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兵张嘎中文字幕版的 电影小兵张嘎诞生记

电影小兵张嘎中文字幕版的 电影小兵张嘎诞生记(1)

一个率真机灵、人小鬼大的孩子, 性格倔强、淘气任性, 摔跤输了要咬人, 被小朋友奚落了就去堵人家的烟囱 拍摄于 40 多年前的电影《小兵张嘎》中, 小主人公嘎子既叫人忍俊不禁又让人肃然起敬, 至今仍令人难忘, 那一幕幕经典片断如今还不时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该影片现已成为战争题材儿童片中的经典。那么, 嘎子的形象是如何从作家徐光耀笔下诞生的? 又是如何走上银幕的呢? 本文就此作一披露, 以飨读者。

1958 年, 军旅作家徐光耀因受其老师的牵连,被下放到河北保定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徐光耀精神几近崩溃。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候, 他决定用创作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摆脱痛苦。成人世界的纷争使他将创作的目光转向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就在此时, 他先前创作的作品《平原烈火》中的那个小鬼“瞪眼虎” 来朝他“瞪眼” 了: “你为什么不写写我呀?”

战友们也说: “你小说《平原烈火》中那个‘小瞪眼’ 出场时挺活跃的, 可后来就不见了, 你怎么把这个挺可爱的孩子写丢了呢?”

“是啊, 为什么不写写这个小机灵鬼呢? ” “ 瞪眼虎” 的“ 不满”、战友的抱怨使徐光耀眼前一亮。于是, 在创作《平原烈火》数年后, 他把那个丢失的“ 孩子” 又“ 抓”了回来, 并给他重新起了个名字。

“张嘎”。他将自己平生所见所闻的嘎人嘎事一咕脑儿融在了这个嘎子的身上。经过一番去粗取精的编排调整, 不久, 一个个性十足的“嘎子” 形象便生动地展现在了他的眼前。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 徐光耀完全忘记了自己所遭受的不幸, 各路英雄从他那支生花妙笔下纷至沓来: 化装袭击,狭路埋伏, 端楼打点, 越墙掏窝写到得意的时候, 他还情不自禁地在屋里跳起了舞。不到三个月,《小兵张嘎》小说与剧本这对“双胞胎”便同时诞生了。徐光耀之所以写得这么顺手, 还得益于他小时候的那帮“嘎友” 以及他自身的经历。 他后来回忆说:“小时候, 我是个很老实、刻板、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 我很羡慕‘嘎子’ 的性格, 但自己又变不成‘嘎子’, 于是就很喜欢和有‘嘎子’性格的孩子交朋友, 在身边的十三四岁的小八路和乡亲家孩子里挑挑拣拣地找‘嘎子’, 我的脑海里就慢慢地积累了很多‘嘎人嘎事’。

电影小兵张嘎中文字幕版的 电影小兵张嘎诞生记(2)

这个形象自觉不自觉地在我的脑子里酝酿了多年, 大量的‘嘎人嘎事’ 也成了日后的写作素材。我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其间还搞过六年的锄奸工作, 积累了关于战争的丰富素材, ‘ 嘎子’ 的形象便在这种丰富的材料中日益生动起来。” 1961 年, 小说《小兵张嘎》出版, 并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小兵张嘎》出版后, 北京电影制片厂看中了这个“嘎子”, 决定将其搬上银幕, 并指定著名导演崔嵬与陈怀皑共同执导这部影片。崔嵬接受任务后,为了丰富和深化主题, 准确表现嘎子性格发展与成长的轨迹, 突出抗日时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风貌, 他与陈怀皑一起对剧本来了一次较大的“手术”, 删去了一些虽然热闹有趣但对揭示人物性格作用不大的情节, 并对某些情节又进行“开拓”, 最终拿出了一个适合拍片的好剧本来。影片中, 嘎子卖西瓜捉胖翻译官的情节就是这次加进去的, 还把活捉伪军官的地点从棉花田改成水中, 大大增强了剧本的可看性。这个剧本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剧本定稿后, 崔嵬便着手挑选小演员。

当时, 有人主张将挑选重点放在会朗诵善表演的孩子身上, 崔嵬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小兵张嘎》需要的是在银幕上生活而不是‘表演’ 的孩子。我们要找的是有生活、身上充满泥土气息的小嘎子。”不久, 经过一番认真挑选, 一群土里土气的孩子便扎堆来到了剧组。可经过筛选, 还是没有一个符合导演心目中的嘎子的形象。正当崔嵬一筹莫展时, 演员于蓝找到他, 说自己在呼和浩特有个朋友的儿子很“嘎”, 演这个角色挺合适的。崔嵬于是立即派人前往呼和浩特。几天以后, 一个名叫安吉斯的小家伙被带到了剧组。“ 就是他了! ”崔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嘎里嘎气的孩子。剧本好了, 演员也到位了, 该是崔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崔嵬拍片的认真劲儿在圈内是出了名的, 几乎每个镜头都要拍四五遍, 而且绝对追求真实, 在拍戏过程中, 要求“ 一切都动真格的”。片中需要小家伙们出汗时, 他便会让嘎小子们在外面跑得大汗淋漓才作罢, 绝不会用水作样。

《小兵张嘎》中的许多小演员都是出生在城市里, 游泳、摸鱼一类的活儿压根儿就没干过。于是, 崔嵬将他们丢到白洋淀里与当地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 结果他们个个都成了游泳摸鱼的小能手。在拍戏时, 崔嵬也很会给小演员“造景”,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入戏。实际上, 他找来拍片的这些嘎小子们头脑里根本就没有“表演” 的概念, 正是由于崔嵬给了他们真实的环境, 他们也就“假戏真做” 了。如堪称影片中经典的片断, 小嘎子和胖墩在大堤上摔跤那场戏, 胖墩儿看中了嘎子的木头枪, 想用鞭炮和嘎子换。嘎子舍不得换, 又想要鞭炮。两个人于是商定用摔跤的办法一决高低, 谁赢谁就能得到对方的东西。结果, 在小伙伴们的“加油” 声中, 胖墩赢了比赛。扮演嘎子的安吉斯在演这出戏时竟然动了真格 ( 他也是真的喜欢上了那支木枪) , 输了比赛后竟然“嘎气” 发作, 真的耍赖咬了“胖墩” 一口, 结果胖墩被咬得哇哇直叫。还有嘎子与八路军侦察员罗金宝戏剧性的相遇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嘎子第一次与罗金宝相遇, 误以为他是个汉奸, 便扎破了罗金宝的车胎, 还用木枪威胁他, 不料却被罗金宝掀翻在地。 嘎子见打不过就大骂“ 汉奸”, 结果被罗金宝听出端倪而将他带到区队长那里。当得知眼前的人就是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要找的八路军时, 嘎子才像见了亲人般地呜呜地哭了。这场戏将嘎子的“嘎气” 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渲染了影片的主题。影片《小兵张嘎》的成功, 不但在于既把影片主人公嘎子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把这位少年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有声有色, 而且还在于影片格调在明快之中带有刚健之气, 给人一种鲜明、坚实、浑厚、淳朴之感。那辽阔的华北大平原、高高的钻天杨, 配以激越的音乐旋律, 使影片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寓意隽永。

电影小兵张嘎中文字幕版的 电影小兵张嘎诞生记(3)

天高云淡, 千里长堤上巍然屹立着一排排参天的大树, 一个满怀复仇怒火的少年在长堤上急促地奔走, 他来到河滩, 脱下衣裳, 跃入水流湍急的河中, 奋力向前游去 这是《小兵张嘎》里的一个画面, 它形象地展示了不管路途多么遥远、环境多么险恶, 都不能阻挡嘎子那颗投奔革命的火热之心。影片《小兵张嘎》的画面里, 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雄伟有力的斜线视角, 人物近景尽可能拍摄侧面或半侧面的角度, 以加强嘎子敢于斗争的气势, 给人以前进、奋发向上之感。另外, 构图精致简约是影片《小兵张嘎》在摄影上的一大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聂晶对运动长镜头的成功运用。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罗金宝带嘎子去见区队长。他们走进饭店的后院, 顺着梯子爬上房檐, 再顺着梯子爬下来, 最后走进区队长的屋里。画面中的人物随着运动, 一会儿成为前景, 一会儿成为后景; 一会儿是全景景别,一会儿又变为中近景景别。随着镜头的上摇, 人们的视线越过房顶一个镜头完整地记录了人物运动全过程, 这在当时拍摄影片中还是绝无仅有的。在当时中国缺乏基本设备的情况下, 该影片对运动长镜头使用的探索弥显珍贵。

除了摄影可圈可点之外, 影片《小兵张嘎》对声音的运用也是别具匠心。如影片中嘎子的出场便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嘎子的形象从一开始就通过“嘎里嘎气” 的声音而鲜活起来。声音在影片中不仅渲染了人物性格, 有时还对故事的发展起了一种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如老钟叔给嘎子讲罗金宝战斗故事时, 当他说道: “只听‘砰砰’ 几声枪响” 影片里果然响起了砰砰的枪声, 原来那是日军进村时放的枪。这“砰砰” 的枪声巧妙地连接了两组镜头, 带出了下一个事件。

1964 年, 电影《小兵张嘎》拍摄完成。影片一经公映, 便立即在观众中引起轰动。该片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儿文艺评奖电影类一等奖, 并入选“百部爱国主

义影片”。

(文章选《自党史纵览》2006年第1期,作者袁成亮。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电影小兵张嘎中文字幕版的 电影小兵张嘎诞生记(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