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冬的克星(二冬神秘主义的小把戏)

二冬的克星(二冬神秘主义的小把戏)(1)

“假如让你一个人在山上找个茅棚住几天,然后告诉你这个茅棚曾经是佛教哪个宗师修成正果的地方,然后你睡觉的时候都会觉得身上罩着一层安全感的光环。然后第二天晚上我告诉你:我骗你呢,这里以前其实是坟地,你睡的这张床上还死过人,并且死的很难看。然后我想你晚上应该就能听到狼叫了。

其实这个茅棚很普通,只是我们赋予了它不同的背景。不过由于神秘主义是人类的原始记忆,血液里的本能,所以即便我们清楚世界的客观存在,还是难破心魔。

─────选自散文集《借山而居》

在山上碰到个朋友,神神秘秘。讲他舅舅以前是地主,现在住的家里还有很多宝贝。老房子雕梁画栋,最让他惦记的就是卧室的那张三层敦敦大重的八步床。说十年前有人就出三万买那张床,但他舅舅说三十万都不卖。 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地主舅舅的发家史。

早些年的时候他舅舅拖儿带女从河南逃荒到陕西,一家人住 的都是四面透风的破房子。有一年过年,有个要饭的老头在年三十晚上走到他家门口问他们讨饭吃。这个讨 饭的老头似乎和别的要饭的不一样,别的要饭的都是低声下气,这个老头却理直气壮,并且拿着一个盆儿大的碗要求说,把这口碗盛满。这家人说,我们一家人才吃这么多。讨饭的老人就说:给我盛满,以后你们就都有饭吃。这家人 想着过年的也算积德,并且这个老头总给人感觉好像哪里不一样。于是就给他盛了满满一碗饭。 但是老人拿着饭却还是没走,又要求道:这饭要盛得冒尖。于是这家人就又添了两勺子。

老人走后,他的舅舅便回到后院放炮(以前人自制的炮仗),放到第三个的时候妻子指着屋后面的山坎说,怎么炮仗每响 一声那边就有个地方亮一下?夫妻俩又放了几个,确实远处有个位置在闪。 于是,这两口子就拿着锄头跑到亮光的那个地方开始寻找。刨了几下,碰到一个硬物,夫妻俩扒开周边的土慢慢把那个硬物挖了出来——一个腰粗的瓮。打开一看,满满一瓮的银元。于是他的舅舅用这些钱发家,成了他们那个镇有名的地主。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从故事会里面摘抄下来的,但是这个人讲述的时候却是及其认真,认真到你不敢笑。

在他讲述这个故事之前,老孟聊到近来胃涨,极为难受,去医院做了一遍全身检查,却显示一切正常,查不出任何异样。 这位朋友就很严肃,说其实他上来时就觉得,老孟院子东西的摆设不太对。比如磨盘在风水里属阳,“白虎” 是不能用来在上面喝茶的。并且要老孟赶紧把院子门口左边的水池蓄上水,因为风水里讲究左青龙右白虎,水代表青龙。 或者是屋里床的位置摆设不对。然后又拿出一根红绳绳说是观音寺里他一个很厉害的师父给他的,开过光的,让老孟栓在腰上。

他没说这些的话,也就没什么。他说出来了告诉了你,似乎你就觉得有什么了。你看着干巴巴的水池就会想到他说的“风水不好”。你觉得“开过光”的红绳要是扔了,丢垃圾堆里就会觉得似乎哪里有不对。很是奇怪,这种人跟你在一块的时候他所说的话你虽然会知道是不可信的,却还是会多少感到不安。

就像你不怕巫术,却还是对别人给你下了蛊感到不适。

那么我在意的是:为什么我们本知道不信却又会感到某种不安呢?这说明我并不是真的不信,是人类血液里的本能的恐惧和迷信。因为人类历史早期就是巫术文化开始的,万物有灵论的神秘主义哲学就已经渗透血液,就像刚孵出的小鸡害怕鹰的影子。神秘主义是人类最原始的记忆。

这样想后我觉得似乎就是这样,但似乎又不全是这样。

有次我烧了点柏木心柴当燃香用,丁威怯怯地说:"冬子,以后不要烧这个,这是棺材的味道……"我说你别瞎说,很多棺材都是柏木做的么。但即便是我告诉自己,棺材是柏木料做的,但下次我在点的时候,就再也没有木头的香味了,而是一屋子腐朽尸体的味道。

那么如果说“恐惧”是人类神秘主义的原始记忆,“下定义”就是导致逻辑的轨迹出了问题。以前我的逻辑轨迹是,柏木的味道等于木香,现在我那朋友突然给柏木的味道下了另一个定义——“焚烧的棺材”,于是下一次烧柏木的时候,我的逻辑马上就被那个概念直接拉到他的轨迹上了。

这种被动的心理漏洞,也是我比较忌讳鬼怪、死亡、风水之类谶语的原因。

不过这种漏洞人类有自己的智慧填补,比如靠仪式:许由洗耳其实就是一种他自定的洗礼仪式,洗洗耳朵,就把那些钻进耳朵里有辱清高的秽语给洗掉了。有人在被强奸了之后就反复洗澡,像是要把那些“脏”洗掉。洗澡也是一种仪式。

还有就是靠思辨了:下山时如果不小心开车压死一条蛇,虽然我知道这本身和踩死只蚂蚁一样。但蛇有它被文化赋予的能量,于是就避免不了心里的不安,一定会想最近会不会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但是我只要告诉自己,那只蛇是卧轨,是自杀,是一条想要去死的忧郁的蛇,那么,这种不安一下子就解开了。

自己骗自己,骗到无懈可击时,就是一代宗师。

二冬的克星(二冬神秘主义的小把戏)(2)

二冬的克星(二冬神秘主义的小把戏)(3)

散文集《借山而居》:当当、京东、亚马逊、文轩网、博库(淘宝)

↓阅读原文处,散文集《借山而居》 亚马逊购买链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