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

长征: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

1934年,中共中央领导中央红军主力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类1000年》一书,公布了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1000年间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100个重大事件,中国入选了3个,其中之一就是1934年的长征。

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意义更加深远。那么,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如何统计的?各路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省份?伟大的红军长征缘何会胜利?今天的系列报道《跟着学党史》为您揭晓。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1)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2)

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最直接原因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围剿”的政策是“堡垒推进,步步为营”。

为此,蒋介石在庐山组建了一个军官训练团,聘请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军事教官组成军事顾问团,专门讲授“围剿”红军的战术和技术,同时筹措经费购置大批军火。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左”倾领导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当时红军的战法是“堡垒战、阵地战与短促突击”,和优势敌人拼消耗。

这种打法只有军事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才有效。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

中共中央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随后,又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这样做有调动敌人的意图,也有为中央红军转移探路的考量。红六军团后来和红二军团会师,联合行动。

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得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动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可是,其他各地红军并没有失败,为什么也要进行长征呢?

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他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

在这些根据地当中,除了中央苏区之外,比较稳定的就是川陕根据地。张国焘确实担心成为国民党军“围剿”的下一个中心,便撤出来和红一方面军会合。

另外,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转移也是由于国民党军加强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剿”,坚持当地革命斗争已十分困难。

因此,各地红军相继长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3)

二万五千里是如何统计的?

提到长征,人们马上联想到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

可是,红军走的“二万五千里”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其实,现在大家说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以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路线长度为代表的。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行程里数统计和提法有一个发展过程。

1935年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名义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中革军委第一次提出了“红军万里长征”。

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说:“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的事业。”时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l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的肖锋在《长征日记》中记道:“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征快10个月,算算行程,约18000里。”上述说明,红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到毛儿盖附近的沙窝行程里数约为一万八千里。

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10月22日,毛泽东在吴起镇政治局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说: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根据俄界会议决定中提到的“二万余里”,再加上俄界到吴起镇二千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陕北的行程应是二万二千里左右。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号召参加长征的同志写回忆录,并组织一部分同志对长征的里程进行了统计。统计的结果是“走得最远的部队,走了约二万五千里”。

那么,各路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省份?据统计,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4)

伟大的红军长征缘何会胜利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最初踏上长征路,到1936年10月下旬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英勇的红军官兵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不仅一次次突破重围险阻,同时也给予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档馆”)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国民党军队对红军长征进行围追堵截的档案近千件,内容涵盖国民党中央军政机关关于“追剿”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计划和作战方案;“追剿”军各路将领及有关地方军政官员的人事安排、任免命令;蒋介石与各省军政要人的来往电报、文件(包括命令、指示、会议决议、军事报告、战斗详报)、讲话等。在这里,档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胜利的原因。

从敌方战斗详报窥见红军浴血苦战

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役,敌人究竟如何记录?如何分析?今天,阅读当年国民党方面留下的“战斗详报”等档案材料,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当年红军将士浴血苦战的悲壮场面和不屈精神。

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也被誉为长征十大胜战之首。这一仗在国民党留下的档案中是如何呈现的?

二档馆馆藏中,有一份《剿匪军追剿总司令部二十四年元月东日起至二月宥日止剿匪工作军事报告》。翻阅这份战斗详报,很难找到红军成功的词句,反而记载了“朱毛股匪,由赣东南方面经湘、桂境窜入黔中,经我追剿军节节痛剿,受创极巨,贺、肖两匪,窜扰湘西,亦被我军迭次击溃……”

但历史不会遗漏真相。在二档馆馆藏档案中,研究人员还找到了另一份《侯之担关于红军突破乌江的电报(1935年1月10日)》。国民党二十五军副军长兼剿匪后备总指挥侯之担在溃败后,用大篇幅描述自己作战英勇的同时,也记录下红军英勇作战的细节。

这份电报称“该匪竟猛攻三昼夜,片刻未断。各渡均以机炮集中轰击,强渡数十次……匪于冬日午后五时,突过乌江。……该匪渡江后,节节进攻,连日激战肉搏。担部虽伤亡过重,仍以孤军固守遵义至虞晚……”

从“残匪”到“强寇”红军长征越走越强

“据飞机报告:匪大股由大庚北约二十余里之铁司山、龙王山一带,向西北移动,似有继续西窜模样。”……在国民党相关档案中,对于红军“匪”的称呼贯穿始终,前期多称之为“残匪”,如在《匪情记录》中记录红军“仅残部三数万人,枪支不过万余”,到后期称之为“匪部”,甚至出现了“强寇”的字眼。

众所周知,在突破湘江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但依然军纪严明,战斗力不减,依靠打土豪得到补充,依靠分田地得到民众的拥护等,最终取得了胜利会师。

在《陆军第六十二师二十三年十二月份剿匪军事工作报告书》中,就留下了有关红军的这样的记录:“初出发时,每连有八九十人或百余人。瑞金的百姓,自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均集中起来了。或编在连上,或编为担架兵。因为两月以来,总是昼夜赶路,且沿途的百姓都走了,买不到粮食,全靠打土豪来吃。有时一天一餐,都不得饱。饿死的、拖死的、跌死的很多。……”

这些档案除详尽地反映了红军在川西北艰苦的战斗历程外,还曲折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红军由误解到欢迎的转变过程。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宣传误导,最初川西北群众误信红军是“红色魔鬼”,逃入深山躲藏。

但在朱德总司令和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艰苦努力下,红军以严明的军纪和大量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他们踊跃支持红军、参加红军、组织苏维埃政权。康定葛坝成立了由当地群众王兰廷、卡古娃为主席,赵国安、王耀廷等为委员的苏维埃政权,为红军送来粮食和日用品。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5)

敌方拥兵自保红军巧妙周旋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1928年12月底号称统一了全中国,但这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实际上许多地方的军阀仍然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

最为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云南军阀龙云与四川军阀刘湘,龙云想要把红军“送入”四川,刘湘则想阻挡红军入川,使之入滇,为此双方之间互相指责。刘湘要求滇军进驻川南会同川军共同“防匪西窜”;龙云则指责刘湘命令川军死守长江,说“似此剿共,正不知何日始能肃清”,表示滇军“只宜掩护滇东”,进驻川南“有所不能”。这说明,龙云、刘湘二人从各自利益出发,难以互相配合,反而都企图把中央红军“送”到对方地盘上去。

国民党并非对自己的问题认识不清。在二档馆馆藏的《四川剿匪军第三路军军戍区民众劳军代表团的快邮代电(1934年12月28日)》中,代表团负责人这样总结:“我军亦非不能勇战,只因内部团结不坚,拥兵者宅心不尽纯洁,而负统一指挥之责者,又难以行使职权,遂不免有图保实力,藉匪自重者,良由防区恶制相沿已久,强弱稍异、权力不均。……”“盖各部平日不相胶附,聚景搏沙,早为匪所窥破。一旦以大部来扑,风雨骤至,遂至陷于孤立莫能支撑。事后互相推诿,果谁尸其咎欤……”。

中央红军能在那样艰难险恶的环境下,之所以能够取得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原因诸多,其中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了国民党军的内部矛盾,选择不同的地区作为我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并巧妙利用沿途各地军阀同蒋介石的矛盾,将敌人各个击破,一步步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路上

那些让人泪目的故事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6)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7)

长征路上吃皮带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和展示着的一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非常引人注目,皮带的背面奇特地烙有“长征记”3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战士周国才。但就是这样一条皮带,真实见证了长征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野菜、草根毕竟不顶饿,实在饿得不行时,有的红军战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带,他们便将制草鞋底用的牛皮或者身上的皮带切成细条嚼进肚子,来充饥救命。

红军战士周国才当时只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

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后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8)

谁在襁褓中参加了长征

长征史料显示,红军中平均年龄最小的部队应该是红25军,其战斗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18岁。9岁参加长征的向轩,曾被确定为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

长征中,有没有年龄更小的人?答案是肯定的。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好几位领导人的妻子曾生下子女,包括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刚刚出生的婴儿或被迫遗弃,或半路夭折,只有两个婴儿跟随自己的父母走过了雪山草地,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

其中一位幸运儿,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

1935年11月1日,湖南省桑植县,红2、6军团即将开始长征。这天,红2军团军团长贺龙在前线指挥阻击敌军刚取得胜利,妻子蹇先任就生下一个女儿。最先知悉消息的红6军团政委王震给贺龙发电报:“祝贺军团长生了一门迫击炮!”

长征就要开始了,按当时的情况是绝不允许未满月的婴儿随红军长征的。贺龙决定把女儿寄养在一户亲戚家里。可一个星期过去了,还不见那位亲戚来接孩子,焦急之中,贺龙连夜翻山越岭来到那户亲戚家,却见门已上锁。经询问才得知,这户亲戚已于一个星期前搬走了。当时,如果让敌人查出谁家里藏有红军将领的孩子是要被满门抄斩的。

性格刚直的贺龙决定带上自己未满月的女儿一道长征。红2、6军团领导商议后,同意破例带小捷生一起参加长征。

出发前,贺龙叮嘱妻子一定要照管好女儿,特别是通过敌人封锁线时,宁可憋闷死,也不能让孩子哭出声而暴露红军目标。贺龙又交给妻子两枚手榴弹:你们母女俩一旦被敌人包围无法脱身,就用它们结束自己的生命。

11月19日,出生尚不足月的小捷生就在一匹小骡马驮着的摇篮里,成为红2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开始长征的一员。

部队到达陕北时,贺捷生刚满1周岁。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9)

半床被子的鱼水情深

1934年11月上旬,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卫生部等驻扎在了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不幸与队伍失散并迷路的三名女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筋疲力尽,跌跌撞撞地来到了沙洲村。她们没有进村,而是敲开了离村几十米的一间破茅草屋。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女主人叫徐解秀,夫妇刚刚结婚,家里一贫如洗。

主人没问她们是谁,从哪儿来,但他们分明明白什么。于是,他们倾其所有,为饥饿疲惫的客人准备了一顿粗茶淡饭。吃完饭,徐解秀就将三位客人领到了床上。那是一张用楠竹扎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徐解秀和女战士同时醒来,她们发现,男主人一直睡在门口的草垛上守护着她们,女战士们的眼睛湿润了。

临走时,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们说:“你们三个人仅有这么一条被子,天寒地冻的,还要赶那么远的路,我们怎能忍心把它收下呢,我们在家里,至少还有一个躲风避雨的地方啊!”

三个红军姑娘怎么也说服不了徐解秀夫妇,于是她们不由分说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拼命地又追了出去,她们在村口把被子推过来又推过去,僵持不下,这时一个红军姑娘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她们三个人不约而同对视了一下,坚定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10)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11)

红军长征途经青海果洛班玛

党史中的青海西宁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从长江南北各苏区撤出,实行战略转移,最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6年7月3日,红二、红四两大主力红军决定北上后,朱德、张国焘率领的左纵队总计约3万余人,分两个集团、四个部分由四川色达县日清沟等地进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地区。红四方面军兵分三路先行,红二方面军兵分两路跟进。其主要任务是边行军、边筹粮,向川北阿坝地区挺进。当时左纵队的行军序列是李先念率领的先遣部队由红四方面军30军89师、骑兵师和红军总部五局(教育局)组成(6月27日从甘孜出发,为左纵队后续部队筹集粮食和探查道路);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率领的先头部队由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4军10师、11师组成(于7月3日、4日从甘孜、东谷等地出发北上);中间的部队由红32军(7月3日由陈昌浩率领出发)和红6军组成(7月6日出发);收尾的部队由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红2军组成(7月11日出发)。7月10日,红军总部组成的北上红军中枢部分,抵达班玛绒玉(藏语意为农业区,今班玛县班前乡一带)。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等抵达绒玉,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最高首脑机关进入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

自1936年7月3日,李先念率领的先遣军进入唐摇沟起,到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部和2军于7月26日至27日到达阿坝与6军和32军会合为止,左纵队大部队在班玛地区活动的时间有25天。行军的大致路线是:从甘孜出发北上,经色达进入今果洛州班玛县知钦乡唐摇沟,然后渡多柯河出班玛县境至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的西倾寺、鱼托寺,继而沿鱼托沟北上翻越楼赛山复入班玛县境,路经今班玛县的灯塔、亚尔堂、江日堂等乡至作木沟,然后沿克柯河南岸向四川阿坝前进。

班玛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川青两省交界区域,是一个信仰佛教的藏族聚居地区,也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农牧兼作区,境内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班玛县南部,翻山越岭,过玛可河,曾在吉德寺、班前寺等地驻防休整,筹集粮草。为防止敌人偷袭,在驻地班前寺周围和扎洛村后的扎洛山上,修筑了临时哨所和掩体工事,至今遗迹尚存。红军在亚尔堂子木达沟口石崖上书写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巨幅标语,字迹至今仍清晰醒目,也是红军长征来到班玛藏区的历史凭证。红军当年在青海班玛藏区,忠实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党的北上抗日主张,极大地鼓舞和觉醒着班玛人民,使藏族群众对红军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积极热情地支援红军,保证了红军长征在班玛的顺利挺进。同样,红军留下的遗迹遗物等也增强了人民相信红军将取得最终胜利的信念。当地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把红军走过的子木达沟称为“红军沟”,将红军走过的一座桥命名为“红军桥”,把扎洛村北、吉德寺大经堂前曾设立的哨所命名为“红军哨所”,把红军留下的锅、马鞍、红军服和使用过的枪弹等都妥善保存。果洛解放以后,陆续交给了政府,现存放于青海省博物馆、班玛县红军沟纪念馆等处。

另据史料记载,1936年7月中旬,红二、红四方面军进抵果洛后,红军骑兵一部到达白玉寺附近,青海军阀马步芳属下青南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第一旅喇平福团闻讯后,即赶赴白玉寺防御。7月27日至28日,红军与喇团发生激战。之后,马步芳派新二军副官主任赵国桐率骑兵一队前往拉加寺。8月,红军一部自亚尔堂向白玉寺挺进,喇团慑于红军声势退至玛可河北岸防守。8月8日,红军强渡玛可河,毙敌10名,伤敌排长1名、士兵7名。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三军大会师”,标志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彻底被粉碎,中国工农红军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12)

学原文 悟原理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13)

跟着学党史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

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六百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四十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就有二十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

长征过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我们党就是靠着千千万万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8年1月5日)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在江西省赣州市考察调研时的讲话(2019年5月20日)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14)

来源:西宁晚报

编辑:李彩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