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网络文学(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近来,继“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之后,“小狗文学”又火了,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你怎么看待网络文学?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你怎么看待网络文学(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你怎么看待网络文学

近来,继“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之后,“小狗文学”又火了。

“春天了,小狗要去追求有意义的人和事了!”“生命太短暂,小狗要为爱勇敢!”这些自称“小狗”或写给“小狗”的短句,充满柔情或者自怜,“就像肉爪踩在心上,留下余温的痕迹”。

正如先前的“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等流行风向一样,“小狗文学”也只是滚滚网络大潮中转瞬即逝的浪花一朵。铁打的网络,流水的时尚,当一波网络流行“话术”被掌握后,无数网友便竞相参与这场以“文学”之名掀起的文字狂欢,加之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效应,顿时在网上形成奔流之势。

在“无梗不欢”的互联网世界,或许这些所谓的流行“文学”只是短暂博人眼球的噱头,将之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更为合适。综观流水式的热搜榜单,不难发现这些“文学梗”的一些典型共性。

首先,诙谐、新颖是互联网文化的底色。“废话文学”中的“三人行,必有三人”,还有戏仿诗人张枣诗句的“只要想起一生中做过的核酸,喉头便长出了棉签”,无不是通过夸张、语义重复、戏仿等手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彰显网生代幽默、有趣的本色。

其次,关照现实的社交实用性不可或缺。以“云淡风轻”“低调炫耀”成名的“凡尔赛文学”,在朝着“打工人”群体的扩散中,逐步衍生出“自我调侃”的意味;“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成了年轻人应付无效应酬、强制“尬聊”的新技能;“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的娇嗔,让人情绪低落时,还能保留一丝古典作派的“体面”,一句“倒是我的不是了”,更是顺利跻身“怼人必备语录”榜单。

一言以蔽之,这些“文学梗”让人看到,年轻人是如何高情商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逼仄的:他们用模仿的“凡尔赛文学”,讽刺拜金行为和虚伪做作的卖弄,“不动声色”地抵御物欲对人心的侵袭;用貌似“卖萌”或者““装可爱”的“小狗文风”,表达生存和“社恐”压力,以及对爱与纯真的渴望。

对于这些“造梗潮”,坊间也不乏质疑,诸如拉低社会审美、“碰瓷”经典形象等。对于以轻巧、逗乐为基调的互联网文化生态来说,太过于板正、严苛的批评,可能会有“一拳打在棉花上”之感,不必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更何况其昙花一现的生命力不难预测。从乐观的角度来说,像“林黛玉发疯文学”之类的戏仿,也是另一种意义上对经典的致敬。当年轻人沉浸式享受“文学梗”的玩笑之余,若能适时巧加引导,将“造梗”游戏变为重温和亲近经典的契机,应是一桩大家都乐见其成的好事。

作者:静子

来源: 南方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