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和死的意义(读伤逝论人的死得其所)

人一说到死亡,总是谈死色变,惧怕死亡,其实死亡就是人生的必然居宿。

人生和死的意义(读伤逝论人的死得其所)(1)

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著作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句话对人们正确认知死亡,无论什么时候,都有着重要作用。

而且在今天这个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中,除从恶者死亡外。本人认为一切死亡都是“死得其所”。都要为死难者沉重哀悼,寄托人们的哀思,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起来。

“人其不欲生,然卒不能使之永生,人莫不伤逝,然卒不能止之使勿逝。既不能使之永生,则生可以不颂欲矣。既不能使之勿逝,则逝可以无伤矣。故吾直谓死不必伤,惟有生乃可伤耳。”

这是明代学者在题为《伤逝》铭文中的一段话,意思就是:死并不要忧虑,而在生才是重要的。

虽然没有直指“死得其所”,但从他说的不要忧虑死,而要注重生的观点出发得知:生就是为“死得其所”而心安理得就会无忧虑死。

人生和死的意义(读伤逝论人的死得其所)(2)

为此,死后感到有意义而“死得其所“,对社会各群体人们特论几点:

01

处于今天社会人民的公仆,总是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带领人民走上致富路,使人民过着幸福生活,得到人民的歌功颂德。死后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而“死得其所”。

否则,成为社会的败类,臭名远扬而被人民抛进历史的垃圾堆,而死得分文不值。

02

当今社会中,自主发展的成功人士,先富裕起来带动所有人共同走上致富路。做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表帅,通过合法经营所获取的财富而感到心安理得。

不要被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所淹没了人性,导致个人主义思想膨胀,道德沦丧,从而走向社会反面,做逆世之亡者,死有余辜。

应把自己的财富,积极投入到社会的慈善事业中去,为社会积善行德作更大的贡献。体现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身价值,受到全社会人们的颂德。死而后已,就是“死得其所”。

人生和死的意义(读伤逝论人的死得其所)(3)

03

在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努力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凡事都要讲道德观念。在很自觉的人伦理念下,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才会感到心中无惧,并带来他人好评价。

否则,违法乱纪,制造黑恶势力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受到法律惩处而死有余辜。

要深知,讲仁义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法律是强制性的,应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不乱为,不恶为,受到他人尊重和称赞,死而后已,也是“死得其所”。

综上所述

在生活着,就是要为“死得其所”有意义而要自律。与其害怕死之,不如反过来珍惜生命。发挥生命的潜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社会的奉献中去。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人。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贡献之人。一定会“死得其所”。

人生和死的意义(读伤逝论人的死得其所)(4)

总而言之

对于人的死亡,人只要“死得其所”,是没有什么可怕的。有句民间俗话“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这里说的“鬼”就是遭报应。这也是“死得其所”的道理。

为此,人生在世,做好自己的一切,留给后人有个好评价,死后就是“死得其所”。人,不一定要追求死后重于泰山,但决不要轻于“鸿毛”。千真万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