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迷山林云深处(青未了隐逸情怀)

隐逸情怀

姜宝兵

在红尘喧嚣的当今社会,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隐士情结,然而迫于现实的压力,我们没有勇气像古代隐士那样,抛弃现有的一切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心灵的隐士,做一个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处于多么卑微的境地,无论多么穷困,都可以生活得开心而又知足的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即心灵的生活方式,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隐士能够容忍绝世的寂寞,就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把物质的欲求降到最低,把精神世界搞得有声有色,这样的人生才不会虚度。

月迷山林云深处(青未了隐逸情怀)(1)

古代的隐士往往身在江湖,心存庙堂,大多数都是人生蹭蹬,经历种种不平,遭遇无数碰壁,最后心如死灰,归隐山林;抑或是胸中丘壑万千,却无可施之处,天地虽广,却难觅英雄用武之地,沮丧之余,终老泉下;要不就是生逢末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空怀满腔抱负,却因群小当路而不得伸张,痛苦绝望袭来,遂萌引退之意;还有一类,信奉老庄,崇尚精神的绝对自由,自视清高,出淤泥而不染,像是遗世而独立的一丛幽兰,身处空谷,怡然自得,偶有恶风吹来,则和光同尘,明哲保身,以全其志。

但是自古以来,真正彻底的隐士,我们已经无法确知他们的事迹。我们现在提到的与历史政治有关的“隐士”,也只能算“半隐半仕”的一群,或者叫“半隐士”。所谓半隐士,就是说他们的生平,或者在前,或者在后,或者中间某一段时间,过的是隐士生活,其余的时间,就是出山入世,投入到滚滚红尘中来。不论是在正史典籍或者野闻演义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世外高人出山辅佐明主,荡平天下,拯救世界,创立不世功业的故事,比如姜太公之于周武王、张良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陈抟之于赵匡胤、刘基之于朱元璋。这便形成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有的景观:凡在非大治则大乱的历史当口,或者建国创业的初期,身为中国文化幕后的“隐士”们,就会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而到了治平时期,便又默默无闻,销声匿迹。所以,历来的统治者对隐士既尊重又畏惧,感情颇为复杂,而历代隐士们的命运也常常随之斑驳多变,难以尽说。

月迷山林云深处(青未了隐逸情怀)(2)

儒家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独善其身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隐居避世,远离纷扰。以儒、道为立身根底的中国传统文人,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几乎成了他们面对政治生活时的必然选择。数千年的隐逸文化,使我们看见中国传统文人不仅有自我完善的道德需求,更有一种生命本于自然、活出自我的强烈要求。当被迫的选择成了一种主体的解脱,隐逸生活可以把他们的精神带向一种纯粹超越的境界,从而为中国文化遗留下了一个个个性飞扬、心灵自由的真生命。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归隐山林,以梅竹为友、以琴棋为伴,任凭风浪起,独坐钓鱼船——一种清雅,一份超然,一种恬淡。于是“归隐”演化成文人心中一面迎着污浊世风昂然挺立的旗帜,隐士的飘逸之风更像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精神缩影。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和靖的梅妻鹤子,让人反而看淡那份看似超脱的无奈。遁世情怀下的眷眷之心,又有几人知?有感于世风污浊便高喊“世人皆醉我独醒”直奔山野,确是出污泥而不染了——就让世风依旧,人心依旧,我自逍遥天地间。有感于英雄末路,或是根本无用武之地,也一头钻进林中,白白地沾上点“隐士”的仙风道骨。

隐士代表着对真理无尽的探求。他远离人世间的纷扰,摒弃忙碌劳顿的生活,走向寻求智慧的道路。寻求的另一面就是舍弃,你必须舍弃生命的某些部分,而去追求另一个更高的境界。探寻真理的路是艰苦而漫长的,不但要能忍受得了孤寂,更要不时的自我反省,了解真正的自我,以开阔的胸怀去认知一切,才能求得正道,修得正果。

月迷山林云深处(青未了隐逸情怀)(3)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化蝶》获得首届新文青全国青年诗人短诗大赛优秀奖。

博客剑梅楼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