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东北老戏曲(脱胎于二人转的东北戏曲)

吉剧是在东北二人转基础上创作的,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戏曲。和传统戏曲不同,吉剧是人为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吉剧究竟和它的“母体”东北二人转,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二人转东北老戏曲(脱胎于二人转的东北戏曲)(1)

一、响应周总理指示,吉剧诞生

1958年,为了响应周总理提出的“东北地区应该发展自己的戏曲,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的指示,东三省纷纷着手创办属于自己的戏曲形式。吉林省在东北二人转的广袤土壤上,创办了吉剧。

那么为啥已经有了二人转,还要创办吉剧呢?因为二人转属于曲艺,而不属于戏曲,因此虽然吉林省拥有二人转,但是却没有自己的戏曲。

曲艺和戏曲的本质区别在于,曲艺是“唱人物”,戏曲是“演人物”。“唱人物”不要求演员固定一个角色,可以跳进跳出,也可以是第三人视角;而“演人物”就要求演员固定角色,时时刻刻在人物的情景中。比如京剧《秦香莲》里,包公必须始终是包公,秦香莲就必须一直是秦香莲;但是二人转的《秦香莲》里,演员可以一会是秦香莲,一会又是包公。

二人转东北老戏曲(脱胎于二人转的东北戏曲)(2)

吉剧《桃李梅》

1959年吉剧的第一出戏《蓝河怨》诞生,第二年,吉剧的扛鼎之作《桃李梅》诞生,从此吉剧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不过“道阻且长”,吉剧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走。

二、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吉剧自创办开始,就确定了“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这里的”基地“就是二人转。二人转在东北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哪怕是农村不识字的老大爷,听到《大西厢》的旋律也能跟着哼哼几句。因此,要想让东北老百姓喜欢,吉剧就必然学习二人转。

首先,吉剧的唱腔,动作,版式都全面学习二人转。

比如吉剧《包公赔情》里,王凤英和包公讲述自己抚养包公长大的艰难,王凤英的唱段就和二人转《包公赔情》里的“诉功段”非常接近,属于二人转十大主调的“红柳子”。

二人转东北老戏曲(脱胎于二人转的东北戏曲)(3)

吉剧《包公赔情》

其次,吉剧的叙事风格,也打上了深深的二人转烙印。

二人转两个演员一男一女,叙事分割为一人一句的上下句叙事。吉剧虽然仍然是“演人物”的戏曲,但是仍然有非常明显的二人转“上下句”叙事的特点。还是拿《包公赔情》为例,王凤英“诉功”唱词:

女:三更天寒把衣送,披在你身上

男:我暖在心

女:四更五更催你睡

男:嫂嫂为我多劳神

这是非常明显的脱胎于二人转的“上下句”叙事风格,把一个人的唱词拆开,给男女两个演员,这种情况在其他戏曲中是比较少见的。

最根本的,吉剧的戏剧价值观来源自二人转。

二人转讲究亲民,娱乐,所以吉剧当中,有不少幽默有趣的选段,能够让观众会心一笑。吉剧《燕青卖线》里,燕青假扮卖线的货郎,和小丫鬟斗智斗勇的过程就非常好玩。

三、吉剧之美,戏曲的程式之美

二人转东北老戏曲(脱胎于二人转的东北戏曲)(4)

京剧《锁麟囊》

吉剧既然是戏曲,就要讲究戏曲的程式之美。所谓程式之美,就是表演手段是约定俗成的范式,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动作。比如京剧舞台上,划船的动作,骑马的动作,翻跟头的动作,瞭望的动作,都是一板一眼有规定模范的。

中国戏曲的程式之美,可以比喻成中国古典的山水画。中国传统的山水写意,不追求百分之百的完全一样,而是讲究气韵生动和意境传神。吉剧亦是如此,通过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升华,进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四、襁褓中的婴儿,终究要长大

吉剧的发展,是人为的产物,没有二人转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群众基础,因此吉剧一直像“襁褓中的婴儿”。虽然吉剧已经发展了六十年,但是如果随便在东北的大街上问问路人,估计没有几个人听过吉剧,能够说出几个吉剧代表作的估计就更少了。

二人转东北老戏曲(脱胎于二人转的东北戏曲)(5)

评剧《花为媒》

一方面,东北老百姓喜欢热烈的,直接的艺术形式,戏曲本身就不受东北人待见,所以哪怕京剧在东北的发展也非常缓慢。另一方面,吉剧有行当却无大师,一门艺术想要发展壮大,需要空前绝后的艺术家的出现,譬如马连良、梅兰芳之于京剧,新凤霞、小白玉霜之于评剧。


结语:本文为您详细的介绍了吉剧的前世今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吉剧进行欣赏。

本文原创,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转发支持哦!

二人转东北老戏曲(脱胎于二人转的东北戏曲)(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