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书的最强防御布局(比孙子兵法还早的兵书)

  现在咱们提起兵书,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孙子兵法》,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本书里面写了什么内容,但是这部书的名字作为一个中国人可能无人不知。不可否认,《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兵书之一,是军事界的重要著作,被翻译成世界各国语言,影响深远。

  但是今天咱们提到的兵书比《孙子兵法》还要早,可能有的读者想到了,那就是姜尚姜子牙的《六韬》,《六韬》称为中国兵法的启蒙者,又称《姜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后世将《六韬三略》(黄石公三略)作为兵家经典。

古代兵书的最强防御布局(比孙子兵法还早的兵书)(1)

影视剧中的姜子牙

  《六韬》是一部集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之“韬”,与“弢”字相通,原为“弓套’之意,含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为谋略。“六韬”,就是六种秘密谋略,即论述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关于它的作者姜子牙就不用多说了,家喻户晓,尤其是通过《封神演义》的加工神化,姜子牙在咱们国人心中已经是神仙的存在了。《六韬》通过周武王与姜太公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影响很大,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共分六卷,60篇,约2.3万字。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龙韬:论军事组织

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豹韬:论战术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都重视《六韬》,《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它,继《通典》后,唐人着书论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对《六韬》注释、集释、汇解者,也不乏其人。

古代兵书的最强防御布局(比孙子兵法还早的兵书)(2)

  《六韬》不仅论述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还进一步阐明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之间的关系,认为全胜战略是军事进攻的准备和前提条件,只有综合运用全胜战略和军事进攻,才能达成战胜敌人的战略目的。在《文伐》篇中这样写道:“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这种把进行“文伐”的全胜战略同进行“武伐”的军事战略紧密联系起来的论述,使古代战略思想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六韬》的军事思想比较复杂,书中最突出的是阴谋权术思想。《六韬》一开头就说:“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这就是说,国君统治百姓,就要像渔人钓鱼,以钓饵来诱使人们上钩,听从驱使。

  1. “予之为取”。就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文师》说:“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国务》说:“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瘳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在感情、道义、物质上付出这么多,对人又仁既爱,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欲使主尊人安”(《国务》),“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发启》)。
  2. “攻强必先养强”。《三疑》说:“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大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这就是说,要攻打强大的敌人时,不妨采用让敌人骄傲自大的策略,敌人骄傲自大了,自然就容易对付了。
  3. “文伐”。《文伐》中列举了十二条属于文伐,不属于武攻的阴谋诡计。一是投其所好,让敌人产生骄傲之心;二是“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心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是“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是用珠玉、美人来腐蚀麻痹敌人;五是挑拨敌方忠臣与君主的关系;六是收买敌人的内臣,离间其外臣;七是送给敌人大量财物,使其轻视生产,因而导致蓄积空虚;八是与敌国伪结亲谊以麻痹敌人,使其为我所用;九、十是表面上尊崇敌国,示之卑微顺从,使其骄怠自毙;十一、十二是要收买敌国大臣,堵塞敌之耳目。使其豪杰智士为我所用,用乱臣美女迷惑其主。一般兵书大都重视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对阴谋手段论述得较少。把阴谋论述得如此详细的,《六韬》是最突出的。

古代兵书的最强防御布局(比孙子兵法还早的兵书)(3)

  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六韬》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姜尚的某些军事思想。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