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肾病要做什么检查(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肾病)

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现如今,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之高,根据权威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患有各种慢性肾脏病的总人数已达1.32亿,即约有10.8%的高发病率。而咱们国人知道自己患有肾病的人数却非常之低,即知晓率仅为12.5%。而在首次就诊的肾病患者中,超过半数已经出现血肌酐升高,甚至有不少肾病患者首次就诊已经是慢性肾脏病晚期阶段的尿毒症。

面对慢性肾脏病的高发病率与低知晓率这一严峻形势,作为一名肾科大夫真是忧心忡忡。就算肾病朋友非常愿意重视肾脏疾病,然而,不知道自己患有肾病或认为自己没有肾病,又何谈“重视”二字?

得了肾病要做什么检查(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肾病)(1)

或许有些朋友会这样认为,等到有哪儿不舒服之后,再去医院检查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听上去似乎有道理,但是想通过这种方法发现自己是否患有慢性肾脏病,显然不靠谱。通过身体出现“状况”(即不适表现与异常情况)而能发现的肾病,其实非常有限,也只能发现某些急性肾脏疾病、有急性表现的慢性肾病或非常严重的肾脏病,比如出现颜面部水肿的急性肾炎、出现少尿或无尿急进性肾炎、出现高度水肿的肾病综合征、出现肉眼血尿的IgA肾病及已经有严重心衰表现的尿毒症等等。可是,能通过这些表现发现的肾病少之又少,更多肾脏疾病根本没有任何感觉或者早已适应并忽略了不适感。

得了肾病要做什么检查(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肾病)(2)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肾病患者并不出现肾病特有表现,如水肿、尿少、尿血及尿路不适等,而有的非特异性表现,也不一定想到与肾病相关,如头昏、乏力、容易疲劳及夜尿增多等。

因此,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肾病,必须主动去医院做相关检查。

简单来说,绝大多数肾小球疾病可通过查尿、验血、做B超等检查就能发现是否患有肾病,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1.查尿,即检查“尿常规”

查尿,即化验尿常规,通常检查早晨的尿液,一般留取早晨6:00—8:00的中段尿液,最好在清洗外阴后取20—40ml尿量于标本杯内送检。有人说,应选择早晨第一次尿液送检,其实用早晨第一次尿液的“过夜尿”检查尿常规反而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经常出现“假阳性”而误判患有肾病。更多应选择“二次晨尿”为好,即将“过夜尿”解掉之后约2—3小时后留取的尿液称为“二次晨尿”。

当尿常规检查报告出来之后,应重点关注这几个指标,即尿蛋白(PRO)、尿红细胞(RBC)、尿白细胞(WBC)及尿葡萄糖(GLU)等,如果这几个指标中有一个或多个出现“ ”号,尤其是尿蛋白(PRO)与尿红细胞(RBC)出现“ ”号时,且“ ”号越多,越有可能患有肾病。其中如若尿红细胞(RBC)的数量超过正常值,还要看其红细胞形态及比例如何。检查尿常规是发现是否患有肾病的最基本检查项目。

得了肾病要做什么检查(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肾病)(3)

2.验血,即检查“肾功能”

抽血检查肾功能,并不需要太多准备,只需在头一天晚上8:00之后开始禁食,于第二早晨空腹即可,在这之前还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平时的生活习惯,不喝刺激性饮料,以及心绪平静等。然而,很多人理解为早晨在等待抽血的之前什么都不能“进口”,喝水与吃药也不敢,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尤其在等待抽血时间太长或高温季节,往往会出现“超空腹”现象,这样反而影响检测结果。也就是说,根据具体情况,准备抽血者可以在早晨喝50—100ml的白开水,如一直服用降压药及其它必须服用药物的朋友,还可以同时吃药。

当肾功能检查报告出来之后,应重点关注这几个指标,即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及尿酸(UA)等。年龄、性别与胖瘦的不同,肾功能中血肌酐(SCr)的正常范围也会不同。如若超过正常,多提示患有肾病。一般来说,肾功能检查指标越高,病情就越严重。检查肾功能是发现是否患有肾病更加重要的检查项目。

得了肾病要做什么检查(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肾病)(4)

3.做B超,即检查“肾脏彩超”

检查肾脏彩超,不需要做什么特殊准备(只查肾脏不查膀胱者,不需要多喝水及憋尿),可以随时检查。

当肾脏彩超检查报告出来之后,主要看肾脏大小、包膜、形态、结构及皮髓质情况。如若发现肾脏缩小、包膜不光整、内部结构紊乱,则说明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时间已经比较长,应结合临床与化验检查以综合判断病情。

得了肾病要做什么检查(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肾病)(5)

如上三项检查,也只能当作发现肾病的筛选检查,并不能发现所有慢性肾脏病,也无法给出明确诊断。或许只能发现大部分可能患有的肾小球疾病,而有些较轻的肾脏疾病或肾小管间质疾病及肾血管病,可能仍然无法发现。但不管怎么说,如上三项检查也是发现慢性肾脏病非常可靠、简单且实用的筛选检查。

文章来源于《肾为先》微信公众号,为作者周逊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