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拒马河黑鹳保护小区(通州大鸨栖息地开挖排水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已经连续六年来通州越冬,不过本周,位于通州区台湖镇的大鸨栖息地出现破土动工情况,引起舆论关注。新京报记者今天(12月11日)在现场看到,地铁站配套排水沟目前已经暂时停工,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志愿者表示将和项目方进行沟通,希望协商出一个既保护大鸨,又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方法。

望京爱鸟人士来通州看大鸨

上午9点,薄雾散去,天空湛蓝。桑元村收割后的农田上,短小的秸秆根根直立。几位摄影爱好者架着“长枪短炮”,等待捕捉大鸨扇动翅膀的画面。周边的树木、围挡上张贴着拍摄行为指南和保护大鸨海报,提示大家在规定区域拍摄,不要引诱拍摄。

十渡拒马河黑鹳保护小区(通州大鸨栖息地开挖排水沟)(1)

农田周边围栏上张贴着拍摄行为指南和保护大鸨的海报。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几只黑色的喜鹊跳跃觅食,十分醒目,大鸨则没有那么显眼,棕黄色羽毛使它们完全隐没在枯黄的稻田里。“顺着十二点钟方向往远看,有三个白点。”由于距离很远,记者循着志愿者的指引也没法找到大鸨。但在架设的单筒望远镜中,观鸟圈“明星”的真容清晰地显现出来:它们的头和脖子是灰白色的,背部的棕色羽毛带着黑色斑点,眼睛像宝石一样又圆又黑。一只大鸨正在田里啄食,还有两只在静静梳理羽毛。

“望远镜里的大鸨看起来不算大,但那只雄性大鸨,大概有一米高。”志愿者魏女士今天正巧值班,想到周末观鸟、拍鸟的人多,她早上7点就从三元桥开车到了台湖。由于得在外面站上一整天,她的车里还备了棉裤。“要防止大家下到农田里去拍鸟,否则会对大鸨造成惊扰。”

一上午,大鸨迎来了几波“粉丝”。“第一次来就看到大鸨了,非常惊喜。”一位先生脖子上挂着双筒望远镜,从望京开车赶来看大鸨。志愿者提示大家扫健康宝,不要聚集观鸟。在这个冬天,每天都会有4位志愿者来此记录大鸨的生活起居。大鸨喜欢的栖息地块、取食时间、是否受到人类或者天敌的影响……这些都将被观测和完整记录,形成大鸨过冬“档案”,为保护大鸨提供依据。

十渡拒马河黑鹳保护小区(通州大鸨栖息地开挖排水沟)(2)

12月11日上午,摄影爱好者来到农田附近拍摄大鸨。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3只大鸨是今年北京唯一越冬种群

“大鸨回家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长羿健看来,大鸨不算客人。

今年11月中旬,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鸟调人员发现,3只大鸨在台湖镇农田活动。大鸨已经连续6年来通州越冬了,年初光临通州的两只大鸨这次还带来了新伙伴。3只大鸨是一雄两雌,其中雄性大鸨去年胸口处受伤,志愿者通过伤口痕迹认出了它。

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其为世界易危物种,与大熊猫级别一样。统计数据显示,大鸨在全世界的数量只有数千只。大鸨选择的栖息地多为农田,因为冬季农田的人为干扰较少,遗撒的粮食种子、秧苗及越冬的昆虫都可以成为大鸨越冬的口粮。同时,农田视野开阔,便于大鸨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

北京地区的农田逐渐减少、消失,留在北京地区越冬的大鸨几乎没有,而今年出现在通州区的3只大鸨是目前北京地区唯一已知的越冬种群。

为防止惊扰大鸨,地铁排水沟施工项目暂停

记者看到,水南村和桑元村农田的四周被高楼包围,大鸨所在的越冬地,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半个多月来,三只大鸨主要栖息地在北侧的地块,尤其是区域东北角,因为这里离人最远,受到人为干扰比较少。

不过从12月7日开始,志愿者巡逻时发现,东北角的3号地开始动工,开挖地铁站配套的排水沟。志愿者了解到,沟渠挖完后还将放入水管并填土、覆盖防尘网,这将导致大鸨的栖息地被割裂。“施工噪音会惊扰大鸨,也侵占了它们的家园。大鸨只能在工地南方约100米处栖息,回不到经常活动的地方。”羿健说,志愿者马上和施工方沟通,介绍了大鸨的情况。

十渡拒马河黑鹳保护小区(通州大鸨栖息地开挖排水沟)(3)

挖掘机附近的大鸨和喜鹊。受访者供图

从7日到9日,排水沟开挖了一百多米,9日,现场还拉来了不少水泥管道。经过志愿者沟通,工程已经于9日停工。项目施工方陈先生9日告诉记者,这条沟是要设置地铁17号线车辆段检修的雨水管线,项目工期大约为10余天,还需挖700多米,“甲方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已经通知我们暂停,他们表示将和动物保护志愿者进行沟通,形成方案。”

记者今天在现场看到,远处的深沟已经被绿色围挡围起,施工已经暂停。“大鸨每年10月左右来,3月左右飞回内蒙古。汛期是明年6月,最理想的方案是工程可以在明年3月大鸨迁飞后再进行。”羿健告诉记者,下周一,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将和志愿者一起讨论,希望协商出一个既保护大鸨,又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方法。“至少不能在夜间施工,要保证大鸨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据志愿者介绍,大鸨今年越冬还面临几方面威胁,一是今年的几块玉米地收割得非常干净,且农田没有种植大豆,大鸨的食物比较紧张。另外,天敌也会影响大鸨的安全,上周志愿者发现一只雌大鸨脖颈处受伤,疑为野狗所为。

为此,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和志愿者准备了200斤大豆,以防遭遇大雪封地,大鸨无法取食。“大鸨不会刨地,只能吃地面上的虫子和玉米粒。不过大鸨非常聪明,年初的时候它们会跟着羊群,羊群刨完地,它们跟着找草根吃。”

羿健说,此次准备大豆并非想靠食物留住大鸨,而是为了保证它们在恶劣天气中可以存活。大鸨大多在黄河地区越冬,目前已经连续两年在北京越冬,说明通州这块农田非常适合它们居住,它们选择留下来。即使近期出现大风、雨水天气,它们都没有离开,因为大鸨已经适应这里了。此外,当前迁徙期已过,大鸨无法再往南飞,只能在明年春天迁回内蒙古。

目前,志愿者已经联系公安部门,对附近野狗进行驱逐。

农田生物多样性丰富,爱鸟志愿者希望予以保留

按照规划,大鸨栖息的农田可能会建成嘉会湖湿地公园。志愿者担心,如此一来,北京将丧失最后一片稳定的大鸨越冬地。

“如果把农田清了,铺上草皮和硬胶路,种上花和树,再建一些人为景观,这样的湿地公园没有意义。”魏女士说,农田应该保留原来的生态,并命名大鸨公园。

十渡拒马河黑鹳保护小区(通州大鸨栖息地开挖排水沟)(4)

羿健指着树上张贴的大鸨拍摄点示意图,介绍大鸨喜欢活动的区域。示意图上提示摄影爱好者,守护大鸨越冬,在规定区域拍照。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羿健告诉记者,这块农田北边连着小树林,生物多样性丰富,经常可以看到黄鼠狼、野兔,猛禽可以在此捕获田鼠。从2015年到现在,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地区观测到的鸟类达到264种,和北运河流域观测到292种数量差不多。“这是什么概念?通州区观测到的鸟类一共才340种,这里占到将近80%。”

他认为,这块田园如果得以保留,可以分给多个学校作为责任田,让孩子们体验劳作,同时也能使大鸨的栖息地得以保留。

记者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于2020年5月成立。羿健说,爱鸟会大约有170多人(不包含学生在内),很多爱鸟人士虽然没有入会,平时也会参与到保护鸟类的活动中,发现违法行为或者鸟类受伤会和爱鸟会联系。

就在前不久,一位姑娘在遛狗时发现一只红隼被河面上的电线缠住了,马上向爱鸟会反映。“我们联系属地政府、供电、消防、园林等各个部门,最后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通过专业设施将它救了下来。如果大家没有保护意识,那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能就死掉了。”

羿健希望,大家都能有爱鸟护鸟的意识和知识,保护城市中的鸟类邻居。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卢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