这个角色,他有一些东西是天赐心里面的所想。他曾在表演前跟导演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觉得原著中老舍先生本人的一些话,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看法,即便是放在当下依旧存在。比如说教育、成长、家庭关系。因此,这个人物在整部戏中可以做一个勾连,并且陪伴天赐的成长过程。

“因为这孩子很孤独,在原著中到最后所有人都离开他了。所以门墩儿这个人物实际上是从始至终始终陪伴并且见证了他成长中一切,这跟我们(和郭麒麟)工作关系差不多,相互陪伴、互相成长。我想导演当时这样设计可能也有这个原因。”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13)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14)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15)

文/编辑 刘艺琳

摄影 张睿 李英武 石榴

图片 《牛天赐》剧组

下载“北京头条”APP

郭麒麟牛天赐第五场(这一次的郭麒麟叫)(16)

「 2019年12月26日 Linda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