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最大的愿望是能披上那道月光(也给我们的心来一次扫舍掸尘)

此生最大的愿望是能披上那道月光(也给我们的心来一次扫舍掸尘)(1)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传统习俗是扫舍掸尘,也就是大扫除。

小时候喜欢过年是可以有好吃的,可以放烟花爆竹,虽然很多次被炸的手上受很多次伤。因为是家里的老小,打扫卫生什么的,基本都是姐姐、哥哥帮着父母做,作为老小懒惰惯了,所以也一直没养成勤打扫卫生的习惯。这几年被骂的多了,稍微好了那么一点。

趁着过年,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扫除非常有必要。很多人这时候可能就会很纠结,家里脏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东西太多,犄角旮旯就多,导致平常灰尘就多,很难打扫,特别是年龄越来越大,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丢,时间长了就越来越多,家里的空间也就越来越逼仄,第二个原因是东西多了彻底打扫一次需要很长时间,也要付出很大的体力和精力,很容易望而却步,直接放弃。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点:断、舍、离

其实,需要断舍离的还有我们的心。利用年前这段难得的时光,给家里大扫除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心灵来一次扫舍掸尘

今天要讲的内容,依然来自《管子》。

说到修身养性,我们自然很多想到的就是道家的一些经典,比如《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这类书。

和西方不同,中国人认为人的身体、智慧和品性三者要放在一起修养,这就是中国人的“养生”,而不是单纯的养身、健身、精神健康之类的分法。

养生又是从养心开始的,《管子·枢言》中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管子把养生之道的着眼点、用功处放在“心”上,所谓“道气血”(导气血),这里的气就是生命之气。对于养生的内容,《管子》里比较集中的是《内业》,也就是内心修养之业,也就是如何搞好内心修养,从根本上去养生。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黄侃(《管子》最好的版本是黎翔凤整理的,黄侃是黎翔凤的老师),读了《内业》之后,说:古道家言也,《参同》、《黄庭》皆于是乎出。黄老先生的意思是:这才是真正原始道家的学说,是后来众多道家著作《参同契》、《黄庭经》的源头。他接着说:诵法此等文籍,实足以安身成德,岂不胜于方士隐语、缪其辞义,使人误解以滋欲者乎。

所以,《管子》的养生之道,养生的目的在于:以求长年、长心、长德,这才是真养生。而不是乱吃那些乱七八糟的补品、保健品,那些更多的是属于养生之术,而不是养生之道。

《管子·中匡》中,齐桓公问管仲:请问为身?就是怎么把身体搞好,管子回答说:道气血,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其实就是要在血气上下功夫。其实,我们后世的中医理论和养生术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管子·内业》

具体就不过多解释了,简单的总结一下,这里的“精气”就是道的具体化和物质化。怎么做呢?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这里多说两句,这里的心指的是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我们现代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因为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真正给我们力量的更多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智慧应该是指一种悟性,一种感悟力。其实我们反复的讲经典,包括我写的这些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能够给大家有所启发,体悟这种智慧。我们传统的教育讲究的是如何开发人的智慧,而不是能包本背下多少经典。有了智慧,可能没有读多少书,但是就有了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过度追逐,就是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此生最大的愿望是能披上那道月光(也给我们的心来一次扫舍掸尘)(2)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管子·内业》)

这一段的意思是:人的心里本来就充满了精气,自充自盈、自生自成。但是,后来为什么没有了呢?因为:忧、乐、喜、怒、欲、利。解决的办法就是去除这些东西,精气自然恢复充盈,回归本心。恢复内心的宁静之后,就能明察秋毫,看什么东西都像在身边一样。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唐代牛头法融禅师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妙不可言。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内业》)

文字比较长,就不做过多解释了,只把重要的拿出来。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的本性,讨厌声音语言,只有修心静意,才能得道),所以人要修心而正形。而是否得道对人的影响就是: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就是人的生死,事情的成败的根源都在这

那又该如何修这颗心呢?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管子·内业》)

意思是: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欢畅。忧愁与恼怒—就会失去生命的正常秩序。心里有忧悲喜怒,“道”就无地可容。有了爱欲的杂念就应当平息它,有了愚乱的思想就应当改正它。不用人为地引来推去,幸福将自然地降临。道是自然到来的,人可以借助道的到来而予以谋虑,虚静就能得到道,急躁就会失掉道。灵气在人的心里,有时来有时消逝,它的小可以说其小无内,它的大可以说其大无外。人所以失掉灵气是由于急躁为害。要是心能够平静,道自然会安定下来。得道的人,邪气能从肌理毛孔中蒸发排泄出去,胸中没有郁积败坏的东西。能实行节欲之道,就可以不受万事万物危害了。

而窍门就在于: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简单点说就是:治心要正,然后才能说出来的话是治言,最后才能治事加于人,才能做好事,管好人。

其实,管子在《心术上》的总结更清楚: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

总结下来就是:洁其宫,阙其门。

也就是时时要注意给我们的这颗心扫舍掸尘,擦亮门窗(去除好恶),让我们的心回归清净,智慧自来,自然也就能够长年、长心、长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