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王朗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朗是三国著名仁义君子)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对其中一个桥段印象深刻:诸葛亮气死王朗。诸葛亮北伐曹魏时,魏国大臣王朗跟随大都督曹真迎战。王朗自恃口才便捷满腹学识,在两军阵前与诸葛亮展开一场辩论,被诸葛亮痛骂一番后,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从马背跌落气绝身亡。王朗从此留给世人一个自不量力的小丑形象。

三国演义中王朗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朗是三国著名仁义君子)(1)

但真实历史中的王朗,却与《三国演义》大相径庭。王朗,字景兴,东海郡琰县人。他年轻时,饱读四书五经,满腹学识,受到太尉杨赐的赏识,被任命为甾丘县长。杨赐病故后,王朗悲痛欲绝,主动辞职为恩师服丧。官府屡次征召他,委任他官职,王朗恪守古礼,予以果断拒绝。

服丧期满后,徐州刺史陶谦听说了他的贤名,再三请他出山,担任治中从事之职。三国初期,汉室衰微,汉献帝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牌位,诸侯根本没人把他放在眼里。王朗却认为,“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特地派遣使者前去长安,向汉献帝表示臣服,表达忠于汉室的决心,使得汉献帝大为感动。

三国演义中王朗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朗是三国著名仁义君子)(2)

王朗担任会稽太守期间,勤于政事,抚恤百姓,政绩斐然,“居郡四年,惠爱在民”,深得百姓拥护爱戴。王朗不仅关注民生,而且很注重风俗教化。会稽当地有祭拜秦始皇的旧俗,王朗认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教导百姓把秦始皇的雕像从庙里移除。

三国演义中王朗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朗是三国著名仁义君子)(3)

孙策在江东崛起后,对会稽郡虎视眈眈。孙策骁勇善战,威震四方,王朗的会稽郡兵微将寡,难以力敌,很多人都劝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主动投降孙策算了。王朗却不顾个人安危,“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认为自己是汉朝臣子,守土有责,不顾生死坚守城池,与孙策硬碰硬交战。

三国演义中王朗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朗是三国著名仁义君子)(4)

孙策攻破会稽后,活捉了王朗。孙策也久闻他的大名,敬重他是个道德君子,不敢加害,对他以礼相待,有心把他收为己用。王朗却坚决不肯归降,宁肯弃官为民。当时王朗处境极为困窘艰难,但他却“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着”,仍然关心爱护亲朋故旧,解衣衣之,推食食之,仁义之名播于天下。

曹操闻听他的贤名,再次征召他出山,王朗从此归顺魏国,历任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卿,曹丕登基后,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以清正廉明著称。

三国演义中王朗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朗是三国著名仁义君子)(5)

《三国志》对他评价极高,“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中表礼毫无所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不仅才高八斗,而且德行高洁,是一位典型的仁义君子。

这样一个好官清官,为何遭到罗贯中的丑化,在《三国演义》中成了一个小丑?原来,此事与曹丕篡汉有关。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立为帝。为了洗白自己,曹丕特意举行一场“禅让”仪式,并刻制一块《受禅表碑》,为自己辩解,声明自己称帝是不得已为之,可以刻意美化、掩盖他谋朝篡位的丑行。

三国演义中王朗是个什么样的人(王朗是三国著名仁义君子)(6)

碑文内容表明,《受禅表碑》文案的作者,正是那位儒学宗师王朗。王朗一生清高自命,当曹丕篡汉之时,他却晚节不保,把忠君大义抛之脑后,甘心充当曹丕篡位的鹰犬和吹鼓手,大节有亏,充分证明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故此罗贯中才会对他非常鄙夷,在《三国演义》中对他进行了丑化。

参考资料:《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