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人类自身的属性(人类创新的本质)

创新是人类自身的属性(人类创新的本质)(1)

插图丨FREEPIK

(接上一篇……)

6.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中华文化中的创新精神,最经典的描述,莫过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易传·系辞下》)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说,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碍;不受阻碍,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语),不断变化,是事物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事物发展遇到瓶颈之时,就要考虑改变现状,进行创新。唯有与时俱进,方能保持活力。

人类创新的本质,是为了解决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没有创新,人类很可能还停留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阶段。华夏先民之中,“上古五氏”乃创新之楷模。

有巢氏首创“巢居”模式,让人类得以避禽兽之害。“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燧人氏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民食果蓏[luǒ]蚌蛤[bàng gé],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伏羲氏画八卦、造书契、制嫁娶、结网罟、养牺牲等,中华民族文明肇始。“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正义·尚书序》,孔安国); “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gǔ],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庖牺,故曰庖牺”(《三皇本纪》,司马贞)。

神农氏(炎帝)尝百草、制耒耜、兴贸易、始教耕等,中华文明由原始游牧生活转换为农耕文明。“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淮南子·修务训》);“始教耕,故号神农氏” (《三皇本纪》,司马贞);“兴贸易,制耒耜[lěi sì],皆由炎帝”,“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幼学琼林·制作》,程登吉)。

轩辕氏(黄帝)造甲胄舟车、立权量衡度、制冠冕衣裳等,从而实力大增,遂征战四方,一统华夏。 “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汉书·律历志》)。“甲胄舟车,系轩辕之创始;权量衡度,亦轩辕之立规”,“冠冕衣裳,至黄帝而始备”(《幼学琼林·制作》,程登吉)。

7. 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作为中国人,一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便能激励千千万万的华夏子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担当精神!

这种精神,古已有之。据《左传》记载,鲁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郑国商人弦高去京师做买卖,途径滑国,恰巧遇到将要偷袭郑国的秦军,立即派人回国报告敌情,并伪装成郑国特使,以国君的名义,赠牛十二头犒劳秦军,使得秦军以为郑国早有准备,于是“灭滑而还”。

郑国的贤相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意思是说,只要对社稷有利,个人愿将生死置之度外。2000多年后,禁烟英雄林则徐根据这句话,写出了掷地有声的爱国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隐居避世、明哲保身者大有人在,而孔子勤奋好学,广收门徒,疲马凋车,周游列国,编纂《春秋》,整理《六经》,为了心中的文化和政治理想奋斗一生。时人评价孔子曰,“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孟子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而自周朝建立至孟子的时代已经700多年了,应该有王者兴,有名世者出,除非上天还未想要天下太平。“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就是孟子的担当精神!

所以,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何谓担当精神?就是一种兢兢业业的责任心,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责任心与使命感有何区别?

所谓责任心,即是指要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责任心是基本的职业素养,是一种忠诚于劳动合同的契约精神,如果员工缺乏责任心,就失去了劳动合同所成立的先决条件。

如果不是我们所必须肩负之责任,我们却视之为己任,敢于担当,这就达到了使命感的层次。比如,写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朱子语类》,朱熹)。

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所描述的就是天下读书人的使命和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张载)。

8.戒奢宁俭的节约精神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上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这是舜称赞禹的话,意思是说,舜既能勤劳为邦,又能节俭持家。

《左传》上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四年》)。节俭是有德之人共同的品质,奢侈是恶行中的大恶。

在中国,几乎没有家长不教育孩子要节俭的。诸葛亮告诫儿子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训诫儿子,要节俭,不可追求奢靡的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

《易经》否卦象曰:“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周易·易传·象传》)。君子应当以俭为德而躲避灾难,不可以禄为荣。

节俭如同勤奋一样,与其说是人们的天性,不如说是生活所迫。古时候,生产力低下,如果不勤奋,怎么能有所收获?如果不节俭?怎么能维持生活?正如韩非所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

纵使之后生存资料逐渐丰富,人们依然保持节俭的习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名贤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治家格言》,朱伯庐)。

秦穆公曾向西戎的特使由余请教,“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韩非子·十过》)。唐末五代著名道家学者谭峭说过:“一人知俭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化书·俭化》)。

人们往往说到俭,还会和吝联系起来,实际上俭和吝有着显著的不同。开家训之先河的南北朝学者颜之推说,“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颜氏家训·治家》)。

意思是说,俭,指的是节省俭约这种合乎礼法的行为。比如,孔子的弟子林放向孔子请教礼之本,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吝,指的是当用而不用,比如见到别人穷困危急之时仍不体恤帮助的这种行为。

9.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李绅),中华先民们在农业劳作的过程中,领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务实精神的来源。

创新是人类自身的属性(人类创新的本质)(2)

插图丨FREEPIK

务实这个词语,古已有之。东汉思想家王符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潜夫论》)。更早的出处见《国语》,原典如下:

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国语·晋语》)。

赵文子(即“赵氏孤儿”赵武,谥号“文”)加冠之后,去拜见朝中重臣栾武子(即栾书,谥号“武”),栾武子夸奖赵文子很帅,作为赵庄子的下属,栾武子评价赵庄子华而不实,期望赵武能够务实。

何谓务实?务,即致力于;实,即有收获。务实,即致力于有收获的目的或行动。所以,务实一般有两层意思,“目的务实”和“过程务实”。以下展开说说。

“目的务实”,即致力于实际收获的目的,就是凡事都要讲究有实际的用处,不追求空中楼阁。比如,“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说的就是“目的务实”。

就拿学习来说,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但知识无限,生命有限,务必要学以致用。荀子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学习知识并能实践它,就可以了。

朱熹也讲过,“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就是说你学问广博,不如掌握要领;掌握要领,不如能够将之实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

“过程务实”,即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切实的行动去达成既定的目标。比如,“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说的就是“过程务实”。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做起。说明了工作要从细节着手,落到实处。

《尚书》中说,“若升高,必自下;若陟[zhì ]遐,必自迩”(《尚书·太甲》);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这些名言都强调了实干的重要性,唯有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10.为而不恃的无私精神

为什么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双亲”?因为这世间,只有天地和父母才是最无私的。人们常说,爱情是自私的。然而,真正的爱却是无私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这种爱就是天地之爱和父母之爱。

创新是人类自身的属性(人类创新的本质)(3)

插图丨FREEPIK

为什么说天地是无私的?孔子概括得很好,“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北魏名臣高允将之简化为,“天地无私,故能覆载”(《资治通鉴》)。天地无私,覆盖万物,承载万物,给万物提供生存的空间,却从来没跟万物要任何好处。

为什么说父母是无私的?老子的话非常贴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意思是说,生养子女而不据为己有,抚育子女而不自恃有功,成就子女而不为其主宰。当然,这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做得到的。

所以,谈到无私精神,就是要以天地和父母之无私作为榜样。当然,凡人皆有私心,唯有圣人才能做到大爱无私。普通人虽然做不到无私这种圣人的境界,但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其一、提高格局,功成弗居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意思是说,创造但不想着占有,有为但不自恃有功,事成而不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才没有什么功绩可失去。

也就是说,这世上没有什么我想去占有的,也就没有什么我能失去的。就像人如果总把自己放在低处,那他永远就不会从高处摔下来。

其二、以其无私成其私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俗话说,“天长地久”。天地是如何做到长久的?因为它没有增加天的高度、地的厚度,而是孕育了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则天地不绝永存。所以圣人先为别人着想,反而别人也会先为圣人着想;得失面前置身事外,反而更能得以保全。这正是:人无私心,反而更能成就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